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善支立之父。】
浙江嘉善有个人叫支立,他的父亲在当官的时候,
【为刑房吏。】
在监狱里的刑房当书办。
【有囚无辜陷重辟。】
有一个囚犯,他是无辜的,但是被陷害、诬告了。『重辟』,就是被判了重刑,像死刑这样的情况。
【意哀之。】
这里看的出来,读书人接受孔老夫子的教诲都有仁爱之心,「人饥己饥,人溺己溺」。我们想一想,一个人被判死刑,除了他陷入绝望以外,还有谁会痛苦?他们全家的人,爱他的人都很痛苦。所以『意哀之』。
【欲求其生。】
希望能够救他一命,平反他的冤狱。这个囚犯在绝望当中,感受到这位官员的善意、仁慈。他想这是他的一线光明。
【囚语其妻曰。】
这个囚犯刚好有机会,他的太太来看望他。
【支公嘉意。】
这个支公他非常仁慈、善意,希望帮我平反。但是很惭愧,我根本没有什么可以报答他。
【愧无以报。明日延之下乡。】
明天你邀请他到我们乡下来。
【汝以身事之。彼或肯用意。则我可生也。】
然后妳接待他的时候,妳就告诉他,要改嫁侍奉他。这样子,他可能会更用心的,念在这个情分,来办好这件事情,那我可能还有生还的机会。
大家看到这里可能会觉得,这个当丈夫的也有点夸张。但是我们在看这些故事的时候,要站在当事人的立场,一个人已经几乎快绝望没命的时候,他才会出此下策。所以我们想一想,一个为人父母官的人,能不能想到他现在的百姓,有多少人的人生是濒临绝望的状态?他假如想到这里,他会竭尽全力去救护他,反而对方出这样的下策,更能感觉到他的恐慌、他的无助,这个是善体对方的心情。
所以我们看这么多故事里面当官的人,我们感动。古代这些读书人都明理,犯人没饭吃了,宁肯自己饿肚子,赶紧煮稀粥给犯人吃,舍己为人。
【其妻泣而听命。】
他的妻子也觉得,他们的家走到这个地步了,也没办法,只能出此下策了,也顺从丈夫的意思答应了。
【及至。】
隔天,支公到他们家。
【妻自出劝酒。】
他的妻子非常热情的款待。
【具告以夫意。】
又把他丈夫的意思转告给支公。
【支不听。】
这个『不听』就是断然拒绝,而且还是尽力的帮他平反。
【卒为尽力平反之。】
洗刷了他的冤情。
【囚出狱。夫妻登门叩谢曰。】
囚犯出狱之后,夫妻一起登门叩谢支公,救了他们家一命,然后发自肺腑的说道:
【公如此厚德。晚世所稀。】
我们看当官的人叫公务员,他们得到国家的信任、得到人民的信任,他们领的是国家纳税人的俸禄。应该尽一份道义,爱护好百姓。从这里我们看得到,中华民族的人民,非常善良。我们公务员服务好老百姓是应该的,可是我们做了一点,老百姓感激得不得了。
这个囚犯出狱以后,等于是支公对他有再造之恩。「公如此厚德,晚世所稀」。是这个世间太罕见的人品、道德。我们读到这句,跟我们有什么关系?我们学了《了凡四训》以后要真干,你的亲朋好友跟你相处一段时间都会说:「公如此厚德,晚世所稀。在这个功利时代,还遇到你这么有情义、道义的人,我真的很感动,真的这一生没有白来了,能交到你这么好的朋友。」那你也感人至深。诸位长辈、朋友,你有没有遇到哪个亲戚跟你这么讲话?有没有?还没有,那不行,要真干。其实在这个时代要感动人,更容易,为什么?现在人都急功近利、都自私自利,你只要能替人家想,人家就很感动,「怎么还有这种人?」
【今无子。吾有弱女。送为箕帚妾。此则礼之可通者。】
他很感佩支公的德行,也替他着想,您都还没有儿子来传承您的家道。我有一个弱女,他的女儿,应该在二十岁左右,『送为箕帚妾』,送给你当太太。「妾」就是不是原配,原配还没有生孩子,送他做妾,而且用「箕帚妾」。看到这个名词,也看到古人的那种厚道,讲话很客气。让我女儿去你们家拿簸箕,拿扫把,帮你扫扫地,可以吧?不是说嫁到你们家做贵夫人,不是。送给你做扫地的好不好?
你看古人的谦退,都在言语当中。比方说介绍自己的太太,「贱内」。大家不要误会,贱是自己了。贱内,我这个贱人的内人,叫贱内。不然太太要抗议,这么难听,自己谦退。称自己的孩子「犬子」。称别人,「令尊」,「令堂」。这样应该礼上讲得通,因为我要报答你的深恩,你都不接受。可是你都没儿子,那我把我的弱女嫁给你,这个在礼上应该讲得通了。接着:
【支为备礼而纳之。】
支公接受了。但是非常恭敬对方,对方变成他的岳父、岳母了。他心里有没有说,我救了他一命,我很有功劳。你看,痕迹都不露。对人都是那种爱敬的心,须臾不离。哪怕是嫁给他做妾,他都恭恭敬敬地把她迎娶进来,『备礼而纳之』。同样感谢这一对夫妇,养育女儿的辛劳。所以,古人在做他应该做的事,绝对不求图报,甚至痕迹都不露,不放在心上。
【生立。】
这个妾生了支立先生。
【弱冠中魁。】
『弱冠』就是二十岁,考上举人。
【官至翰林孔目。】
他做官做到翰林院的书记。
【立生高。高生禄。皆贡为学博。】
他的孙子高,曾孙禄,『贡为学博』就是学问很好,保送国家的大学读书,然后派到官办的学校当老师,这叫「学博」,官学的老师。
【禄生大纶。登第。】
这个已经是他的第四代了。『登第』就是考上进士。这个是救护无辜的人,给人再造之恩,得到的好报。接着经文讲:
【凡此十条。所行不同。同归于善而已。】
这十个案例,虽然所做的事情,情节不尽相同。但是他们的存心都是真心真意、全心全意去帮助人,毫无保留去做。
而了凡先生举这十个例子,大家注意的话,基本上都是他们浙江嘉兴附近地区发生的事情。而且都离他们很近,大家都很熟悉这些人、这些故事,这样会给人很强的信心。所以以后大家要劝人行善,要多收集故事,而且你走到哪里要收集那里的故事。你到中国大陆去分享,你就要收集中国大陆的故事。你不能到中国大陆去,每一次,都是我们马来西亚的什么什么故事,听起来感觉有点距离感。处处都可以看到了凡先生的用心。他举这些距离最近的例子,时间最近的例子,很有公信力。
大家起了对行善的信心,接着要懂得正确的判断,什么才是真正的行善?不能你觉得行善,可是事实上,反而是在造罪业都有可能,所以先要明理。
文章摘录自《了凡四训》蔡礼旭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