孝亲尊师传统教育断恶积善管理之道道义人生古乐鉴赏五伦关系蔡礼旭老师幸福锦囊集弟子规详解戒色方法戒色经验弟子规笔记 展开/收起
蔡礼旭老师: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这才是大丈夫。

为什么历朝历代对知识分子、对读书人这么尊重?因为他时时想著天下的安危,他以国家兴亡为自己的责任,他才值得尊重。假如知识分子每天追名逐利,那怎么可能会受尊重?甚至於,假如我们是教授、是学校老师,每天都在炒股票,每天都为了赚钱,纵有教授、老师的身分,也不可能真正得到学生的尊重。所以要很冷静自己的身分、自己的职责。

 

企业家是商人,可是现在我们中国大陆各地的传统文化都是企业家出钱护持,都是企业家开车来接送这些学员,很让人感动,所以企业家现在很受尊重。结果现在学校的教授、学校的老师,学生还叫他老板,不称他老师,让人家感觉好像学校很重视收学费、赚钱。教化,传道、授业、解惑,不够重视,那慢慢学校老师的这种地位就不受重视、不受人家尊重,这个不能怪任何人。为什么?「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侮辱不可能是别人给的,一定是自己没有尽到自己的本分,慢慢的才引来这些批评,甚至是羞辱。孔子也提醒我们「知耻近乎勇」,不要去怪任何人,提起我们的羞耻心。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知识分子最重要的是要弘道,我们要把这个本分要时时不能忘怀。所以「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

 

其实这个阴阳要顺,长幼尊卑都离不开阴阳。在团体当中,君是阳,臣是阴;在夫妇当中,丈夫是阳,太太是阴。乾坤、阴阳,我们能顺著这些阴阳,尊卑长幼这样就不乱了。领导者没有阳刚、没有责任,下面的人以下犯上,那就乱了;丈夫对家庭没有责任,我们看,「男不忠良,女不柔顺」,这个就是不顺阴阳。《太上感应篇》在对於男女的特质,中国字这么多,就挑两个字来诠释男女的特质,用得很有义理、很有味道。男人,忠良。忠,尽忠、忠诚,尽心尽力这是忠。一个男人对父母、对妻儿都是尽心尽力,他是多么可靠、可以依赖的人。男人没有忠诚、没有责任感,是不可靠的。忠良,良,善良,做什么事情都对得起良心,「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这才是大丈夫。所以男人属阳刚。女不柔顺,女人是阴柔之美,女人假如不柔、不顺,这个家庭的气氛就很紧张了。一个女人脾气大,孩子从小都是在压抑当中成长,人格不可能会健康。由於女子的柔顺,可以调和家庭很多的气氛。因为一家人住在一起,就好像舌头跟牙齿这么近,难免都会咬伤,家人难免有所摩擦,这个时候女子柔顺,可以化解、调和很多的这些小矛盾,就不会激化。可是女子假如太刚强,又很强势的时候,那没事都变有事,小事可能都变成大事了。所以这个顺阴阳,这些理也要让人明白。

 

男人表天,庇荫全家,有他在,不怕天塌下来。所以父亲给我们的感觉,很有安全感,我们对未来都不会有担心。假如一个父亲没有责任感,都不去工作,我看他的孩子每天都过得很痛苦,甚至都没有自尊心了。每一次要交什么钱都拿不出来,孩子头都低低的。所以父亲给人安全。母亲是坤,就像大地一样包容,孕育著家里的每一个孩子、每一个人。

 

所以明教化者也。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这个都是学儒之人、学中华文化之人都应该随缘、随分、随力去做的事情。「祖述尧舜」,尧舜的智慧、教诲我们要承传,尧舜为人民、为后世子孙著想的这一颗仁爱之心我们也要效法。所以「圣人有忧之」,敷以五教。担忧后世的人,才把契安排来做司徒,然后把这个伦理的教化普及於天下,就这样一代一代传了四、五千年。「宪章文武」,「宪章」就是效法、取法,周文王、周武王他们的德行风范,以至於他们的这些教诲,都把它传承下来,更重要的把它彰显、把它力行、把它做到,这个就是在弘道了。『宗师仲尼』,他们效法孔子,并以孔子为老师,叫「至圣先师」孔老夫子。

 

我们看到这一句,「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可以了解到,儒家很重视文化的承传。文化靠师道承传,我们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到孔老夫子,这个是一脉相承的道统。而他们是用什么态度在把文化传下去?我们以夫子为最好的榜样。夫子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述而不作,对老祖宗的教诲非常佩服,决定没有傲慢,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没有怀疑,完全相信老祖宗讲的是真理,才能传那么久。好古那个好,就是决定没有一分一秒浪费掉,一有时间赶紧学习。我们看夫子到晚年都是这个态度。「韦编三绝」,学习《易经》,《易经》的经书是牛皮带捆起来的,夫子好学到这个牛皮带断了三次,可见夫子翻阅经书的次数太多了。圣人尚如此好学、如此谦卑,我们后人程度不如夫子,更要学习他的态度。现在人对於老祖宗的教诲还不够深入,就常常有自己的创造发明,很可能自己悟的偏离了经典、偏离了圣贤的精神。所以还是要效法夫子的精神,要述而不作,不能自己有什么创新的看法就讲给别人听。假如所悟的跟经教不相应,可能就误人子弟、可能就断人慧命了。

 

我们看夫子谨言、慎行,夫子在谈话过程当中,都是述而不作的。从《孝经》我们去体会,夫子讲一段道理,最后都会把相应的经句举出来。比方「天子章」,「爱亲者,不敢恶於人;敬亲者,不敢慢於人」,最后,「《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这是《尚书》的教诲。「诸侯章第三」,「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当一个国君的心境诠释清楚之后,把《诗经》里面相应的义理做总结,《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所有阐述都跟义理相应,决定没有自己的创造发明。所以世间好话、世间的真理,圣贤人说尽了,决定不能够顺著自己的意思而偏离了经典,要依法不能依人。「离经一字,便是魔说」,离开了经典自己去创造发明,很可能就偏离掉了。所以师承,承先启后,对於整个文化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这段表达出来的师承精神,也是我们承传文化当中必须要非常重视的。假如我们忽略了这些关键,好心弘扬文化,最后可能变成误导别人就不好了。

 

就好像民国初年,很多曾经读过圣贤书的人,他没有能理解到师承的重要,他还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慢慢的人家都看不懂文言文了。他是受益於文言文的人,最后却反对文言文,这个就是有了自己的想法、看法,偏离了文化的精神,这样虽然有影响力,却造了很大的罪业。所以「宗师仲尼」,学习孔老夫子最重要的,「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以重其言』,「重」就是非常崇尚,「言」就是教诲,崇尚古圣先王一脉相承的道统,「以重其言」。『於道最为高』,以道做为学问的最高境界。这个最高境界,夫子讲,「从心所欲不逾矩」,起心动念、一举一动完全跟本有的明德、性德相应。在《易经》里面也讲到这个境界,「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他契入道了,道法自然,契入道之后都是顺性德而为,性德是真诚,可以感通一切万物。所以儒家修道都是往这个方向、目标在迈进,其实就是恢复真心、恢复性德。

文章摘录自《群书治要360》蔡礼旭老师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