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亲尊师传统教育断恶积善管理之道道义人生古乐鉴赏五伦关系蔡礼旭老师幸福锦囊集弟子规详解戒色方法戒色经验弟子规笔记 展开/收起
蔡礼旭老师:百善孝为先”,你不教他孝,他百善都开不了。

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也,尊师则不论贵贱贫富矣”。

 

这个是我们讲“尊师方能重道”第二个重要的经句,第一句是《礼记?学记》,第二句就在《群书治要?吕氏春秋》当中提到。我们冷静想一想,为政跟尊师有什么关系?为政是管理好众人之事,把国家治理好。每个人都尊师、都懂得伦常大道、都懂得自己的本分,那这个家庭就安定了。我们刚讲的“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这所有的亲属关系,大家学了伦理道德,互相亲爱,就靠老师的教导。所以圣王非常清楚师道的重要,他很尊重老师,包含请老师来教太子,来教他的孩子,都要行拜师礼。而且尊重老师就不会计较老师的身分、贫富贵贱,“道之所存,师之所存”,“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他这方面的学问、这方面的能力比我们强,我们都应该谦虚的去向他学习。

 

当时韩愈先生在写“师说”,可能当时的社会风气比较好面子、不愿意虚心向人学习。坦白讲,一个面子误了自己多少提升道德、能力的机会。其实这个是傻,不自爱。所以人抱着习气不放,其实真的是自己在障碍自己。所以不要认贼作父,好面子是贪,要放下这个不好的习气,“满招损,谦受益”。《了凡四训》讲,“谦则受教有地,取善无穷”。一个人假如真的很谦虚,向每个人的优点学习,那不得了,他每天“德日近,过日少”,就像《弟子规》讲“见人善,即思齐”,都很恭敬去欣赏别人的优点,进而向他学习。我们一天遇到不少人,每个人的优点都开始学习,那这一生不成圣贤都难。

 

所以《弟子规》实实在在落实一句,自己的道德学问就有很大的提升。假如我们学了半年、一年、两三年都觉得没有很大的进展,我们对于每一句经句,没有实实在在去落实它。所以,学,还得回归到学一句实实在在做一句,这个才是实学,不然还是学知识而已,知识利益不了我们的身心、利益不了我们的人生,甚至于还会长浮华。《弟子规》讲得很清楚,“不力行”,但学知识,“但学文”,就“长浮华”,因为这个道理不要求自己,就变成看别人,那就增长傲慢了。《弟子规》的每一句跟我们德行扎根、求道扎根都很关键,不可轻忽了扎根,根深蒂固才能枝繁叶茂。

 

我们再谈第三个重点,“尊师方能重道”第三点,有句俗话叫有状元学生,没有状元老师,这个俗话在告诉我们什么?因为这个学生比他的老师学习的态度还恭敬,所以他就超过老师。老师能讲,他没有完全落实,当然他也在努力;那学生接受了,他恭敬老师所讲的每句话,他不会去看老师的缺点,他依然保持这个恭敬,甚至更加恭敬,更加珍惜,更加感恩。为什么?因为老师讲的是正知正见。他能珍惜这个法缘,所以他能够青出于蓝胜于蓝。所以这个点出来,状元学生是因为他老实、听话、真干的态度超过老师。

 

第四点,我们要再强调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就是“孝亲是尊师的基础”,这个对于我们从事教育工作,必须很深刻了解这个真理。我们都希望孩子真正受益,那得他先尊重老师;学生对老师尊重的态度,又建立在孝道的基础。《孝经》告诉我们,“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这不符合人的一种行为的模式,他一定是尊重对他恩德最大的父母,然后自自然然再延伸到尊重老师、尊重长辈。所以我们老师一认知到这个重点,他连孝亲的根都没有,去要求他尊重老师,怎么可能?办不到。

 

老师首先要知道自己最重要的,传道、授业,传道当中最重要的,教学生孝道。我们今天没教学生孝道,我们就有愧于教育工作,这是真的,不是假的。因为孔子告诉我们,“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教育就从这里开始,我们不教孝道,根本教育都还没开始。教育的“育”字是什么?“养子使作善也”。“百善孝为先”,你不教他孝,他百善都开不了,谈不上是教育,知识传授而已,不叫教育。

 

那我们为学生好,虽然家长、学生不一定懂得尊重老师,我们首先先教学生孝道。学生一学,回去替父母想,要尊重父母,很多孩子都很天真,回去隔天站在父母门口,父母一出来,九十度鞠躬,“爸妈,早上好!”都把父母吓了一大跳。大家想一想,这样的家长高不高兴?高兴,不就自自然然尊重老师了。

 

人只要尽了本分,那个尊重就会水到渠成;人不尽本分,怎么要都要不到尊重。比方夫妻相处,丈夫要求太太要怎样怎样,太太要求丈夫要怎样怎样,要来要去,就两个人每天在那吵啊吵啊。有一个开悟了,自己先做好,就感动对方了。你一尽本分,那他互相交感,不也回到尽本分了。所以各归其位很重要,尤其在这个时代,别人对不对不是最重要的事情,首先自己要做对,尤其我们已经学的人,还不先做对,罪加一等。这不是我讲的,你们别找我,为什么?明知故犯,有没有罪加一等?有啊,《弟子规》也讲“倘掩饰”,《弟子规》讲的,不是我讲的。我已经恭喜过大家了吧,congratulations(恭喜),恭喜过大家,我们没有后路可以走,我们要勇往直前承担起来。

 

其实这些道理我们都想明白了,就会做得非常心安、非常快乐、非常踏实。人短短数十寒暑,总要尽自己的本分,总要为这个世间留下精神,从我们自己做好本分,做好老师、做好家庭当中的每个角色,以为后世的人作样板。

 

第五点,我们来反思一下,现在家庭、社会状况确实没有重视尊师。我们从古今的对比来看。第一,拜师礼。古礼,先向孔老夫子行三跪九叩,接着父亲带着孩子给私塾老师行三跪九叩。其实我们现在的人看到这个,不一定能体会个中的道理,甚至还会讲,“干嘛给老师三跪九叩,现在是什么时代了?现在是平等时代,学生也跟老师平等。”听起来好像有道理,但是他却不知道,在这整个拜师礼过程当中,谁受到的利益最大?而且是终身的利益。

 

从我们的角度看,根本无法深刻理解老祖宗通达人性的智慧,乱批评,这样批评的人要负很严重的因果责任。这个拜师的过程当中,孩子最尊重的是他的父亲,父亲给老师行这么大的礼,他敢不听老师的话吗?那对老师的恭敬是百分之一百,不敢开玩笑,不敢侥幸。“师严而后道尊,道尊而后民知敬学”,这个孩子尊师的根就在这个仪式当中深深扎在心里。我们从师长分享,因为师长曾经小时候就是这样拜师。老人家常常提到,那几个月的私塾教育、德行教育,影响他一辈子,在这么多诱惑的社会当中,他能够全身而退,都是因为传统这几个月的私塾给他扎的根,所以老人家深刻了解老祖宗礼教的智慧。拜师是礼,婚礼过程当中那些教化,老人家都很清楚,高度的教育艺术、教育的智慧。那孩子受益了。

文章摘录自《群书治要360》蔡礼旭老师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