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偏正。昔吕文懿公。初辞相位。归故里。海内仰之。如泰山北斗。】
明朝的吕原先生,号逢原,他当到宰相,后来追谥,对国家有贡献的人去世之后,都会封他一个谥号,『文懿』,所以叫文懿公,吕文懿公。他刚刚辞掉宰相的位置,告老还乡,他的威信海内外的人民都非常推崇,就像仰慕泰山、北斗一样。
【有一乡人。醉而詈之。】
有个同乡喝醉了,而且还骂人,还骂他,很不恭敬。
【吕公不动。谓其仆曰。醉者勿与较也。闭门谢之。】
告诉他的仆人,他喝醉了,不要跟他计较,把门关起来不理会他。
【逾年。其人犯死刑入狱。】
过了一年,这个犯人没有悔改,变本加厉,最后犯了大错被判死刑,关在牢里。吕公知道这个事情。
【始悔之曰。】
吕公后悔。
【使当时稍与计较。送公家责治。可以小惩而大戒。吾当时只欲存心于厚。不谓养成其恶。以至于此。此以善心而行恶事者也。】
这是善心行恶事的例子。其实,我们看每句经句都很可贵,是学处,怎么说?吕公一看到这个人入狱,他马上反省后悔,可见得吕公对他所遇到的每件事都是恭敬谨慎,他会时时反省,这件事造成这个结果,有没有我的责任?反求诸己。而且是一个不认识的人,他都能反省自己。我们现在看看跟圣贤人的差距,我们现在连孩子的错,我们都不一定反省自己。吕公是陌生人的错,他都反省自己。他就想到:假如当时,我能够正视他的态度这么恶劣,应该送到官府,给他一些惩罚,给他一些警告。『小惩而大戒』,这是《易经》里的话,一个小小的惩罚,让他引以为戒,不敢放肆,就不会促成今天被判死刑的结果。
我们再想一想,一个孩子小时候犯错,被父母责罚,这也是「小惩而大戒」。很多人第一次偷东西被爸爸打了以后,一辈子都不敢再起这个念头,「小惩而大戒」。所以,这个宽厚,吕公讲,当时只是「存心于厚」,没想到会养成他的恶。所以原谅一个人,也要观察到他接收这个原谅之后的态度。假如接收原谅之后愈来愈嚣张,那得要给他警告才行。假如我们身边的人,因为我们的原谅而愈来愈放纵,那这个我们要懂得调整。这个是一个例子,下个例子又讲:
【又有以恶心而行善事者。】
【如某家大富。值岁荒。穷民白昼抢粟于市。】
有一个地方,荒年,结果有人就开始在白天,在市集当中抢粮食。这个『粟』一般指稻米。抢粮食,也要抢这些大户人家。有一个富翁,他赶紧报衙门。
【告之县。】
结果县府没有反应,不理会。结果这些:
【穷民愈肆。】
这些老百姓愈来愈放肆横行。情逼无奈,
【遂私执而困辱之。】
他就用自己的人,把这些人抓起来惩罚,可能也打他们、处罚他们。『困辱之』,把他们抓起来惩处。结果这些抢劫的人看了就怕了,收敛了。
【众始定。】
整个乡里才安定、平静下来。
【不然几乱矣。】
假如继续发展下去,可能整个就大乱了。
【故善者为正。】
善心是正。
【恶者为偏。】
发怒了,处罚人,这个是『恶者为偏』。
【人皆知之。其以善心而行恶事者。正中偏也。】
就像吕文懿公以善心,他却做了恶事,造成那个人最后犯死罪,这叫『正中偏』的善。
【以恶心而行善事者。偏中正也。】
这个富翁他是气不过,这些穷民都已经要威胁到他的财产、生命,他很生气,找家里的人来,把这些人绑起来打,这是恶心。但是却让这些抢劫的恶行制止下来,这是行善事,所以是『偏中正也』。
【不可不知也。】
这个例子,也很好的说明「偏正」的道理。
文章摘录自《了凡四训》蔡礼旭老师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