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亲尊师传统教育断恶积善管理之道道义人生古乐鉴赏五伦关系蔡礼旭老师幸福锦囊集弟子规详解戒色方法戒色经验弟子规笔记 展开/收起
宽转弯,勿触棱。详解

  蔡礼旭老师解读:
  我们提到了现在孩子飙车,与其让警察不断的去追逐、去逮捕,不如从根本我们把家庭经营好。整个社会的安定或动荡,家庭是基础、是根基。所以我也自许在一个学校教书,从此以后就不要换了,就一直待在那里。我本来开始从教就是这个念头,为什么?因为我只要待在那里不动,比方说我教了二十年、教了三十年,所有的学生一定找得到我。教育一个孩子是不是两年就教得起来?必然是要长时间的引导跟提醒。所以只要他在这一、二年当中,深刻感觉到老师对他的付出是不求回馈的,相信他以后人生遇到问题会找谁?老师。绝对他不会走向不好的路,更不可能自杀。因为只要一个人心中有爱,就不会这么绝望。
  结果教了两年,人算不如天算。因为体会到孩子的德行是根基,所以我就希望趁著年轻赶快深入中国圣贤教诲,才辞去工作。但是也由於辞去工作,才有机会到中国大陆去推展中国文化。也在这个过程跟很多的老师结识,也有把彼此之间对孩子的教育态度跟教育经验可以做互相的切磋。所以我们看到孩子有一些不好的行为,我们不要只顾著生气,要再从原因去下手。
  当一个人他的存心很恭敬、很谨慎,他出意外的可能性就下降了。而这个恭敬心绝对不是在开车的时候才谨慎、才恭敬,而是在一切时、一切处去提升谨慎恭敬的态度。所以,我自从那一次坐了摩的头发翘起来之后,「不经一事,不长一智」,所以现在要上台以前都要先怎么样?我本来是很不喜欢照镜子的人,现在也学得比较谨慎一点。

 

 

  周泳杉老师解读:
  【緩揭簾。勿有聲。寬轉彎。勿觸棱。執虛器。如執盈。入虛室。如有人。事勿忙。忙多錯。勿畏難。勿輕略。】
  這個是什麼?「接物正則」。當然我們下面是「待人鍼規」,就是待人處事接物的規矩。而這個物也是人,跟一切的人接觸,第一條就是修身。換句話說,就是把別人放在心裡,心裡真的有別人。怎麼做?第一條「寬緩」,你看『緩揭簾,勿有聲』,告訴我們什麼?大原則就是緩,緩就對了,不要急躁。這一條重要,因為什麼?因為我們只要一急,就出毛病,只要一急躁就出問題,「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這一條重要。所以做任何事情,我們都要提醒自己什麼?緩,提醒自己緩。放大到大事的時候,他就有什麼?他就穩重,這個人就穩重,不會慌了方寸。
  『執虛器,如執盈;入虛室,如有人』,這是謙跟誠,你看,「執虛器,如執盈」是謙虛的態度,「入虛室,如有人」,這個是誠懇的、真誠的表現。換句話說,就是我們《中庸》裡面講的「慎獨」,君子一定慎其獨也。這個是在東漢的時代有個人叫楊震,楊震他官做得很大,有一次有一個地方官叫做王密,拿了黃金要來賄賂他,選擇什麼時候?選擇黑暗的時候,天很黑的時候,到楊震家去拜訪。拜訪的時候,他就把這黃金拿出來,這是下官一點點對您老人家的孝敬。結果楊震就說,這個我不能要。這沒關係,沒人知道,這麼晚了,我來的時候沒有人知道,不要緊,你收下。他說怎麼會沒人知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麼會沒人知道?結果這個「四知」就被他楊家的子孫傳下來。後來我們看到有的建築,古代的三合院的建築,上面就寫了三個字,叫「四知堂」,你就知道這戶人家是姓楊的。「四知堂」,就是他祖先的那種德行,「入虛室,如有人」的德行庇蔭了他的子孫。你看他的子孫在家裡進進出出的,抬頭一看都是四知,他敢自欺嗎?他敢騙人嗎?你看教育這樣就下去。
  再來,古代還有個人叫做趙閱道,趙閱道他每一天都做一樣功課,什麼功課?晚上的時候他就燒三炷香,把他一天所做的任何一件事情鉅細靡遺的報告給上天。他說我不敢告訴上天的事情,我就不敢做,「不敢告者,即不敢為」。這是什麼?慎獨,也是什麼?「入虛室,如有人」。你看修養自己修養到這個程度,他會去害人嗎?他會去騙人嗎?他連自己都不想欺騙,他不會去騙人,他不會去害人。所以這一條重要。
  再來,『事勿忙,忙多錯;勿畏難,勿輕略』,「平和」,人的平和之氣就從這裡練出來的。孔子講說,教我們怎麼學仁,他說「無終食之間違仁」,終是始終的終,就是一個糸部再一個冬天的冬,無終食之間違仁。什麼叫終食?就是一頓飯的時間,一頓飯的時間都不離開仁愛之心,那個心都沒離開,都把別人放在心上,一刻都沒有離開,不是以自我為中心,都是以他人為中心。「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造次是什麼意思?倉促之間,顛沛是千鈞一髮的時刻。換句話說,無終食之間違仁,一頓飯是指什麼時候?平時,平常的時候;造次指的是什麼?臨時;顛沛指的是危時,危險的時候。你看這三個層次,大家思考一下,從很平常到什麼?臨時,到什麼?危險的時候,那個程度愈來愈怎麼樣?愈來愈緊。
  他告訴我們什麼?孔老夫子告訴我們什麼?危險的那個時候,正念要提得起來,他的功夫在什麼時候下?無終食之間違仁,平時,平時下這個功夫,他臨時才能提得起來,再來,千鈞一髮的時刻才能提得起來。所以我們平時提得起來嗎?我們有沒有片刻離開仁愛之心,那就要什麼?觀察我們這一刻內心的起心動念,我們有沒有自私的心起來了,有沒有高下的心起來了,有沒有嫌棄的心起來了,這些我們都要觀察。然後「不敢告者,即不敢為」,不怕念起,只怕覺遲,「事勿忙,忙多錯;勿畏難,勿輕略」,這我們前面說過的,「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钟茂森博士解读:
  虽然看起来是一件生活小事:桌子有个棱角,转弯的时候怕撞到棱角上了,就得宽着转,你转得太急了,靠得太近了,就碰到身体上了,往往就会撞伤。我们有时候会有这种经验,比如说在厨房炒菜的时候,可能动作太迅速了,一下子头可能碰到了油烟机的角上,或者是一转身碰到门上,这些都会撞得身体很痛,甚至受伤。我们知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这是孝。所以爱护身体就是尊重父母。对小孩来讲,要从这些小事养成爱惜身体的态度。
  “棱”,我们引申之后,也可以解释为痛处,是非之地,人家的痛处你不要碰,你碰了之后,触了“棱”了,往往就会产生很多不愉快。所以要“宽宽地转弯”,特别是当讲话讲得激烈的时候,要稍缓一点。我们学佛的人总有一种热心去弘法,弘法的时候,跟人家讲佛法,也要懂得不要刺伤人家的心。佛当年他的弟子出去弘法,也有不顺利的时候,回来跟佛讲说,我今天弘法不顺利,别人都不理我,都不欢迎我。佛就问弟子了:“是不是你今天讲到人家痛的地方了?所以别人对你不能够欢喜啊”。你看我们学佛的人,确实有时候学佛了,看到人家就说:“你不能杀生啊!吃海鲜造杀业啊!”就有很多批评,看到家里人做了不如法的事情呢,就训斥家人。这都是触了棱,那怎么能让人生欢喜心呢。所以我们要懂得对人要宽一点,这样就避免产生不愉快。学佛的人要处处懂得不跟人家结怨,这都属于勿触棱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