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复精而言之。】
我们很精细地去判断什么才是善,善的真实意。了凡先生举了八个角度来判断善,则善有真善,有假善。
【有端有曲。】
有端正的善,有歪曲的善。
【有阴有阳。有是有非。】
看起来是善,事实上不是善,是非善。
【有偏有正。】
有偏善,有正善。
【有半有满。有大有小。有难有易。皆当深辨。】
都要深入了解、深入判断。
【为善而不穷理。】
一个人行善,不通达善的真理、善的真相。
【则自谓行持。】
自己觉得自己做得挺好。
【岂知造孽。】
反而是做错了。
【枉费苦心。无益也。】
白费苦心,自己不受益,别人也没有办法被带动行善。
举个例子,曾子是孝子,孝是百善之先。曾子有一次,在田里帮忙父亲耕作,不小心把瓜藤给弄断了,瓜藤一弄断,整个瓜就死掉了。他父亲看了,一下子情绪控制不了,太生气了,拿着那个锄头就打他。曾子觉得自己错了,父亲拿起锄头来,他恭恭敬敬给父亲打,结果一打下去,他就昏过去了。结果昏了,后来醒过来了。
请问大家,假如是你,你醒过来,睁开眼睛,第一个念头是什么?「痛死我了,爸爸怎么打我这么重?气死我了。」我们可能起这个念头。我们跟圣人的距离就在这一念之间。曾子第一个念头是什么?怕他爸爸担心他的身体,马上一醒过来,把古琴拿出来,开始唱诗歌,他爸爸一听,没事,他就不担心了。弹完琴,还偷瞄他爸爸,爸爸不担心了,没事了。被打昏了,第一个念头还是想他爸,没想自己,这不简单!
结果这个事情传到孔子那里,孔子说:「曾子不是我的学生,以后叫他不要来见我了。」孔子是在表演。曾子说:「我哪里做错了?」赶紧叫同学去打听一下,错在哪里?孔子说:「我以前不是跟你们讲过大舜的故事吗?那个舜王,爸爸妈妈要打他、要害他的时候都找不到他,一需要他的时候,他马上就出现了,他马上就去服侍了。舜王,他行孝是非常懂道理的,他爸爸拿小棍子,他就接受责罚。拿那个大的棍子,他就赶快跑,给他追了。小杖则受,大杖则走。那么大的棍子打死了怎么办?会失手,真的失手打死了,你的父母不就悔恨一生吗。那你不陷你父母于痛苦、于不义?」
你看,学孝要通权达变。所以你不把这道理搞通达了,
【自谓行持。】
我很孝,被孔子骂。
【岂知造孽。】
所以「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学了都顺着自己的意思没有通达,反而愈学愈执着,就不好了。【何谓真假。】
怎么样的情况叫真善,什么情况叫假善?举例子。
【昔有儒生数辈。】
有读儒书的读书人,好几个人。
【谒中峰和尚。】
他们去拜见浙江天目山的中峰和尚,这是一位得道的高僧,就请教他。
【问曰。佛氏论善恶报应。如影随形。今某人善。而子孙不兴。某人恶。而家门隆盛。佛说无稽矣。】
佛家的教诲说道,善恶的报应就像影子跟着身体一样,行善一定得善报,行恶一定得恶报,丝毫不爽。可是今天这个人行善,子孙却不兴旺,子孙还有灾难。某一个人造恶,可是他现在家里还这么昌盛,还当大官。
【佛说无稽矣。】
佛讲的好像没有考据,跟事实不相符合。这个代表这些读书人已经起了疑心了。但是可贵在哪里?这些读书人有疑心,「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我们现在人不一定有以前读书人的态度,现在自我成见很深,自己看到什么就下判断,然后就开始去讲,「那些道理不对了,你看我看的就是这样。」把人家对圣教的信心都破坏掉了,这个就造口业。所以自己有疑,不能把那个疑去感染很多人,要去请教明白人才对。不然你误导了别人,让人失信心,断了人家慧命,这个口业就很重。
【中峰云。】
中峰禅师讲:
【凡情未涤。正眼未开。认善为恶。指恶为善。往往有之。不撼己之是非颠倒。而反怨天之报应有差乎。】
高僧都很有威严,马上义正言辞告诉他:凡人的执着,产生的俗情俗见还没有去除掉。『正眼未开』,他判断邪正是非的能力还没有形成。法眼还没有开,所以认善当作恶,指恶当作善,那就变成善恶颠倒了。『往往有之』,这个在世间是常有之事情。『不撼己之是非颠倒』,不遗憾、悔恨,不反省自己是非没有判断清楚,反而抱怨上天的报应不公平、不正确,这样是不妥当的。读书人听了以后:
【众曰。善恶何致相反。】
善恶怎么会颠倒错误?大师接着跟他讲:
【中峰令试言其状。】
那你们把你的想法讲出来,我了解看看。
【一人谓詈人殴人是恶。敬人礼人是善。】
这个读书人讲到了,骂人、打人是恶;恭敬、礼敬人是善。
【中峰云。未必然也。】
不一定。另外一个人又说了:
【一人谓贪财妄取是恶。廉洁有守是善。】
贪财乱要钱是恶,廉洁有守是善。中峰大师又说:
【未必然也。】
不一定。
【众人历言其状。】
这些读书人把他日常生活当中看到的种种,这些所见所闻,都提出来。
【中峰皆谓不然。】
都觉得他们的判断不一定(对)。
【因请问。】
这个很可贵,他们所讲的都被中峰禅师否定,他们还很谦虚,请教。
【因请问。中峰告之曰。有益于人是善。有益于己是恶。】
就是他做这一件事情的动机才是根本,他的那一份存心才是根本。他去做的动机是要利益人,那是善。他去做的动机是带着他的目的,他想谋好处,这是恶。所以有益于人,你的动机是为他好。
【有益于人。殴人詈人皆善也。】
你这一巴掌打下去,把他打醒了,你救了他一命。你骂他把他给骂明白了,骂清醒了,他可能逃过一劫,没有做胡涂事。大家有没有骂人把人骂醒过?大家可不要学传统文化,学得都很柔和,都看起来像好人,该骂人得骂、该呵斥得要呵斥,不然慈悲多祸害。你该呵斥他,你没呵斥他,他愈来愈放纵就麻烦了。所以,佛门有一尊护法神叫怒目金刚,你该呵斥他,你不呵斥他,就是对他不慈悲了。
好,我讲完你们可不要明天乱骂人,骂了可以醒才骂,那是缘分成熟。而且骂的时候不是发脾气,是掏出心来护念他,那种言语是可以感通的。你们有没有骂人骂到流眼泪的经验,有没有?有,骂到被自己感动得流眼泪。我曾经有过,我曾经骂学生骂到自己流眼泪。还不错,后来那些学生对我挺好的,那些都是比较皮的了。但是一次、二次、三次,知道你骂他是为他好,他对你很热情。
【有益于己。则敬人礼人皆恶也。】
都是带着目的的,有所求的,你礼敬他人,那个都叫谄媚、巴结,那是恶。所以圣贤人看事,都从根本、都从心地看,他就不会看错。
【是故人之行善。】
所以说人行善,标准在哪?
【利人者公。】
都是利益人的心,是无私的,公心。
【公则为真。利己者私。】
做这件事情,是为了利益自己,是自私。
【私则为假。】
那真假就从公还是私判断出来。
【又根心者真。袭迹者假。】
你是发自内心做出来的,这是真,『根心者真,袭迹者假。』你是做个外表、样子给人家看的,不是真的是这个心。甚至于是有人在的时候,都做给人家看,没人在就不一样了,「袭迹者假」。
有一个读书人叫俞都,他一生行善,到四十七岁穷困潦倒。一生行善,还结文昌社。听文昌帝君的教诲,戒杀放生,还惜字纸,还戒邪淫、戒口过。做了一辈子,穷困潦倒。他很埋怨上天,最后感来灶神爷告诉他:「你意恶太重,念头邪念、歪念太多。」所以,人一动邪念就损福报。「专务虚名」,都是做给人家看的,做表面,点出他的问题。从这里我们看「袭迹者假」。读书人重在表里一如,言行一致。【又无为而为者真。】
无所求,自自然然去行善,这是真。
【有为而为者假。】
带着企图去做的人,这个是假善。
【皆当自考。】
都要自己好好去观察、体悟,就能通达明了,就知道怎么行真善了。
文章摘录自《了凡四训》蔡礼旭老师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