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亲尊师传统教育断恶积善管理之道道义人生古乐鉴赏五伦关系蔡礼旭老师幸福锦囊集弟子规详解戒色方法戒色经验弟子规笔记 展开/收起
蔡礼旭老师:孝是做人的根,悌是做人的本。

孝顺为传家、齐家之本,哪个家庭孝顺了不兴旺的?都兴旺啊!勤俭为持家之本,哪个家勤俭反而败了?没有啊!真理是放诸四海皆准叫真理。所有的结果是有善因、有善缘,结善果,可是一般很多书上讲的,没有把真因讲出来,只是把缘分讲出来。就好像一个种子种下去了,你浇水、你施肥,那个是缘,因是那颗种子。现在没有布施,没有乐善好施的因,他就拼命赚钱,也不见得赚得到钱,那是缘。所以亘古不变的真理都在经典当中。

 

而现在很多的教科书都是某些人自己想像出来、自己体会的,都不一定跟真理相应。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他一定守住依照经典为师,不是他自己的创造发明。孔子也是这个态度,“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我们这个时代不信真理、不信圣人,很多人都以自己的想法,他又很有知名度,很多人相信他就完蛋了。跟大家举个例子,曾经得过诺贝尔奖的,他的话还编在教科书里,讲说“企业唯一目的,赚取利润”,在教科书里面很长一段时间。所以为什么这么多的事业体破坏大自然,肆无忌惮,他不管,河川污染了,土壤污染了,他不管。“企业唯一目的,赚取利润”,这个是大邪说,还是在教科书里。

 

所以,我们想起我们马来西亚伊斯兰教长老阿里芬博士,他有智慧啊。当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介绍我们马来西亚一本教科书,拿给他审核,他把它退回去了,他说这本书连孔子的教诲都没有,不合格。他有判断力。这一句害死这个世间说“唯一目的赚取利润”的话,假如有孔子的话,一审核过去马上就被淘汰,还编进去?孔子在《论语》里面讲“君子喻于义”,道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小人喻于利”,小人只想着要谋自己的利,那这句话就是小人的思想,怎么可以编进教科书里?

 

所以看到这些现象,就体会到我们曾经学过《群书360》里面,孔子跟鲁哀公讲的话,天下有五不祥,“圣人伏匿,愚者擅权,天下之不祥”,圣贤人的教诲,没人相信、没人愿意深入,这些小人的思想、功利的思想充斥在世界,甚至每个人的思想里面,天下大乱就是这么来的。

 

刚刚跟大家念发生在美国的事,四十年前就有了。而我们看到,法官也是觉得老师教的东西是商品。大家有没有感觉,工业革命以后,好像连人类都变成商品。人类有尊严,人类有人格,怎么可以当商品看待?诸位同道,假如你在一个单位里面,人家把你看作是一个生产线中的某个零件而已,你舒不舒服?不舒服。就好像我们的学生,现在像不像商品?他们好像被同样的对待,而不是因材施教。同样对待是什么?数学语文、语文数学、数学语文,每天就这样(在流水线上被加工),出去了,出去以后呢?大学毕业了,出去了,退货!人家不要。现在大学毕业、硕士研究所毕业,找不到工作的人很多啊。

 

请问这个社会当中,哪个企业他告诉你,我要的就是考试考很好的人?你有看过哪个企业主说,我要的人是考试考很好的人、我要的人就是他高中数学九十五分的?可是你看我们整个教育孩子过程当中,所有的专注点,绝大部分都在考试,结果他变考试机器。出来社会,不会做人做事,不是一个好的干部;结了婚,不是一个好丈夫,也不是一个好妻子;生了孩子,也不是一个好父亲、好妈妈,因为都没有好好学过这些做人、做事的道理。所以要幸福孩子一生,得回到传道、授业、解惑啊。

 

这篇文章登在我们台中莲社出的《儒学简说》当中,这文章里又提到,中国古圣先贤师生如父子。孔子对他的学生,这段话很重要,因为我们下一个重点就是当老师的人最好的榜样就是至圣先师孔老夫子,他是我们教育界的圭臬,是我们最好的样板。而夫子视他的学生无不“视犹子也”,这个在《论语》里讲,视学生就像自己亲生的孩子。像颜回去世的时候,夫子哭得非常伤心,而且不只是为学生离去伤心,是为了天下丧失了这么好的一个圣贤而难过,因为他这些学生要传道的,要教化一方啊!子路去世了,被剁成肉酱,夫子伤心到从此以后不吃肉酱了。孔子去世,他的学子都服心丧三年,在夫子的墓旁,很多学子守心丧三年,而且子贡更在墓地守了六年。所以圣贤如此垂范,后世做学生的无不视老师是春风化雨,为人师者视弟子如桃李芬芳,所以师生之间的那种情谊是非常优美的。

 

师生关系所以如此深厚,乃因为以道结合;道虽然无形,但有无上的道力。比方学子得道了,他可以明明德,他可以亲民,他可以成就自己,他可以成就他人、成就万物。这个道,师道能够整个国家、民族重视了,那我们这个国家、民族将会影响世界,所以道是很有力量的。就像唐朝的时候,整个传统文化非常重视,所以日本、韩国,临近的国家都来学习中华文化。唐太宗皇帝被世界封为“天可汗”,天下共同尊崇的共主。

 

从这个事例我们就体会到,老师的本分:传道、授业、解惑。“道”是超越时空的大自然法则,不管是做人、做事,它都是亘古不变的法则。遵守这个法则,不违越的去做人,这个就是“德”,所以传道德,教道德。道,首先人与人的关系是道,不离五伦关系。“父子有亲”,亲就是德,父子是道。“君臣有义”,君臣这个关系就是道,义就是德。“夫妇有别”,夫义妇德,夫妇就是道,这个别就是德,这个夫义,义是德,夫德。他遵守之后,丈夫表现道义,妻子很有相夫教子的德行。我们一般讲女子四德:妇德;妇言,言语的修养;妇功,女子操持家庭的能力;妇容,她的仪容非常端庄,影响下一代生活的威仪。

 

我们从传道、授业、解惑这三个角度来谈,首先我们想到这个五伦大道,想到孔子在《孝经》一开头对曾子讲,“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古圣先王有一个至高无上的道(治理天下最重要的道理),用了以后人与人之间非常和睦,“上下无怨”,就是父子、长辈、晚辈之间和睦,包含官员跟百姓和睦,尊贵的人跟地位比较低的人和睦。靠什么?靠孝道。孝道,父子有亲了,家庭和睦;移孝作忠,“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所以对于领导者尽忠、尊重,不会忤逆,这也是从孝来的。所以“道”在中华文化的核心,“孝道”是最重要的。我们读到《孝经》这段也是非常向往,“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我们希望我们的家庭社会就是这样的风气,所以假如当老师的人不教孝道,那就没有传道了。我们俗话又讲“百善孝为先”,这个意思首先点出了孝是百善之首;再来,还有一层意思是孝心开,百善会接着开。

 

我们一谈到道德,都会想到五伦、八德。八德有两个说法,合起来是十二个德目: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孝是做人的根,悌是做人的本,礼义廉耻是做人的枝干,仁爱和平是做人的花果。而这整个十二个德目的落实,其实也是非常顺乎人性,教育要顺人性,他会学得很自然、很容易吸收。大家有没有听过,在古代,我们五千年的历史当中,有人因为读书读得太痛苦,然后自杀的,你们有没有听过?从来没有。最近的清朝,我看民国时期也很少听过吧?怎么现在变成这样?顺着人性他很能接受,“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我们从孝来看,他是侍奉父母,事亲;他在大家庭当中敬长,悌忠信,敬长;礼义廉耻,事君,在团体里服务;仁爱和平,他是爱众。很自然的从对父母的爱,侍奉父母亲,然后在大家族当中敬长。悌,尊重长者、尊重哥哥姐姐,友爱弟弟妹妹。而且忠信是一个人一生责任感还有人生努力的动力,在忠信。忠是尽心尽力,要尽心尽力孝顺父母,让父母有好日子过。这一点在我们上一代人就看得到,他为什么这么努力读书、努力用功、努力做事业?要回报父母。可是到我们这一代,努力干什么?享受,赶快赚到很多钱,我要到欧洲、我要到德国哪里哪里去玩,他整个动力不一样,不是忠于父母、忠于家族。我们身为中华儿女,都有一种人生态度是什么?光宗耀祖、光耀门楣,这是一生的动力,忠。然后信,承诺过的事情一定不断鞭策自己要做到。诸位学长们,我们有没有在内心里面曾经对父母许下承诺,对自己的亲人许下承诺,有没有?你们没有反应是忘了吗?不可能没有吧,这个承诺就会让你有源源不绝的向前的动力。

文章摘录自《群书治要360》蔡礼旭老师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