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复白圭」,这个「白圭」是指《诗经.大雅.抑》之篇里面的一篇诗,其中里面提到,「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意思就是说,你在一个白圭,很好的玉,上面有瑕疵,你还可以把它磨掉;可是讲出来的不好的话,侮辱别人的话,或者批评别人的话,一讲出去了,人家记恨终身,你就没有办法改变了。不适当的言语,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所以,这个南容读了这一句之后,重复读了三遍,就代表这个南容觉得这句话很重要,他的心跟这句话是很相应的。也透露出南容是处世非常谨慎的人,表现在言语上。所以「南容一日三复此言,事见家语」,这是《孔子家语》里面都有提到,「盖深有意于谨言也」。所以后来确确实实这个南容的修养非常好,能够「邦有道,所以不废」,这个国家、邦国领导人是有德的、有道的,他能发挥得很好;但是「邦无道」,纵使领导者是很无道之人,因为他很谨慎,所以「可以免祸」。就是谨慎的人,哪怕在乱世,他也能全身而退。找这样的人当女婿、当丈夫好。你假如不谨慎了、太冲动的,可能在乱世就要出事了,到时候可能就是儿子丧父、妻子丧夫、父母丧子的悲剧了。
所以我们从这里感觉,以前的妇女很识大体,张口就是「孔子说的」,是吧?诸位学长们,我们教孩子,我们当父母的人教孩子,什么时候开始用「孔子说」?好像孩子都二十几岁了,还没开始「孔子说」。所以真的,长学问重要,长智慧重要。孩子、我们的学生不等我们,我们早一天有智慧,早一天能帮助他们。「今我独有一子,乃出语妄议人之长短,此岂保身之道?」这怎么是保全他的生命,保全他的身家、他的家庭之道?「因涕泣不食」,她流着眼泪,不吃饭了。「贺惧」。其实这个母亲很伟大,她知道这个对她儿子一生的成败太关键了,一定要儿子就在这一次当中绝对要记住,不能有下一次了。其实人不面对过失,基本上是改不了的。「妈,有什么了不起,有什么大不了,没事的」,这就改不了了。所以他儿子看到母亲这么样的激动,这么样的严肃、重视,非常恐惧,「痛自改悔」,从此以后不敢再犯这样的错了。「卒为名儒」,后来他儿子道德学问非常好,也是大官。
所以「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很重要。而且人的言语,无形当中,讲的都是好话、都是鼓励、都是赞叹、都是真诚,给自己结交很多善缘,产生很多助力;讲的话都是批评、都是恶语,无形当中给自己埋下很多恶缘,人生会有很多阻力产生。所以「一言兴邦,一言丧邦」,言语的影响非常大。所以这一本《德育古鉴》很好,这个「慈教篇」里面这些圣贤人的父母,那都是真有见识,才能教出圣贤。
而今天这一篇文章,其实主要的在谈言语的修养。所以我们接下来,来就言语的修养跟大家再进一步深入来学习,从经典当中,我们可以体会的,方方面面言语的修养,不单是议人是非、议论政治而已了。包含,什么话当说、什么话不当说,怎么去劝谏他人,怎么样讲话才是谨慎、才是厚道、才是公平,怎么样讲话才是对的方法,怎么样讲话时机才正确。
在《弟子规》当中,有一句关于说话的修养,也在「入则孝」,「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这个经文,我们假如读到,从「这一本《弟子规》很好」,读着读着,体悟愈深了,「这一句很好」,再过两个月,「这一个字很重要」,那就读出味道来了。我们看,「亲有过」,父母、亲人有过失了,「谏使更」。所以我们劝亲人的目的是什么?希望他能改过来,是不是?这是不是我们的目的?是我们的存心,为他好。可是大家注意,我们劝人劝到最后,气得半死,跟我们本来要为他好、希望他改的目标一不一样?不一样了。有没有人说,「亲有过,谏使自己气得半死」?所以人做任何事情都要很清楚,我做这个事的目的是什么。有时候做到一半,统统被自己的习性、脾气就拉到旁边,绕半天,三年五年绕不回来这里了。有些兄弟姐妹、亲人劝他,对方不能接受,三年不讲话。所以讲话得要很清楚自己的心,我的存心是道义。「过不规,道两亏」,这是我应该尽的,他能不能理解不是我去希求的,他不理解我我也坦坦荡荡,这是我应该做的。言语是道义,言语是慈悲,为他着想,这是存心。
「怡吾色,柔吾声」,这是心态,是吧?「亲有过,谏使更」,然后火冒三丈,跟他吵架,那就达不到这个目的了。应该是怡吾色,表情要很和蔼,要很柔软,声音要恳切,不是气急败坏,不是很冲,不是「要听就听,不听拉倒」,不是这样,「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劝了,听不进去,「悦复谏」,你看这每一个字多有味道。「悦」,悦是什么?时机点找好,等爸爸妈妈高兴一点了再提醒、再劝。他已经很生气了,你还要火上浇油,那就烧得更厉害了。所以悦是时机。复,复是不厌其烦的耐性。劝人真的是要有耐性,悦复谏。没有耐心,那个心都是假的,真心一定不会变的,哪有劝两次之后变成恼羞成怒了、生气了,那都不对了。所以我们到底是不是真心,就从这一些境界就考出来了,悦复谏。
「号泣随,挞无怨」,就是劝到父母都不能接受,最后实在再继续下去可能这个家就毁了,这个时候没办法了,使出浑身解数,大男人也坐在地下,「我不管了」,号泣随。这个真的,古代有,现代也有。古代唐太宗,他的爸爸带兵,有一次那个作战策略是铁定会全军覆没,他劝不动他爸,最后当天就要出发了,他就在那个军营外面就「哇,哇」,大哭,终于把他父亲给哭醒了。可能他爸也想,这个大男人还哭成这样,可能还真是得稍微注意一下。这个是不得已了,只能这样了,号泣随了。而且「挞无怨」,劝父母,父母不理解了,还责怪你,甚至还打你了,你都没有任何怨言。最近的就有,是一个真实的例子。他的父亲六十多岁了,还要娶二十多岁的一个女子,姑娘。他爸爸一生名节很好。结果他儿子说,「我父亲这么做了,以后一定后悔」,他就使尽全力阻止他爸爸。结果他爸爸还打他,打得很凶。最后真的被他阻止下来了。过没多久,他爸爸冷静了,回过头来,感激他的儿子,「谢谢你,当时候坚持了。」他爸爸一冷静了,「我假如真这么做了,那我一生清名就完了。」所以这真的是「号泣随,挞无怨」。
文章摘录自《文言文——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蔡礼旭老师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