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政鲁公为谏官。】
这个『参政』都是属于副宰相这样的位子。这个『鲁公』是指鲁宗道先生,都是宋朝的名臣。一般都称他「鲁直」,因为他非常直率,而且是谏官,直接给皇帝进这些谏言,就是说都讲那些老实话,绝对不是报喜不报忧的。
【真宗遣使急召之。】
当时候的宋真宗有事要找他商量,赶紧去召唤他。结果在酒家找到他了。
【得于酒家。既入。】
找到他以后,他就用最快的速度赶到了宫廷里。『既入』就是进去见皇上。
【问其所来。】
皇帝问他,你从哪里赶过来?
【以实对。】
他告诉皇帝,我刚请朋友喝酒,从那里来的。
【上曰。】
皇帝跟他讲。
【卿为清望官。】
您是很享有好名声的官。
【奈何饮于酒肆。】
你怎么只在酒馆里面饮酒招待朋友?皇帝可能觉得,你官位也不小了,怎么只在酒馆里面招待朋友?
【对曰。臣家贫。】
我家里穷。
【客至无器皿、肴、果。】
家里没有这些器皿、肴、果可以招待客人。
【故就酒家觞之。】
所以就到酒馆里,这个『觞之』就是敬朋友,劝饮,就是敬朋友喝酒。
【上以无隐。】
皇帝觉得他很坦率,没有任何隐瞒。
【益重之。】
更加看重鲁直这个大臣。这个看重,一来是觉得他非常正直、坦率、不掩饰;二来也是佩服他的清廉节俭。下一个例子:
【张文节为相。】
张文节先生是宋仁宗时候的宰相。
【自奉养如为河阳掌书记时。】
就是他已经当了宰相,可是他的生活、花费都还是像当时候当一个地方的官一样的节俭。这个『河阳』是在河南的孟县。『掌书记』就是节度判官,那个时候节度使的判官。
【所亲或规之曰。】
这个『亲』就是亲戚,规劝他。
【公今受俸不少。】
你是宰相,受的俸禄不少了。
【而自奉若此。】
就是你的这个生活、花费却节俭到这个分上。
【公虽自信清约。】
你虽然觉得自己非常清廉、简约、节俭。但是外面的人:
【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
这举了一个历史典故。『公孙』是指汉武帝时候有一个大臣叫公孙弘。公孙弘是朝廷的大官,可是他非常的节俭,但是那个时候人家批评他是做样子给人看的,就是要博得美名。所以这里就是提到,外面的人可能都觉得你就像那个公孙弘一样,刻意过得很穷困,盖的被子都很差的、很简陋的。
【公宜少从众。】
批评的这么多了,你是不是考虑一下,也不要这么简陋了,过得稍微好一点,人家也不会批评你是沽名钓誉。
【公叹曰。】
张文节公就感叹的说了。
【吾今日之俸,虽举家锦衣玉食。】
全家都吃香的喝辣的,都穿得很华美,这没有问题。
【何患不能。】
不担心做不到。
【顾人之常情。】
这个『顾』字就是然而、但是。但是『人之常情』,人常常有的一个状况。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吾今日之俸岂能常有。】
我当宰相又不是一直当着。
【身岂能常存。】
我的生命也是有限的。
【一旦异于今日。】
哪一天没有办法当宰相了,或者哪一天我离开这个世间了。
【家人习奢已久。】
家里的人都已经奢侈习惯了。
【不能顿俭。】
这个『顿』就是不能立刻、马上调整成节俭。
【必致失所。】
那他们可能就会变成流离失所。因为奢侈到最后就破家亡身了。后面还有举实际的例子。
【岂若吾居位、去位、身存、身亡,常如一日乎。】
所以,这个读书人他考虑得很深远。他所形成的家道,是不管他是不是宰相,或不管他有没有活着,他的家人都能有勤俭的家风继续承传。所以为人父母、长辈真正爱孩子,是形成这个家风,你不在了,他们都能过得很好。假如我们不在了,他们就没办法自理了,他们就没有办法生存下去了,那这个不是爱孩子,这个是惯孩子,这个是害孩子。所以接着司马光感叹:
【呜呼!大贤之深谋远虑,岂庸人所及哉。】
怎么是一般,这『庸人』就是平常的人,所能比得上的?接着下一段讲到:
【御孙曰。】
御孙是春秋的一个大夫,名叫庆,庆祝的庆,他就讲到,因为这一句话是从《左传》出来的,所以古时候读书人对这些经典都很熟悉,他可以引经据典。
【俭,德之共也。】
节俭是所有有道德的人共同的美德。这个『共』字有共同,甚至还有根本,是德的一个很重要的根本。
【侈,恶之大也。】
奢侈是很大的罪恶。其实我们看很多人去贪赃枉法、作奸犯科,很多都跟奢侈有关,他满足不了欲望,铤而走险。
【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
有德行的人都是从节俭当中培养他的美德。而孟子也讲,孟子在「尽心篇」里面讲到,在「尽心篇」,「尽心篇」有上下,《孟子.尽心篇》,修养德行「莫善于寡欲」。人的欲望愈重,就变成奴隶了,不可能德行高尚。其实我们想一想,有德行的人很节俭,他苦不苦?我们从旁一看,他一定很痛苦,那种日子怎么过得下去?但事实上他们是很快乐。为什么?他们身心很轻松,生活很简单,没有负担。欲望很多,过起来特别累。所以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人家是有真正发自内心的法喜、快乐。所以事实上人假如尝到这个学问的法喜,世间那些欲望他也不想去追求了。所以人只要德行提高了,欲望自自然然慢慢就淡了。
文章摘录自《文言文——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蔡礼旭老师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