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亲尊师传统教育断恶积善管理之道道义人生古乐鉴赏五伦关系蔡礼旭老师幸福锦囊集弟子规详解戒色方法戒色经验弟子规笔记 展开/收起
蔡礼旭老师:老师的修养直接影响学生正确的心态。

曾经看一个报导,一个学钢琴的女孩得了第一名,因为那是比较大型的比赛,记者就问她,「妳得了第一名,妳现在最想要的是做什么事情?」他可能想说拿第一名她妈妈一定给她钱什么,就问小朋友,「妳最想做什么事?」那个小女孩板着一张脸,「我最想把我那个琴给砸了。」大家想一想,爸爸妈妈拿了一个奖状,最后孩子是想把琴给砸了,请问这张奖状有什么意义?有没有意义?有,面子好看,是不是?「你看,怎么样、怎么样,我女儿得第一名。」好看多久?人现在真的是只顾眼前,顾不到自己的心,也顾不到孩子、学生的心。他幸不幸福是他的心决定的,不是他外面有多少学历、多少外在的条件决定的,是吧?这个都要冷静思考。我们教育这个孩子,不就是让他走上幸福人生?他的心都病了他怎么幸福?所以『不顾其安』,他愈学愈痛苦,愈学愈不扎实,愈学愈浮躁。

【使人不由其诚。】

在教导的过程当中,老师的态度不够真诚,可能有好恶的心,看这个学生比较顺眼,对着他都笑嘻嘻;看另外一个学生有点不高兴,就板着一张脸,这就不真诚,那学生就会感觉差别待遇,心里很难受。

【教人不尽其材。】

没有了解到学生的材性,没法因材施教。所以这一段其实都在强调一个教学者的修养,跟他教学的态度还有他的方法得不得当。另外有一个说法,『使人不由其诚』是强调在阐述一个道理没有办法通透让学生能悟到其他的道理,他的引导能取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让学生能旁通。『教人不尽其材』,这个强调做事的方法,应该是让他会做这件事,再把做这件事的道理能旁通到用到其他的事情。但是教的人不能有这样的学问功夫就达不到这个效果。学一样才会一样,做一件事才会一件事,这个教得就比较死板。但是假如是这样,有时候看起来他是学一样好像会一样,可是他反而是不会变通,就变固执。

【其施之也悖。】

这个『施』就是指他施教,给予孩子的教育,违背了自然的轨迹,违背了正确的心态,违背了教学的顺序,要由浅而深,由易而难,你不能一下子「及于数进」,让他消化不了。『其施之也悖』。

【其求之也佛。】

对学生的要求不合理。这个念「拂」,跟提手旁的拂字相通,它也是提手旁拂字的假借字。

【夫然。】

假如教学者这么教,这个『然』就是假如如此教,会产生什么结果?

【故。】

因为这么教,所以:

【隐其学而疾其师。】

这个『隐』就是痛苦,把学习当隐患,他很担忧,「怎么又要学了?」『隐其学而疾其师』,这个「疾」是怨恨他的老师。

【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

苦于学习的困难。而他这个『难』里面还包含,就是他都搞不清楚,没有办法明白,都堵塞住了,他就觉得很难突破、很难学习,而不知道学问的益处,『不知其益也』。

【虽终其业。】

这个『终』是指读完了课业,就像我们现在虽然毕业了,『业』是完成的功课、完成的学业。

【其去之必速。】

所学的这个东西很快就忘了,就丢掉了,甚至于是连看都不想看了。大家看到这一句的时候有没有心有戚戚焉?我每一次有注意到那个大学联考最后一科考完,钟声一响,考生一出来,把书包唰,「解放了」,就从那个三楼、四楼就丢下来了。这个叫『其去之必速』,「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

【教之不刑。】

教育不能够有很好的成就。这个『刑』是指,跟模型的型是相通的,成型,不能成型就不能产生好的效果。

【其此之由乎。】

可能就是因为这些情况,所以教育不能达到好的效果。所以教育之所以不能达到好的效果,重要的因素,第一个,教学者有没有以身作则?我们自己没做到,要求学生,人家不服。教学者心态真不真诚,方法得不得当?教育者有没有无尽的爱心?不然教一下,学生不受教了,他就生气了,就不教了,就放弃了,那这个心态就不对了。所以一个教学者怎么评判他好不好?他修养、修身,这是很重要的一个评判标准。所以老子讲,「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给大家写一下,「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我们所有读书人都是以希圣希贤为志向,我们要学习圣贤人,对一切人有爱心,不放弃任何人。我们教育工作者有放弃人就违背了我们教育的心态。在一个学校里面,对于成绩好跟不好的应该要一视同仁去爱护,这个心是对的,是有修养的,学生也才学到德行。假如老师对成绩好的好,忽略成绩不好的,心态错了,所有的学生都学错了。成绩好的傲慢,成绩不好的自卑或者怨恨,不认同老师,反老师。一个人会反父母、反老师,以后他就会反社会。所以老师的修养直接影响学生正确的心态。

文章摘录自《文言文——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蔡礼旭老师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