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
这个『禁』就是防止,『发』就是指他的一些不好的欲望在他还没有发出来的时候,就懂得先把他导正,长他的善,他就不会产生这些坏毛病,这个叫『豫』,「豫」就是预防法。就像医学一样,还没等生病就先预防,他就不会生病了。我们之前有提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那得就是要去贪心;斗就是要去傲慢,去跟人争斗的心、跟人比高下的心;戒之在色,他就要有正气,不被邪气所牵。好,那我们从小孩子的心态就要能不贪色,然后不贪心,不患得患失,不跟人争、跟人斗,他从小就懂得让,懂得知足常乐,懂得重德不重色,懂得「天道祸淫最速」,不洁身自爱、淫乱的人,他的祸患很快就到了,这个都是让他明白道理,不敢作恶。这个都属于『禁于未发之谓豫』。尤其我们刚刚讲「慎于始」,这个就很重要了。
在《弟子规》里面很强调「禁于未发」,可以说从心地上讲,没有一句不是「禁于未发」。比方「父母呼,应勿缓」,禁什么?禁不恭敬。你不长他的恭敬,他不恭敬就来了。爸爸、妈妈叫他,在那里拖拖拉拉,这个就发了。「置冠服,有定位」,算不算禁于未发?算,他还没有养成东丢西丢的坏习惯以前,就让他养成好习惯,「长善」,就是「救失」,就是禁于未发。尤其《弟子规》里面「斗闹场,绝勿近」,「非圣书,屏勿视」,那个用绝、用勿的就是很严重的,你一犯了就麻烦了。这个都属于「禁于未发之谓豫」。
【当其可之谓时。】
这个属于机会教育点。比方,一个人小的时候他的精神特别集中,这个时候你要让他多背这一些圣贤的经典。你这个时机错失掉了,等到他二十岁了,成年了,他的思想比较不集中,这个时候要再背就不容易背了。像我们三、四十岁再来背容不容易?辛苦,不过这个时候就不要想辛苦,这个时候还是要想一句「精诚所至」。丹斯里李金友先生他也是五十岁才背,背得不亦乐乎!现在请丹斯里先生讲话,他一定「老子说,上善若水」,他背得很高兴,对这些道理记得很清楚。所以障碍还是在自己的心。这个是谈到了什么时机点他学的效果最好。另外一个是机会点出现的时候。比方说,孩子刚好不会,你可以协助他;刚好犯错,你可以教导他;刚好患得患失,心情不好,这个都是一个机会点。所以会教育的人,对他来讲,没有一件是坏事,他可以透过这件事教育自己,教育别人。烦恼跟觉悟是一念之间,能够引导到他觉悟了,那这一件所谓的坏事就会成为他一辈子的最重要的叮咛,甚至于会成为他去叮咛别人很重要的一个经验。『当其可之谓时』。
【不陵节而施之谓孙。】
这个『陵』就是不逾越,不超进度,能循序渐进,这个『节』就是节度、分寸。而且说实在的是每个学生可能都有差异,他的整个吸收能力、理解力都不同。刚刚前面那一段就是没有顾及他的吸收状况,「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所以这个『孙』就是渐进法,循序渐进,适当,考虑到他的年龄、资质,然后教材难易适中,不要一下子教太难的。
【相观而善之谓摩。】
他互相观摩,互相效法学习,这个叫『摩』,叫观摩法,互相切磋,这个「摩」字有切磋的意思。
【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这四个教学方法是教育之所以能成功的道理。那这是方法,方法一定要跟什么相应?心境,心行一如。不然方法很好,但是心没到位,人家还是很难接受。所以「禁于未发」是完全为他着想的心,不是变警察,「被我抓到了」,还是那种强压,反而会反效果。「当其可之谓时」,那都是爱护他的心,在那个状况出现的时候,很柔软的去协助完,然后引导他。假如很浮躁,虽然学生犯错是个机会点,你桌子一拍,「你又来了」,那这个机会点就没有了。「不陵节而施」,是一个教育者要放下急于求成急躁的态度,才能不陵节而施。「相观而善」,老师自己要有时时跟一切人事物学习的心境,才能带动孩子相观而善。所以这些都跟一个教学者的心境、修养有没有到位,才能把这些方法用得更好、更纯熟。
文章摘录自《文言文——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蔡礼旭老师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