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亲尊师传统教育断恶积善管理之道道义人生古乐鉴赏五伦关系蔡礼旭老师幸福锦囊集弟子规详解戒色方法戒色经验弟子规笔记 展开/收起
蔡礼旭老师:见事贵乎理明,处事贵乎心公”。

“见事贵乎理明,处事贵乎心公”。这些都是面对事情的原理原则。我们遇到一个因缘、遇到一个事情,得清楚问题在哪,得清楚做事重要的道理。比方我们学《群书治要》,“为政”当中很重要的,“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所以用人用对人,这个都是做事的关键。包含在很多做事的细节当中,比方要注重组织的伦理,不可以越权去管事情,这样当中的干部会觉得不被尊重、不被信任。这种感受,人与人就有隔阂、就有情绪、就不能团结。都要在很多做事的细节当中尊重、体恤到他人的感受。

 

像比方我们中心跟同仁有午餐的沟通会,同仁在修学上或者在工作上,他会提出一些情况,这些情况有时候会牵扯到一些部门做事的情形。那这个时候我不能马上回应,我得跟这个部门主管沟通清楚,之后再由他们去做处理。这个我不可以越权,不能在这里拍胸脯,结果他们难做人。因为有时候同仁的反应是有道理,但毕竟他是一个角度,可能主事的人他必须考虑三、四个角度,那我们假如马上回应了,我们又没有考虑其他角度,那这样就处理得不妥当了。不尊重主事者,同时也太早承诺这个反应情况的同仁,到最后会里外不是人,进退就失当了。

 

“处事贵乎心公”,这个又是很重要。做事情要公平、公正,不以私废公,不以人情做公家的事情。这一点假如没有做到,人心一不平,是组织最大的障碍。人心都不平,怎么可能能够团结一致呢?

 

还有一段格言讲到,这个是跟“见事贵乎理明”相应:“公生明,诚生明,从容生明”。我们在面对事情的时候,都能处公心,用真诚去对应,然后能够从容的去对应。我们公心,就不会被自己的私欲所障碍;真诚,就不会被自己应付虚伪所夹杂;从容就不会因为心烦意乱,反而事情没有看清楚、搞清楚。

 

上一次有跟大家提到,我们落实家文化,其实这个“公”很重要。假如三、四百口人住在一起,每个人都为自己、为自己的小孩,那这三、四百口人可以分成几派?所以我们老祖先有高度的智慧,知道人性私欲很容易起来,所以从孝道下手,让他父子有亲的天性终身保持,他就念念为父母想,他的私欲就不起了。所以家文化是无我才能够贯彻家文化,没有自私。

 

再来,治家没有祕密,要坦诚,还有要平等。这个“公”其实也是平等。在明朝的“天下第一家”,郑濂他两颗梨子的故事,他把两颗梨子砸碎在两个水缸里面,每个人一杯,这是平等,人心也跟着平了。

 

当然,治家要守“六和敬”,“见和同解”,见解要相同,家规大家要认同,家学大家要认同,要孝顺,要勤俭,要谨慎,这些都是治家的重点,包含家丑不可外扬,这些大家都要认知到位。

 

那天我们遇到一位总经理,当时候我们有分析到,整个从身心、家庭、社会、世界的种种乱象,非常的纷杂。身体现在文明病那么多,心理疾病,很多以前都没听过的现在都有;五伦的冲突,包含犯罪率、诈欺种种;堕胎,一年世界堕胎是五千万人,比任何的世界大战还要惨烈,而且是伤害自己的亲生骨肉。那这么复杂的问题,从根本上是非常单纯,只有一个问题,就是人心的问题。《尚书》讲“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所有这些乱象,全因为人心不善,问题找到了。

 

找到根本,就能对症下药。从小教他孝道,怎么会这样?问题就解决了。“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是真的,不是假的。你用孝道,天下就太平了,因为从根本上看,一点都不复杂。因为人心都去追求利欲了,追求利,伤害别人;贪欲望,身体搞坏了、精神都搞坏了。

 

那个总经理,他在分享自己母亲给他的教育,我听了非常触动,我说这个总经理分享的两件事情,就可以解决现在世界种种问题。他是广东人,他说他妈妈教他们:“吃饭的时候要看菜吃饭。”诸位学长,你们吃饭的时候有没有看菜吃饭?就是菜比较少的少夹,让给爷爷奶奶、让给爸爸、让给长辈,他们辛苦。一个人从小看到眼前的佳肴都是先想着父母、想着爷爷奶奶,他的私利、私欲不就下来了吗?甚至他不会增长。大家不要小看一个生活教育,它长善,它救失。他又说他妈妈跟他讲,“买衣服,打折的时候再去买。”节俭嘛。现在很多问题都是纵欲、挥霍、不节俭,才造成这些种种的乱象,所以这些细微的生活教育非常重要。这个节俭,我们还会讲到对物当然要珍惜、要节俭。

 

“见和同解”,再来,“利和同均”,六和敬,不要分谁的钱,“利和同均”,这个是家业。以前几百口人住在一起,女子纺织全部放在一起,不分彼此。甚至于明朝的一户人家,张闰,他们的妇女不分彼此到什么程度?哪个孩子哭了,谁先听到谁就哺乳,所以小孩子一、两岁的时候有点搞不清楚谁是他妈妈。这个方法就不分别。一个人有几十个妈妈,他们几百口人住在一起不分彼此。这“利和同均”。

 

“戒和同修”,家是有戒律的,是有规矩的,是有家规的。又有亲情,又有人情味,又很严格,这都是不要太过,不要不及,要适中,要宽猛相济。“身和同住”,在一起多给别人方便,不要只求自己方便。“口和无诤”,要能忍让、礼让,不要争口舌。“意和同悦”,有福同享,有什么好事,大家一起分享、一起同乐。这个“利和同均”应该就是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刚刚跟大家提到也是做事的原则,不要太过也不要不及。就像佛门进山门,首先看到四大天王,东方持国天王,持国、持家的原理原则是一样,他手上拿一个琵琶,太松跟太紧都不行,就是做事不要太过,也不要不及,要适中,不偏不倚。


文章摘录自《群书治要360》蔡礼旭老师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