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亲尊师传统教育断恶积善管理之道道义人生古乐鉴赏五伦关系蔡礼旭老师幸福锦囊集弟子规详解戒色方法戒色经验弟子规笔记 展开/收起
蔡礼旭老师:孝道是教育的根,是整个中华文化的根本所在。

礼义廉耻,事君。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团体之四维,我们《群书360》刚学完这个重要性。再延伸到整个社会大众以至于世界的百姓,那就仁爱和平,是花果。这个表(十二德目图表)对我们很重要在哪里呢?我们总不能是无根的教育,没有根怎么会有枝叶花果?可是我们冷静想一想,我们在学校里面,很强调“要去爱护同学,要爱这个世界,我们是地球村”,爱不爱得出来?该怎么贪吃还怎么贪吃,都不让同学,该怎么乱丢垃圾就怎么乱丢垃圾,还什么爱世界?

 

为什么我们花了这么多的精力、财力,现在全世界花在教育的费用多不多?非常的多。但是整个下一代的素质一直在下降,怎么会花那么多的精神跟金钱,反而是教不出好的?根本重要。我们教育界常常都会讲,现在的人,初中毕业占百分之九十几,所以文化水平很高,有没有?可是在古代读过书的人不多,可是都懂得孝,都懂得做人,家庭里面教、社会教。现在大家都去学校读书了,反而不会做人。重要的是努力有结果,不一定会有好结果,舍本逐末不可能会有太好的结果。

 

所以孝道是教育的根,是整个中华文化的根本所在。对这个认知愈深,任何人都不教孝,全世界的人都不教,自己一定还是教,那其他的人不懂,另当别论。但我们有这个决心,自己尽心尽力教,决定可以给世人证实:懂得孝道的孩子有德行,懂得孝道的孩子,成绩一定愈来愈好。为什么?“亲所好,力为具”,父母希望他学业好,他怎么忍心让父母担心?所以我们东北吉林松花江中学,他们就是抓孝的核心,所以整个学习成绩突飞猛进,整个吉林松花江落实《弟子规》的经验,对东北以至于中国大陆的教育都很有震撼力,他们称为“松花江效应”。刚好我们吕杰校长跟王琦老师,二0一0年在我们马来西亚北方大学,也有把他们的经验分享给两千五百多个校长、老师。

 

那我们接着探讨什么呢?孝心开,百善皆开,我们来看百善不离这个八德。“悌”怎么来的?“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人的“忠”心从哪里来?也是孝。他对父母尽忠,自然而然就对别人也能尽忠。他去爱父母,他才懂得进一步去爱人,连对他恩德最大的父母他都不爱,怎么去爱别人?所以爱的原点是孝道。《孝经》告诉我们,“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这个违背德行,不正常。“信”,“父母命,行勿懒”,答应父母的事要赶快去做到,首先对父母诚信。

 

“礼”,“父母呼,应勿缓”,对父母非常恭敬、礼敬,“晨则省,昏则定”,这个都是礼敬的态度。“义”,很有情义,“丧三年,常悲咽”,你看这些德行的根本都离不开“入则孝”。“廉”,廉洁不贪婪,“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耻”,羞耻心,“德有伤,贻亲羞”,耻的根本也是从孝根来的。“仁”,两个人,想到自己就想到对方,根本就是“冬则温,夏则凊”,冬温夏凊不都是设身处地为父母的需要着想,是吧?这是仁。“爱”,“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对父母生病的时候那种无微不至的爱护、照顾。

 

上次有没有跟大家分享到,这次我到南京去见到王希海老师,他对他父亲,他父亲中风二十多年,他细心呵护。我们看这个“爱”字,用心去感受。他父亲的一个表情,他就知道他需要什么,确实是父母跟子女连心,这个是本有的。包含因为他父亲卧病在床,最怕的就是得褥疮,得褥疮溃烂之后就很难翻身,那个真的是坐立不安、痛苦不堪。他觉得说我父亲已经够痛苦的,怎么还可以让他长褥疮?他觉得父亲生病长褥疮是他莫大的耻辱、过失。可是要不长褥疮,要常常翻身,他就想了一个办法,把自己的手伸进父亲腰的部分。他父亲八十公斤,也是比较重,他一伸下去,父亲整个身体就压在他的手上,差不多半个小时,他整个手就麻了,醒过来,赶紧帮他父亲翻身,然后按摩。所以他的父亲生病一、二十年,皮肤都非常光滑、有弹性。医生不相信他父亲中风这么久了,都觉得他欺骗他,结果去把那个病历调出来,医生流着眼泪,被他的孝心感动了,说:“你护理的能力,可以当我们所有护士的老师,她们都要跟你学习。”

 

所以谁有创造力?我们现在整个教育都在强调创新、创造力,创造力的根本是什么?孝心、爱心啊!不是孝心、爱心创造出来的东西,可能会有很大的副作用。所以“德才兼备”,德是本,才是用,没有德而有才很危险。现在多少青少年都迷在那些杀人游戏里面,那杀人游戏谁设计出来的?不就是很有能力、很有技术的人,但是他没有德的根本。

 

您看王希海老师设身处地为他父亲着想,他就想出这些方法来。包含他有讲到,一个人,父亲卧病在床,几天大便排不出来,居然没有主动去想办法,他觉得这样是不应该的。为什么?几天排不出来,难不难受?当然难受。那孩子为什么没有动作?他在医院看到很多这个现象,他很不忍心。重要的是孩子没有替父母想,没有去体恤床上的父母。所以他就主动的帮父亲按摩整个腹部,按摩好了,用热毛巾热敷,然后又在肛门处帮父亲热敷,最后就顺利排下来,父亲就舒服了。排在他的手上,他非常的欢喜,终于解决了父亲的问题。所以一个人能够在照顾父母的过程当中,能捧到父母的粪便,那是最有福报的人,因为你报了恩。因为父母小时候就是这样一把屎、一把尿把我们照顾长大的,从不嫌弃我们,我们也以同样的心来孝敬父母。

 

他这个方法讲出来以后,我们认识了一位郑老师,她父亲卧病在床,真的也排不出来,她就用这个方法,确实有效。我这次在南京,这位郑老师也刚好来找我们,就遇到王希海老师,当面非常感动,感谢他。就让我想到经典里面说,“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就是孝子他那个孝行、至孝,绝对会让听到的人感动而效法他,就让所有的人类都得到利益。就像我们看“二十四孝”,一看舜王的风范就很受感动,看子路百里负米,所以一个人假如心肠很硬,先看“二十四孝”,看一看眼泪流出来,心就不会这么硬了,那些都是至孝性德,特别感动人。

 

从刚刚这些例子我们就看出,那个孝子爱的细腻。“和”,孝子跟父母相处,决定没有一句不高兴的话、情绪的话,没有。哪怕是父母不对,也是“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您看那心多柔软,父母不能接受,下次找父母高兴的时候再劝。“复”是什么?重复劝,没有不厌烦。“号泣随,挞无怨”,父母不能理解还打他,他也毫无怨言,父母不能理解打他,他心还是非常平,这个和平的“平”就在这里练出来了。

 

在《论语》当中还有一段话,跟《弟子规》的“亲有过,谏使更”意境非常相近。“事父母几谏”,夫子教导到,尽孝、侍奉父母,“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无怨”。侍奉父母,还要养父母之智慧。父母不是圣贤,不可能无过,但是在父母有过的时候,这个“几”就是稍微有征状的时候,就赶紧要去劝,不能已经造成很大的问题才去劝,要防微杜渐。看父母的态度不是很能接受,不可以勉强,赶紧下一次再劝,但是对父母的态度还是一样的恭敬,甚至更加的恭敬。假如我们跟父母在沟通的时候,父母不能接受,我们心里就不欢喜、有怨气,就不可能做得到“又敬不违”。现在更严重的,到处说父母的不是,这个就已经是偏离得太夸张了。而且坦白讲,人出去说父母、说自己亲人的过失,叫自取其辱,有句话叫“家丑不可外扬”。您曾经听说有一个人,把自己家里面另一半的丑事,父母、兄弟姐妹的丑事讲给别人听,然后对方说,哎呀,我实在太佩服你了,给你鞠个躬。没有啦,人家听完反而就嘲笑你的家庭,看扁你了。

 

《弟子规》讲“亲有过,谏使更”是本分,“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我们记得我们的本分,还有做人的态度,“念恩忘怨”,念父母、亲人的恩,心里绝对不放父母、亲人的过,这个才是正确的人生态度。我们当老师的人对这些做人的态度要非常清楚,为什么?这个都是他一生幸福还是痛苦一生的关键。一个人念恩忘怨,什么时候幸福快乐?当下就幸福快乐。心里面都充满著父母、亲朋好友的恩德,他每天过得很充实。为什么?报恩!

 

但现在的人不懂这些孝道跟做人,刚好反过来,念怨忘恩。大家冷静去看,发生在我们身边,比方说同事、朋友,本来两个人非常好,三年、五年的交情,突然出了点摩擦的事情,就一直骂对方,骂骂骂,前面三年、五年全部都忘了。这个是活得颠倒了,违反做人的态度了。所以《弟子规》是做人的根本态度,“恩欲报,怨欲忘”。其实坦白讲,人不愿意念恩忘怨,他是不懂得自爱。所以几个人会爱自己呢?那些处世的态度把自己搞得痛苦得半死,念怨忘恩的人快乐吗?你有没有看过一个人在那里怨人,怨半天说,“哇,好舒服”,没有吧?所以你说几个人懂得自爱?应该顺着自己的性德,时时都是快乐,助人为乐,为善最乐。谁会过日子?真的肯遵从《弟子规》去做的,才是懂得过日子的。

 

“又敬不违,劳而无怨”,这个“劳”就是,劝父母可能不是劝一次父母就能接受,哪怕要劝很多次,他也没有丝毫的怨言。不要说劝别人,诸位学长、诸位教育界的同道,人家劝我们多少次我们才听啊?所以,其实想想自己,可能慢慢耐性就出来了。自己回想,我们学习中华文化这么多年,那个从小的坏习惯改了没有?就是父母每次说,你这孩子怎么这么固执,怎么这么怎么样,那个可能就是我们最严重的,那我们都学了那么久都还没改,怎么劝别人一次、两次就要别人马上改,那不叫刻薄?应该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不能反过来,严以律人,宽以待己。这又是颠倒,所以我们不认真把这些理搞清楚,随时都学成颠倒。

 

大家冷静去看,现在的年轻人在团体当中能和气、能与人不起对立冲突吗?不容易。所以根本是还要回到孝来。其实我们看这十二个德目,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次第。所以一个人从孝道去修身,他的一生能够达到利益国家、天下的人生价值。而修身齐家、孝悌忠信的精神其实就是我们这一、两百年人类一直在讨论的民族主义,都希望民族能够更团结。大家冷静去看,现在多少国家一直在分裂,有没有?你看苏联分裂成多少国家,很多同民族的都在争斗当中,看了实在是很不忍心。而我们中华民族大一统几千年,这个在全世界是绝无仅有的,重点在哪?在整个几千年来都重视孝悌忠信的教育,所以整个民族非常团结。以前都是少则一、两百人住在一起,多的时候三四百、五六百都有,非常团结。所以孝悌是根本,忠信是做人的一个动力,我们刚刚讲的,为光宗耀祖,所以民族都非常团结。

 

所以强调很多的理论,强调很多的主义,都要抓住德行才是根本。

文章摘录自《群书治要360》蔡礼旭老师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