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亲尊师传统教育断恶积善管理之道道义人生古乐鉴赏五伦关系蔡礼旭老师幸福锦囊集弟子规详解戒色方法戒色经验弟子规笔记 展开/收起
蔡礼旭老师:福田靠什么?心耕,怎么会福求不到呢?“从心而觅”

了凡先生跟云谷禅师对坐三天,他没有起什么妄念,所以云谷禅师就问他,“你怎么都没有妄念?”他说,“我的命早就被人家算定了,几十年来都没改,我还有什么好想的。”云谷禅师哈哈笑,“我本来以为你是豪杰,原来你只是凡夫。”这个“哈哈笑”也会让人家好奇,该笑的时候哈哈一笑,“难道命可以改变吗?”您看这些对话很精彩。命可以改变吗?云谷禅师讲,“人未能无心”,这个自私自利、自我的心放不下,“终为阴阳所缚”,所以他的命运就固定了。但很重要的,“积善之人”,很善良的人、积很厚功德的人,“数固拘他不定”。假如你是了凡先生,听到这句话会怎么样?“哎哟,有希望了。”这个叫“强而弗抑”,随着谈话,他的信心、他的动力慢慢就被带起来了。你们有没有遇过?比方这个人很有修养,有一个人印堂发黑走进来,跟他讲完半个小时之后,印堂发亮走出去,这个就是教学法功夫很强。您看了凡先生几十年就在那里“啊,命改不了”,经过引导出去之后,马上发愿先做三千件善事,所以云谷禅师教学的功力很强。那当然我们体会到了,就能善学善用。

 

所以云谷禅师就告诉他,你这二十年来,命运全部被人家算定了,一丝一毫都没有转变,当然是凡夫。接着他好奇了,难道命运可以改变吗?接着您看云谷禅师讲,“命由我做,福自己求,诗书所称,的为明训。”哪个读书人没读《诗经》,没读《尚书》?全读过了,都知道命由我做,福自己求。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些书都读过了,书还是书,他还是他。所以总在遇缘不同,他遇到云谷禅师,“啪”,把这一句更印象深刻,“对哦,这个我都知道啊,原来我都没有把它落实,是可以改变的。”而且都是他最熟悉的。先讲诗书,再举释迦的教诲。其实这个就让我们了解到一个社会背景,以前的读书人儒释道都读,教化了我们两千多年了。这里又提到,“我教典中”,我们佛门当中讲到,“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妄语是佛门的大戒,释迦、佛菩萨怎么可能骗人呢?

 

结果了凡先生听了以后,也很可贵,他马上主动求教。有些人有怀疑,闷在心里,自己在那里想啊想啊,也不讲出来。他主动求教,这个叫“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其实,这一个对经典的误解已经在他心里几十年了。他说,“孟子不是说嘛,求则得之,是求在我者也。道德仁义我可以力求,功名富贵是身外的东西,怎么求得到呢?”您看这个疑很久了。所以落实《弟子规》容不容易?“心有疑,随札记”。

 

云谷禅师告诉他,孟子的话没有错,你自己解错了。“汝不见六祖曰”,《六祖坛经》跟《金刚经》,这两千多年的读书人都读了,《坛经》上面讲,“一切福田,不离方寸”,福田靠什么?心耕,怎么会福求不到呢?“从心而觅”,从根本的心地去下功夫,“感无不通”,一定求得到。“求在我,不独得道德仁义,亦得功名富贵,内外双得”,内外都求得到,“是求有益于得也”,你把这些道理都搞清楚了,一定要从心地下功夫。而“若不反躬内省”,你没从心地反省,“徒向外驰求”,向外去攀求,攀高官、攀有钱人。“则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你是求不到的,你没有从根本下手,徒劳无功。“内外双失”,你都向外求,都是贪,也没德行了,那向外求,又没有积福,就不可能求得到。“公修公得,婆修婆得”,财布施才能得财富,法布施才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才能得健康长寿,怎么可能是在那里拜神明就求得到的呢?要如理如法去求,才求得到。

 

把理给他讲清楚了,云谷禅师就问他:“你说说,孔先生算你的命,终身是什么样的命运,你可不可以给我讲一下?”“余以实告”,了凡先生也是很实在的,一一告诉云谷禅师。接着云谷禅师这一句话很重要,这叫“开而弗达”,启发他,不是用道理填鸭给他。听完以后,云谷禅师问他一句话,“你自己想想,你应该考上功名吗?”因为你刚刚说你的命中没有功名,命中又没儿子,那你可不可以反省,你自己应该有功名吗?应该有后代吗?这么一问,开而弗达。“余追省良久”,了凡先生沉淀、考虑了好长一段时间,接着自己说了,“不应该。”是他说的,他自己承认的。

 

假如今天我们的朋友说,“我的命中是怎样怎样怎样”,然后我们就跟他说,“对呀,你这个人就刻薄,所以你没有孩子。”他接不接受?“我有那么严重吗?”你讲了八分,他觉得自己只有五分,接下来的话就听不下去了。可是你看,云谷禅师他看得清楚,让他自己想,他自己讲出来的,他体会更深刻。你看我们现在,人家爸爸妈妈、父母或者一些善知识、长辈提醒我们的问题:哎,你哪里哪里不好。“我有这么差吗?没那么严重吧?”还会不是很能接受。

 

接着他整个沉淀下来,自己思考、反省说:不应该。科第中人,看起来就有福报,我先天就福薄,又没有积极积功累德,来培养自己的福,“兼不耐烦剧”,就很容易起情绪、动怒,“不能容人”,肚量又不够。我有点念不下去了,因为我好像就是这样。“时或以才智盖人”,这些心境跟行为变成都折自己福,才智盖人。“直心直行”,这个就是讲话不看场合,不体会人家的心境,“啪”就过去了,人家回去疗伤三天。“轻言妄谈”,动不动聊一些大道理,到底理对不对,就比较狂傲了。“凡此皆薄福之相也”,所以我考不上功名。

 

接着又分析自己为什么没有孩子,“地之秽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无鱼”,他太爱干净,所有的蚂蚁、蟑螂全部杀光光,就是太爱干净,可能会伤及生命。其实应该要了解,生命都是有灵性的,诚心可以沟通的。你可以请牠们搬家,拿一些好吃的放在外面,请牠们去吃,不要伤害。“万类相感”,所有的生命都有灵性,怎么交感?“以诚以忠”,真诚,忠是什么?你也尽力,利益牠们就会相交感。我们师长老人家当时候在澳洲,刚去的时候蚂蚁一团一团的,真诚待牠们,后来互相不干扰。所以没有孩子,洁癖太严重。

 

第二,“和气能育万物,余善怒”,脾气太大,“宜无子者二”。“爱为生生之本,忍为不育之根”,时时爱护人,为人设想,就像天地化育一样,让很多的生命得以成长,但是这个“忍”,就是残忍,会伤及生命。我“矜惜名节,常不能舍己救人,宜无子者三”。“多言耗气”,常常喜欢谈很多话,耗气,“宜无子者四”。“喜饮铄精”,喝酒喝到半夜,熬夜,“宜无子者五”。“好彻夜长坐”,这也是喜好,“不知葆元毓神”,伤及他的身体,“宜无子者六”。我想他的父母知道他有这些习惯也会担心的,让父母担心也是折福、不孝。他自己的问题所有都讲出来了,他自己承认。

 

接着更巩固他的正确的观念跟信心,云谷禅师讲……当然,了凡先生还有一句很可贵,“其余过恶尚多,不能悉数”,我刚刚讲的只是一部分,我还有很多。人命运怎么改的?“改习为立命之基”,把坏习惯一改,命运接着改。不欺骗自己了,承认自己的错,去改正。我相信,听到他自己的自我反省、忏悔,云谷禅师可能会感觉到“孺子可教也”。所以大家不要看,好像这些互动都是理所当然的,假如了凡先生没有反省自己,这个缘可能“喀”就到此为止了。这些缘分都是水到渠成的发展,恭敬、真诚的心感召来的。一个人一反省自己,那个真诚就流露出来了。你们有没有看过有一个人在反省自己对父母的不孝,他在那里流眼泪,我们在底下也流眼泪?诚心交感。

 

“云谷曰:岂惟科第哉”,不是求科第而已,“世间享千金之产者,定是千金人物”,因为他有修那个福报;“享百金之产者,定是百金人物”;“应饿死者”,命中没福,最后要饿死的,那都是他自己没有修福感召来的,因为“命由我做,福自己求”。所以上天都是循着这个自然,绝对不是上天有什么意思的。而且就像生孩子,“有百世之德者,定有百世子孙保之”,就像孔老夫子的后代;“有十世之德者,定有十世子孙保之”,像林则徐先生的后代,这个都是证明;“有三世二世之德者,定有三世二世子孙保之”;“其斩焉无后者”,就是绝后的,没有孩子的,“德至薄也”,福报不够。

 

这个在历史当中最典型的例子,五代十国,“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他本来命中无子,他的祖父一劝他,他听话,积极断恶修善,最后生了五个儿子,都非常有出息。他活到八十几岁无疾而终,洗好澡,跟人家saygoodbye(说再见),就断气走了,没有任何病苦,真好!“圣与贤,可驯致”,我们现在就积功累德,铁定有这样的福报。

 

接着告诉他,你今天既然知道自己的非了,赶快把不能考上功名、不能生子这些坏的习惯“尽情改刷”,忏悔,然后发愿把它改过来,然后记得要积德,记得肚量要大,记得对人要有爱心、要和气,记得不要糟蹋自己的身体跟精神,就点了他所有的问题。然后“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你们读到这句话有没有感觉充电了?“此义理再生之身也”。“夫血肉之身,尚然有数;义理之身”,你从今天开始断恶修善,循着圣人的教诲,你是义理之身啦,“岂不能格天”,一定可以感格,可以改变命运。“太甲曰(《尚书》讲):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所以你这个是今生的命运,只要你肯下功夫,决定可以违、可以改。又说“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大家有没有看这几句话引经据典,“强而弗抑”,把他的信心,“信为道元功德母”,他的信心完全坚定,决定可以做得成。

文章摘录自《群书治要360》蔡礼旭老师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