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我们讲到「改过之法」。一个人真正肯去断恶修善,他会出现很多吉祥的预兆。上次我们有提到,他心神恬旷,智慧顿开,「或处冗沓而触念皆通,或遇怨仇而回瞋作喜,或梦吐黑物,或梦往圣先贤提携接引,或梦飞步太虚,或梦幢幡宝盖,种种胜事。皆过消罪灭之象也。」一个人真正德行不断增长。刚刚这段是在「改过之法」的最后的部分。
很多人读完之后说,好像我都没有这些好的预兆,其实不要刻意去求这些好的预兆。您睡觉的时候都没有作梦,一觉到天亮就是有福报的人。也很有可能是因为你都依教奉行了,本来信心就很足,不用佛菩萨还刻意的要到梦里去给你摸摸头。代表你很有信心,或者你是乖学生,就不用刻意给你say hello一下。所以,好学生我们心里知道依教奉行就对了。当然这些都是很好的预兆,都是自己罪业消除的好结果。但是有这些好的征兆、好的祥瑞的时候:
【然不得执此自高。】
不能自己高兴、欢喜。其实高兴也是烦恼,欢喜也是烦恼。因为你贪着这个高兴,去给人家炫耀,那就傲慢又起来,这个烦恼就一个接一个,纵使是好预兆也会变成不好。觉得这个好预兆,自己不肯再好好下功夫去提升,「志得意满」,这样也不理想,这里讲不可以画地自限。所以这些好的预兆也不放在心上,还是勇猛精进就对了。
接下来就举了一个古人改过非常好的榜样,他不只兢兢业业、锲而不舍的求进步,而且没有自满,没有画地自限。举的例子是春秋时侯一位贤德之人,蘧伯玉先生。说到他二十岁的时候,
【已觉前日之非而尽改之矣。】
一个人可以觉察自己昨天之前的过失,这是代表他不欺骗自己。自己有过失不肯承认,那就变成自欺,进而又去欺人。所以人生最大的悲哀其实是欺骗自己。比方说我们跟人相处,在论些事情、争个对错,自己情绪也上来、火气也上来,还继不继续争对错?火都已经上来了,自己对还是错?自己已经错了,还要去跟人家争对错。所以能觉自己前日之非,甚至是前一句话之非、前一念之非,都要不自欺的人才做得到。就像今天我的过失非常多。举个例子,刚好今天在下课时间,我后面坐了一位长者(一位女士),她突然走到我身边。我看她的表情,是已经好像鼓起勇气才来跟我讲话的。
我曾经听一个小孩,好像是九岁,那个孩子说,要跟我讲话以前必须深呼吸三次。我就反省我看起来挺恐怖的,人家跟我讲话,小孩都吓得要深呼吸三次才敢跟我讲话。儒家常说「忠恕之道」,这个「恕」就是时时能够设身处地。比方说我们做领导工作,下属要给我们提意见,其实他都要深呼吸几次才来跟我们讲。所以假如能体会到这点,应该在听下属给我们提意见的时候,是佩服他的正直勇气,然后感谢他对我们的护念,就很容易能接受底下人给我们提意见。
我看到这个长者,她跟我讲话的时候还有点紧张。她说:「蔡老师,这几天我坐在你后面,我观察到你的两只脚张得很开。」你看,当她这句话讲出来的时候,我是觉还是迷,自己能不能分辨到?我马上接着一句话说:「我从小就是这样。」可是我这句话讲出来,我就感觉我的念头不对。实实在在讲,她为什么要跟我讲这段话?她关心我。我马上接受她的关心,我的福报不就进来了?我还动其他的念头,还要解释一番。「我从小这样,我是不得已。」你一个接一个「我不得已」不还是在找借口?只要人家肯给你方法,你肯真做,你不找借口,你就进步了。
我们要赶快念头止住,不再解释,听这个长者讲。果然送我个法宝,她送我一条绳子,然后可以把我两只脚绑起来,这样我的脚就不会开了,这样就有调整我两只脚的作用,我被医生诊断为「青蛙腿」。这是结果,原因是什么?体质不好,缺乏运动,改善体质就好了。这个绳子确实好用,我刚刚回去马上就用了。不只平常上课的时候可以用,尤其睡觉的时候,因为睡觉的时间满长的,六个小时、七个小时,你想两只脚都是比较开,青蛙腿,开的,给它绑起来,那慢慢这个就调整过来。你看,这个念头不对,得觉照。觉照是什么?是知过,还不是改。知了以后还要悔过、忏悔,然后再下定决心,我一定要把它改过来才是改过。
他能觉察前日之非,而且更让人佩服的是「尽改之也」,下定决心去改。我们看到这个经句的时候就想,我也想改,为什么不能尽改之也?有心要改,但是恒心不够、决心不足,你下定决心又有恒心一定改得了。可是为什么恒心不足?那是随顺自己习气比较强,愿力不够、使命感不够。比方我要光宗耀祖,不能给老祖宗丢脸,我们就有动力一定要不断的改过、提升自己。比方我们要报孔子之恩、报圣贤之恩,那你就会下定决心去改它。我们得过且过、苟且,那就很难改。所以人,他的动力在哪?知恩、感恩、报恩。报父母恩,报师长恩,报祖先恩,报圣贤恩。所以真正惜缘的人,真正知恩、报恩的人不多,他是真正发自内心珍惜、感恩,他就有源源不绝的动力。
修行应该是「德日进,过日少」,应该是愿心不断提升,这才是在一个修道的状态。不能懈怠、不能退缩、不能不勇猛,修身从根本修,就是从心地修。这个心态,只要有一个态度退了,所有的态度都退。谦卑退了,其他的都退;细心、设身处地退了,基本上所有正确的心态可能都会跟着退;利众的心退了可是变谦卑了,不大可能。一退一切退,一增一切增。所以,从心地上去观照自己,就不容易自欺。
文章摘录自《了凡四训》蔡礼旭老师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