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字希文。少孤甚贫」,他两岁父亲就去世了,非常的贫穷。而范公之所以有这么好的德行,其实我们非常感佩他的母亲。两岁被家族抛弃,一点怨言都没有。范公母亲的德行,那是相当的不简单。不只没有怨恨,反而化悲愤为力量,期许自己的孩子,「你以后真有出息了,一定要照顾所有困难的族人跟朋友。」范公也确实做到了。所以母亲的德行,影响了孩子的人格,也影响了这个家族的命运。我们想一想,假如范公的母亲从小就是骂他的族人给范公听,范公还会不会出来?就出不来了。所以诸位女士,现在要骂人以前,要想,一骂出来就完了,下一代的德行就完了,就不骂了;要生气了,那下一代就完了,好,不生气了。这个向范公的母亲学习。
而且范公很孝顺,非常的用功读书,他希望赶紧接母亲认祖归宗。所以「日食虀粥一角」,这个虀就是把韭菜、姜、蒜把它切碎,跟着这个粥一起吃。一天只吃那个粥煮烂以后,干了,切块,他只吃一角,非常「勤苦读书」。「便以天下为己任」,为什么读书能有这么高的学问?也跟他志向有关,以天下为己任。而且范仲淹的祖上,在汉朝是范滂,范滂的风范就是「以天下为己任」。你看这个家道非常有承传。所以他常常自己诵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个「士」是指读圣贤书的人,有这个胸怀。
「尝谒相士问云」,这个「尝」是说他曾经,见到了一个算命的人,就问他。「能作宰相否」,我能不能作宰相?宰相那个时代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这个相士一听到,可能还没调整过来,「这个人这么狂妄。」相士说,不可。「再问:能作名医否?相士讶之曰」,算命的很惊讶,「何前问之高,而今问之卑也」。你前面说问宰相这么高,怎么现在一下子只问能不能做个医生,名医呢?「曰:惟宰相、名医,可以救人」。这个字应该是「能作名医否」,这个字打错了,名医。这个相士「赞曰」,当下这个算命的感觉到他的心境,非常的佩服他,赞叹他说,「君仁心如此」,就一心为人民着想,「真宰相也」。果然,他以这种心境去读书,大通六经的经义,他都掌握了。所以「举进士第」,考上进士。「为秘阁校理」,秘阁校理可能还管一些重要的经典文物。「博通六经」。我们看,范仲淹先生有这么大的成就,还在于他厚积薄发,积累得很充实。「学者多从质问」,很多读书人都向他请教。「为讲解不倦」,他都尽心尽力为他们解说经典的义理、圣贤的风范。
从这里我们看,范仲淹先生他是时时,不是他出名以后才选贤与能,不是。他还没有很高的位置,他就时时在选贤与能,这些读书人都是未来国家的栋梁,把学问充分跟他们切磋,让他们以后都能成就道德。所以孟子说,「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一个人能够时时成就别人,让人能成为团体、社会的栋梁,这是真正仁爱。因为成就一个有道德的人,他在团体的贡献会很大,以至于他以后为官,他能利益一方,这是真正爱百姓、爱大众。
文章摘录自《文言文——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蔡礼旭老师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