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亲尊师传统教育断恶积善管理之道道义人生古乐鉴赏五伦关系蔡礼旭老师幸福锦囊集弟子规详解戒色方法戒色经验弟子规笔记 展开/收起
蔡礼旭老师:一个人修学的态度,一定要打破的第一关,不自欺。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自己真的有学问,那就可以跟人家切磋,可以利益他人,可以觉悟他人。真正有修养的人他慈悲、仁爱,别人能得利,他比他更高兴;别人能闻圣贤教诲,他比他更高兴。所以能跟人切磋,能跟人介绍经典,他快乐、高兴。这个大家有没有经验,人家有好事,你比他更高兴,有没有?有。那个就是仁爱之心了。那我们要来勘验一下,我们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多久了?可能有几年了。我们一开始接受圣贤教诲的时候,别人假如有兴趣,哪怕已经十一、二点,我们都以最快的速度高高兴兴把经送给他,有没有?他能得利益太好了,他的孩子都能教得好,比他更高兴。可是过了三年、五年了,我们这一分热情还有没有保持?「你那里有没有《弟子规》?」「有!好了、好了,以后再拿给你。」这种人家高兴我们比他更高兴的心态有没有退了?那就愈学愈油条,愈学愈麻木。

所以有一句话叫「发心容易,恒心难」,一开始接触的时候非常勇猛,巴不得每个人都好;学着学着,没有依教奉行,烦恼伏不住了,烦恼做主,就只想自己没想别人了。所以真正心胸宽阔了,掌握每一个好的机会给人家介绍经典,让他开智慧,让他利益他的家庭、后代。所以修道修这一颗心,真诚心有没有提升?利人的心有没有提升?谦卑的心、恭敬的心?有提升了,那我们才是在进步。假如发现不耐烦了,假如发现比较有情绪了,哪怕我们学十年、二十年,实质上讲还是退步了。所以一个人修学的态度,首先一定要打破的第一关,不自欺。到底我是在进步还是在退步,不能欺骗自己,时时守好这一颗心,时习之。而且修身的基础,慈悲仁爱为本,不断扩宽自己的心量,那就有动力去对治自己的习气,「我赶紧习气要去掉,我的学生早一点得利,我的孩子早一点得利」,有这样的动力,「我身边的人早一点得利,只要我学得好」。下一句: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我们刚刚提到的,求学问是成就自己,不是装个样子给人家看的。所以我们今天有道德学问,人家不能理解,我们也不贪求、也不难过。会难过了就是虚荣心作祟了,患得患失的心作祟了,那怎么会有道德学问?所以你有学问,你一心一意为人家好,人家还误解你,你都不放在心上,不难过,这是功夫。你为这个人尽心尽力,他背后还毁谤你,你难不难过?你们想象一下!不难过,君子风范。假如我们一难过了,失君子风范,赶紧调过来。而事实上,君子是很安住在当下的。《中庸》讲,「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他随时都是保持在平和仁慈的状态,他绝对不会在当下去挑,「这个人我不顺眼,这件事我不喜欢」,在那里怨天尤人,这都不是君子了。所以素媳妇,行乎媳妇;素员工,行乎员工;素丈母娘,行乎丈母娘,是不是?扮演每一个角色都尽心尽力,不逃避、不退缩、不抱怨,这才能『人不知而不愠』。

所以我们很容易把责任推给他人,推给境界。「你看我这么有智慧、这么有能力,就是某个人嫉妒我,让我没办法发挥」,有没有道理?「都是谁障碍我,才让我没发挥」、「都是这个领导没眼光,没有重用我」。听起来好像很有道理,事实上想一想,没道理。为什么?任何人都不可能障碍我们。该是你的福报,谁能抢得走?抢不走。福田心耕,一个人有福气是他修来的,哪是别人障碍得了?所以不明理,都是把责任推给别人。

有一个真实的故事,印度有一个国王跟他女儿讲,女儿,妳今天这么富贵,妳知道不知道原因是什么?那当然,他女儿读了这些经典,就跟他父亲讲,父亲,感谢您的照顾,而人的福报也跟他修行有关,心胸好、善良,他能修到很多福。她爸听了不怎么高兴,我当国王了,妳才当公主,什么也是靠自己修的,好,那妳修修看,那妳别当公主了!这是真实的故事。「我找个乞丐,妳嫁给他,我看妳还有没有福?」真的,到大街上找了个乞丐,让他女儿嫁给他。他女儿有经典熏习,不恐惧。心有所忧患,不得其正;有所恐惧,不得其正。当然听故事很容易,现在找个乞丐嫁给你,你敢不敢?你没有真实的信心,很多境界就把我们转了。他的女儿心里很平静,就跟着这个乞丐走了,聊啊、聊啊、聊啊,原来这个乞丐以前是望族,后来沦落了。「那你们以前的家族在哪里?」就带着这个公主去看。结果都已经是一片废墟了,看着看着、聊着聊着,这个夫妻俩促进彼此的了解沟通。结果讲着讲着,突然那个断壁,那个残破的墙,就倒下来。一倒,里面藏了一些黄金、珠宝,结果他们就富贵了,然后这个女儿又回去看他爸。

所以告诉大家,福报是修来的,谁也抢不走。今天你有福了,不管你做哪一个行业,你就有钱了,这是明理。不明理了,「我以后会不会有钱?我儿子以后会不会有钱?」每天烦恼不断,「有一少一」,「适小具有,又忧非常」。有一点了,又想要更多。不知足,绝对没有平静的日子过。再来,智慧,谁能把我们的智慧拿走?谁都不可能。甚至于什么?遇到愈困难的境界,遇到愈恶劣的人,他愈懂得历事炼心,他的学问成就愈高,不可能障碍得了。「难行能行,难忍能忍」,他愈早成圣人,哪有说谁障碍得了我们?我们看大舜,他遇到的家庭,谁能比他恶劣?有没有?没有。好不好?他没有好坏,他真诚面对,德行成就了,福报现前了,从农民变成天子。不只变成天子,后代子孙现在都还很兴旺,是吧?现在还在跟我们一起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你没有福报你经典还遇不上,你遇到经典了,思想一改了,自己的命跟后代的命都转了,「经书不可不读」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我们在处众当中绝不能怨天尤人。我们以孔子来思考,孔子一辈子没有一个国家用他,请问大家,有没有影响孔子利益世世代代的子孙?没有。没有官做,孔子认真教学,后代都得利了。所以安住当下提升自己,尽心尽力,绝对能够利益人、利益后代,任何人挡不了的。而且往往我们很想要去做一件事,可是为什么就不能让我们去做?那是在提醒我们,我们的学问、德行、能力还不够,这个时候我们要更沉下来在当下好好提升;这个时候还在那里指责这个人、指责那个人,那更是提升不了。「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都没有通过考试,怎么去服务大众?是不是?都没「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我们习性都没有去掉,然后就上岗了,然后就去发脾气了,那叫添乱,「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所以在《论语》里面都强调这一点,「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怕没有位置服务他人,就怕自己真做了,真有这个机会了,自己有没有德行能力去做好?都是提醒我们,「居易以俟命」,就在当下提升自己的道德跟能力,等待天命的安排。所以真明白这些道理,绝对没有抱怨、没有恐惧、没有牵挂。这个是《论语》第一句给我们学习的一个教诲。



文章摘录自《文言文——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蔡礼旭老师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