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屠康僖公。初为刑部主事。】
『嘉兴屠康僖公』,这个「公」是对他的尊称,对社会国家很有贡献。他在他的仕途过程,曾经一开始有做到刑部的主事官。而他不只白天用心办公。
【宿狱中。细询诸囚情状。得无辜者若干人。】
他还不回家,夜里常常夜宿在监狱里,趁这些夜里的时间仔细地询问囚犯,了解他们犯罪的这些实情、案情,希望不要有无辜枉受冤狱的人。这就是视人民如亲人一般,谁愿意自己的亲人受冤狱?果然询问出了很多无辜的人。得无辜的人有不少,『若干人』。
【公不自以为功。】
屠康僖公不自以为有功劳。
【密疏其事。以白堂官。】
赶紧私底下把这些情况写疏文上奏,禀报给他的领导,就是刑部的部长(刑部尚书)。这个动作很可贵,就是「让名于上」。我们最重要的宁愿做大事,不要去贪那个名,不要去贪那个官位。做出一些贡献,感谢领导,因为他有知遇之恩,重用我,把功劳让给他,「让功于上」。再来,你让功于上,上位者更欢喜、更支持,这个事情就更好做。你不要功高震主,让你上面的人好像觉得功都是你的,他就很难受,这个就不符合人情事理。所以做很多的功德事都要想到,是国家、政府、领导让我有这个机会去做,人就不会好名贪功。
「让位于贤」,这也是大功德。我们想到春秋时候,鲍叔牙推荐他的朋友管仲,推荐以后管仲的官比他还大,他让高位给贤德之人。贤德之人一在位,利益的是全国人民。所以鲍叔牙这么一让,功德太大了,他的后代子孙十几代,都做齐国的名大夫,福报都很大,这都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同样的,现在在单位里,嫉妒哪个同仁、领导,这个都有罪过。所以随喜、推荐、赞叹,这是很大的功德;毁谤、嫉妒,就差很多,一念之间,功跟过就是天壤之别。
我刚刚念「让名于上」,还是「让功于上」?功也要让,名也要让,让功名于上。让功劳于大众,「让功于众」,每件事情,都是众人之力所成就的。对自己来讲,我有哪些做得不到位、不足的,我检讨,但是都是看到别人的付出,赞叹、随喜别人的付出,这样的处事态度非常可贵。自己能够细心检讨,自己不断提升,然后又能够随喜赞叹别人的功劳,大家都非常鼓舞,愿意行善。
「让位于长,让食于幼。」生活当中,一定要先给年长者、上了年纪的人,让很多生活的方便给长者,这都要细心去观察、去体会。再来,让食物于幼者,因为他刚好在长身体,把这些食物都给他们吃。其实我们成长过程当中,父母就是这样爱护我们,他们都少吃一点,让我们长得更好。
我们接着看,经文讲道:
【后朝审。堂官摘其语。以讯诸囚。无不服者。释冤抑十余人。一时辇下咸颂尚书之明。 】
他把这些实情禀告了刑部尚书。后来朝廷秋审开庭,主事的这个官员,依照他所了解的这些实情来询问案件,结果这些囚犯没有不心服口服的。最后释放冤抑的人,『冤抑』,「抑」就是被压迫,可能被久打成招的,被胁迫的人,最后都帮他们洗刷清白了。有『十余人』,十多人。所以这个消息传开来,一时间,『辇下』,这个「辇」我们看下面是一个车,「辇」是指皇帝坐的车子,延伸开来,这个「辇下」就是皇帝所在的京城,就是首都。所以吉隆坡也叫「辇下」。在大陆,北京就叫「辇下」。京城里『咸颂』,「咸」就是共同,在歌颂刑部尚书的明察秋毫,公正廉明。太可贵了,让这么多人洗刷冤屈。
【公复禀曰。】
我们看到,屠康僖公他并没有说做了些善事,他就满意了,他时时都在关注怎么让更多的人受益。马上接着就赶紧乘胜追击,又接着向他的领导禀告:
【辇毂之下。】
在皇上所治理的首善之区,
【尚多冤民。】
还有不少受冤屈的老百姓。
【四海之广。兆民之众。岂无枉者。】
整个国家这么大,『兆民』就是指全国的人民,这么众多,怎么可能没有冤枉的人?所以,又提出具体的建议。我们当下属的,一来把问题能够讲清楚,再来,不只要把问题讲清楚,还要什么?好的建议,不能只是批评问题,没有积极性的建言。他接着就提出很好的建议:
【宜五年差一减刑官。核实而平反之。 】
应该每五年就派一批减刑官,到全国各地去核实,就是详查所有的案件,了解他们的真实案情,然后不合理的赶快要平反过来。尚书看了很肯定,就准了他的上奏,允许、批准他这个建议,而且他也在减刑官的行列当中。可能他这么去做,受益的就不是只有十余人,十多人。我们可想而知,他所造福的可能是百千万人都有。
【梦一神告知曰。】
梦到一个神明告诉他:
【汝命无子。今减刑之议。深合天心。】
你本来命中没有孩子,可是你减刑的这个建议、这个议案,跟上天好生之德相应,所以:
【上帝赐汝三子。】
老天爷赐给你三个儿子。
【皆衣紫腰金。】
『衣(音意)』是动词,就是穿。衣(音依)是名词,衣服,衣是名词。「衣(意)」是动词,就是穿着紫色的官服。紫色官服一般是中央级领导穿的,部长这个阶层的。『腰金』,腰带绑的是金腰带,都是大官的身分,高官厚禄。
【是夕夫人有娠。后生应埙。应坤。应埈。皆显官。】
后来他的太太果然怀孕了,生了三个儿子,都是当了很大的官,『显官』,整个家族非常显赫、非常兴盛。这是平反冤狱的善报。
大家看了说:「我也不是监狱的长官,那这个福能修吗?」你们没有回答,刚刚跟大家交流到说,没有一句不能用在我们的生活,是吧?那你们没有回答,就是对我刚刚这句,也不见得有信心,你看这段我们就不方便做了。大家要了解,不是只看这个行为,看心地。你身边的人被人家冤枉委屈了,被人家毁谤了,你能讲正直的话,帮他洗刷清白,就是这种功德。尤其在团体当中,正直的人、尽心尽力的人,反而被人家毁谤、批评,有没有?有,其他的人都很懒惰,对那个用功的人他们就吃醋、骂他。所以「善事常易败,善人常得谤」。
大家看历史当中,看到整个国家都快要灭亡了,站出来立志要把它扭转的人,有没有被很多人毁谤?有。你看张居正在明朝,整个「改政吏治」,不要说很多人骂他,甚至很多人要杀他。因为那些既得利益者,他们都作威作福,不为国家做事,都贪便宜,那这些正直的人一定会影响到他的利益,他当然就批评他了。甚至坦白讲,我们每个人一般都会有个惯性,习惯了这个模式,谁说一改先不舒服,而不是先了解他这么改的益处、利益在哪。「干嘛改,这样不是很好?」大家有没有讲过这样的话?话不要乱讲,你还没有充分了解就不要讲。而且你这么一讲,旁边的人听到又呼应你,本来是你一个人造业,变十个人造业。先冷静了解这么做的用意、利益、长远的好处在哪,都了解了,哪怕还是有不好,不要当众批评,去给当事人建议,让这些做法更圆满、更完善。对于无私为公家做事的人,都要支持、要鼓励他才对。
文章摘录自《了凡四训》蔡礼旭老师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