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亲尊师传统教育断恶积善管理之道道义人生古乐鉴赏五伦关系蔡礼旭老师幸福锦囊集弟子规详解戒色方法戒色经验弟子规笔记 展开/收起
蔡礼旭老:孟懿子问孝。

孟懿子问孝。】

在孔子那个时代,孔子是鲁国人,鲁国那个时候已经被三家大夫掌了权,反而君王比较没有权。三家叫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这三家专权。我们讲到专权,就提醒我们,其为人也不孝悌了,所以才会犯上。这个孟懿子,他的父亲临终的时候就交代他要跟孔老夫子学礼,所以他也是孔老夫子的学生。因为他的父亲曾经有一次不懂礼,做出来让人家很羞辱的事情,所以他终身很难受,赶紧交代孩子要跟孔老夫子学礼。而孟懿子问孝的时候,孔子说,「无违」。

【子曰:无违。樊迟御。】

『御』是驾车,樊迟驾车载着孔老夫子。结果孔子回答孟懿子『无违』。接着樊迟驾着车载孔子,孔子就告诉他:

【子告之曰。】

告诉他:

【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结果樊迟这个学生说,什么意思?

【樊迟曰:何谓也。】

在这里我们看到孔子跟学生的互动,是孔子主动问樊迟:我刚刚说「无违」,你知道什么意思吗?樊迟说:不知道。这个也提醒我们,樊迟当学生,好不容易跟着夫子出去,遇到一个机会,他的同学孟懿子问孝的道理,这么好的机会,是学习的一个难得的因缘。结果这个樊迟连问也没问,不懂算了,就不懂了。还得孔子主动的问他,你懂了没有?所以《弟子规》告诉我们,「心有疑,随札记」,每一次学习的机会都很难得,一有不懂,记下来,赶紧请教。所以「学问、学问」,要学着主动问。假如不主动学习,常常在孔夫子旁边,还帮孔夫子驾车,每天还陪着,能不能学到东西?还学不到。所以这么好的因缘他当面就错过了。

而我们现在,其实有疑问主动请教发问这个习惯没有养成。我们想一想,我们都不主动问,请问我们的孩子会主动问吗?我们时时要想到,哪一些好的习惯我们养成没有?教育最重要是身教!我们常常在那里,「你要好学,你要好学」,都是要求孩子的,不是要求自己的。要求学生、要求孩子,自己不做,会形成学生跟孩子不服气,「你都不做,只叫我们做」。可是我们先做了,这个德行就像一阵凉风吹过去,孩子很容易接受的。结果这个樊迟不知道什么意思,孔子就讲了:

【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其实就是最强调的,要守住为人子的规矩来侍奉自己的父母。你说,那『生,事之以礼』是什么意思?怎么做?其实我们学过《弟子规》之后,再来看这些《论语》的句子就很容易理解了。怎么「事之以礼」?「父母呼,应勿缓」,这才是礼敬;「父母教,须敬听」,这都是「生,事之以礼」。「父母教」,讲我们一句,我们顶九句,「一言九顶」,这个就有违了,违逆父母,不是「无违」。「父母责,须顺承」,而且是「冬则温,夏则凊」,这个都是事之以礼。这么去做了,父母一定会非常的欣慰、欢喜。『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都能照礼行事,那父母生的时候,非常的欣喜有这样孝顺的孩子;而他往后的大事,生死大事,他知道孩子一定会尽心尽力去操办,以至于都能够「事死者,如事生」,「祭之以礼」。

而这个祭祀,其实不只是展现了儿女、子孙的一种孝思,更难得的是把这个慎终追远、饮水思源的心境传承给了后代了。所以我们这个民族为什么可以绵延五千年不衰?跟孝道、跟重视祭祀,缅怀祖先,饮水思源,有很大的关系。连祖先都不忘,怎么可能会忘了自己的父母?这个是《论语》里面「为政篇」教导的孝道,「无违」。所以我们要做到无违,也是时时依照《弟子规》的教诲,依照礼的教诲。这个礼其实就是天地之序,人与人当中很自然的道理,自然的一个伦常,都包含在这里面了。

文章摘录自《文言文——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蔡礼旭老师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