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亲尊师传统教育断恶积善管理之道道义人生古乐鉴赏五伦关系蔡礼旭老师幸福锦囊集弟子规详解戒色方法戒色经验弟子规笔记 展开/收起
蔡礼旭老师:节俭,人就不会纵欲。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这个是对父母恭敬,我们在前面跟大家谈过了,你是发自内心的恭敬、孝敬父母。不然那个『犬马』拉着主人,不就跟那个「犬马」侍候牠的主人一样了吗?所以,人侍奉父母有恭敬,畜生侍奉主人,牠缺了这一个恭敬的态度,是有差别的。

好,这个是《论语》里面讲到孝悌的这些经句,这个要背。我们现在要背的是「礼运大同篇」,然后「陈情表」,孝的「绪余」,还有这里,《论语》,「论孝悌」这个部分,这四个部分。有没有学长觉得这么少,太小看我了,放马过来,是吧?这个多读,很受用的。因为我们读熟了这些教诲,我们遇到境界的时候就很能提得起来。

接着我们来看,因为我们谈的都是孝道,为人子之道,我们接着来谈为人父母之道。父慈子孝,父母懂得慈爱,懂得教育孩子了,孩子就有德行。我们翻到七十四页,诸葛亮「诫子书」。诸葛亮先生我们是比较熟悉了,魏晋南北朝,三国时代的人,是在汉朝末年,三国鼎立的这个时代。而诸葛亮先生,他是政治家、军事家,也是思想家、教育家。这篇文章是他五十四岁的时候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篇文章。

《易经》里面六十四卦,其中有一卦叫家人卦,这个家人卦里面讲到,为人父母要「言有物,行有恒」。言有物就是父母讲出来都要有东西,都要是圣贤的教诲,都要让孩子听了受益,懂得怎么做人。一个人讲出来的话都是符合经典的教诲,孩子会打从心里佩服父母的修养。当然行有恒,不只讲的是道理,做出来一定跟自己讲的相应,言行一致。而且,这个恒还表现在说出来的道理都是做给孩子看,而且是终身保持这些德行。我们接着来看,诸葛亮他讲的这些道理,他自己确确实实是完全做到了,传承给他的孩子了。今天假如他做不到,谈出来,心里都发虚。好,我们也从这一段教诲当中,可以体会到诸葛亮他的人生态度,以及他求学问的心境。我们把它念一遍,大家一起来念一遍,预备起: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讲到,君子的德行,他的风范,『静以修身』,这个「静」,静思、反省。以前有德行的人他常常会静下来反思自己,就像曾子说的,「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我们看到的,要求自己,在君臣关系当中有没有尽忠?在朋友关系当中有没有守信义?传不习乎?在师生关系当中,有没有把孔夫子的教诲能够真正去落实在生活工作、处世待人当中?人能这样去反思,才叫修身。为什么?修身是修正行为,能够时时冷静下来反省,才知道错在哪,才能改正,所以「静以修身」。我们旁边刚好有一个湖,静水照大千,人静下来,就好像那个湖面很平静,才能把周围的这些树木、东西照得清清楚楚。相同的,我们的心真正静下来了,才能看清我们今天这一段时间有哪里做得不妥当的地方。所以人的一天再怎么忙,都要有静下来的时间。所以修行人常说要做早晚课,早上提醒自己,晚课反省,今天有哪些做得不妥当的,对照对照,这个也是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节俭,人就不会纵欲。一个人假如欲望很多,他不可能有德行,他每天就为了这些欲望去追求。比方说喜欢吃,在上班的时候就想到晚上我要去吃什么,嘴里还在那发抖,怎么还不下班,慢吞吞的?你说他心神不宁。人欲望很多的时候,保证心神不宁。比方到机场去看到那个新款式出来了,赶紧跑到百货公司去找啊找,就找那一件,结果翻了整个百货公司,那件还找不到,然后回到家里累得半死,躺在床上。你们笑什么?你们曾经这么找过是吧?所以人常常都要这样去找吃的、找穿的、找化妆品,找一大堆,你说他还有心思修身,还有心思把孩子教好?不可能。

我们从这里看,人不俭,很重视欲望的时候,很重视享乐,他每天就是在追逐这些享乐。所以叫「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君子他拿着世间这些物品是为他所用的,他懂得用这些物品去孝顺父母,去利益人群,去发挥他的爱心。可是小人重视个人的享乐,其实都被这些物欲给控制住了,不能自拔。我们从财色名食睡,那个守财奴,不是用钱,是被钱给控制住了,被钱给玩弄了,财色名食睡,被这些欲望给驱使了,好像控制了,不能自拔了。所以人要寡欲,欲望要淡,物质慢慢能淡,他的精神、灵性自自然然能提升上去。一讲到修身,从《大学》里面讲的,「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欲致其知者,先格其物。这个格物其实就是在不断的对治这些物欲,让这个欲望能够愈来愈淡,不要放纵它。格物是修养自己很重要的一个基础功夫。这个俭里面也是强调格物。

而这个俭,不只是在钱财当中要俭。我们说「俭约、俭约」,这个约字就是节制,有分寸,不会太过,不会放纵。一个人很懂得自我节制、检点,不单是财物当中的节俭,包含讲话也要懂得俭约,话不要太多。「话说多,不如少」,言多必失,包含,「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包含吃东西也要懂得俭,「俭于饮食,可以养脾胃」。现在的人一天吃太多餐,还有吃宵夜的,把身体都吃坏了。你看吃宵夜,那些东西都还没消化,你就去睡觉了,放在胃里面这么多个小时都烂了,臭了。所以吃也要懂得俭约。再来,面对欲望,自己的很多欲望也要懂得俭约,这样精神、身体才会好。言语俭约,可以养气。话讲太多,伤气。然后「息非」,息非就是因为话少了,反而是非就少了。

再来,交朋友也不要泛泛的交,「俭于交游,可以择友寡过」。古代的人分析这些处世的道理很细。一个人说朋友特别多,有时候都泛泛的,甚至于很多变成酒肉朋友。所以「生我者父母,成我者朋友」,选择朋友要谨慎。在《论语》里面说,「无友不如己者」,交的朋友最好是他德行、才能比我们高,我们去效法他。你不要交了一大堆,结果都坏习惯互相影响,这样就不好了,所以择友寡过。应酬少一点,俭于应酬,这样子可以养身,身体可以照顾得比较好。再来,俭于饮酒。古代男的还是喝点酒,但是也不能够喝太多,这样才能「清心养德」。再来,还要俭于思虑,不要胡思乱想,叫做「思多血气衰」,想太多,血气都受损。没事好好读经、听经,就对了。

文章摘录自《文言文——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蔡礼旭老师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