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楚二物,收其威也。】
恩威并施,学生才比较受教。其实用任何的方法,最根本的还是为了孩子好,为了孩子能真正有德行,真正学到东西。这是父母、老师自始至终思考问题一个最根本的角度,怎么做才能为这个孩子好,有这分心才能因材施教。下面提到第四件事:
【未卜禘不视学。】
这个『禘』是指天子祭天,是大祭,一般在夏天的时候祭,叫「禘」。而且这祭祀要先卜卦,决定哪一天祭,而且是祭祀完之后才去巡视国学,看学生学得怎么样。一年不会想到就去看学生读书,不会频繁,反而打扰到学生学习。所以一般都是夏天大祭之后才去巡视国家办的大学的情况。为什么?
【游其志也。】
学习不能常常被干扰。而这个『游』就是悠游宽暇,学得比较悠游自在、比较宽松,不会动不动就有人来巡视,有人来看,都会干扰到他学习。所以从这里我们看到,大学里面的教育它很强调一种悟性的提升,那悟性不是像知识,一直灌进去、一直灌进去就是学得好,而是能够不被打扰,心能静得下来好好的学习。「优游涵泳」,「游」字就有这个味道。但是优游涵泳不是学得很散漫,不是这个意思,是很主动,但是是呈现一个很放松的状况去领纳圣人的教诲。一个人学得很紧张、很紧绷,很难体悟圣贤的学问。好,下面提到:
【时观而弗语。】
教这些大学生,时时观察他们的情况,但是不要急着要给他们讲很多话,好像要叮咛这个、指导那个,不用太急着要跟他们提醒一大堆。教小学跟教大学不一样,小学他规矩还没建立起来,所以要叮咛很多生活的细节。他已经是这么大的年龄,这就不要很啰嗦,反而让他在学习这些经典当中慢慢去体会。
【存其心也。】
这个『存』就是让他吸收的过程慢慢的去深思、去感受,然后自己有所得,很欢喜的,「老师,我学这一段,我有什么体会」,那是他自己悟出来的。讲的时候,再藉由他的感悟去启发他,「你这个悟得很好、很难得」,鼓励他,肯定他。接着说,「你这个体悟,像在哪一些事情当中也是同样的道理」,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可能那个时候再跟他引导,他已经有悟性了,可以引导到他对整个事理的深度、广度,再继续增加。不然悟性还没出来,你继续给他灌很多东西,有时候会把他的悟门给堵死。
大家注意去观察这个时代,小学生有悟性还是大学生有悟性?照说应该悟性愈来愈高,可是一直填一大堆知识,都不让他去感受的,他的悟性会塞住。你不相信,大家可以去做试验,你到一个小学去讲「二十四孝」,底下的小孩会哭。你去大学讲讲看,你要找到一个哭的都不容易。他能哭,他的心是感悟了,跟圣贤人的存心是相互呼应,所以他流眼泪。为什么年龄愈大愈哭不出来了?麻木了。他的感悟能力没有被开发,统统是记一大堆知识,就把悟门给塞住了。小学生比较有感情还是大学生比较有感情?人应该是愈学愈可爱才对,是吧?这一些地方我们都要去看,一个学生他有一个能力很重要,就是悟性要不断提升,他才有智慧。那个东西就不是死的,不是死读书了。他有智慧,他可以活学活用在他的生活处世当中。
文章摘录自《文言文——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蔡礼旭老师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