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亲尊师传统教育断恶积善管理之道道义人生古乐鉴赏五伦关系蔡礼旭老师幸福锦囊集弟子规详解戒色方法戒色经验弟子规笔记 展开/收起
蔡礼旭老师:俞净意公遇灶神记。

我们接着看「俞净意公遇灶神记」,「净意说」这篇文章。刚刚张先生已经把俞都的问题都给他讲透了。所以,你都是不好的意念,「意恶太重,专务虚名」,那等于种遍地的荆棘却还痴痴的妄想要收到非常好的粮食,那岂不是太荒谬了吗?「君从今后」,给他具体的建议,「凡有贪淫、客气、妄想诸杂念」,这个客气就是不实在、应付这个味道。处世要真诚,不可以不实在、应付。「先具猛力」,下勇猛的心。「一切屏除」,一有这些不好的念头起来赶紧把它去掉,不怕念起,只怕觉迟,把它转过来。「收拾干干净净,一个念头,只理会善一边去」,念头都是善的,都跟八德相应,跟觉悟相应,就对了。

「若有力量能行的善事」,遇到善事了,只要自己够力量去做的。「不图报、不务名」,不要想着好报,也不要为了名闻利养。「不论大小难易,实实落落,耐心行去」,就实实在在去行善,诚诚恳恳的做。这是力量可以做得到的。「若力量不能行的,亦要勤勤恳恳,使此善意圆满」,虽然力量不够,还是不断的祝福他有更好的发展。而且,「第一要忍耐心」,忍得住脾气,忍住不要起坏的念头,这个都是忍的功夫,扩宽度量。「第二要永远心」,要坚持的去行善。「切不可自惰」,自己懒惰,懈怠了。「切不可自欺」,不要欺骗自己。「久久行之,自有不测效应」,这个不测就是料想不到的好的感应、好的果报。

「君家事我」,张先生表明身分,你家里事奉我。「甚见虔洁」,非常的虔诚、恭敬。「特以此意报之」,今天跟你谈这些是回报你事奉灶神这么恭敬。「速速勉持」,赶紧勉励自己要照着这些教诲去做。「可回天意」,可以改造你这一生的命运。「言毕,进入内室」,话说完,就走进他的房子里。「公即起随之」,赶紧跟着后面。「至灶下,忽不见」,突然张先生就不见了。「方悟为司命之神」,终于明白,这个悟就是了解、明白了,他就是灶神。

「因焚香叩谢,即于次日元旦」,因为刚好是除夕夜发生的事情,隔天大年初一。「拜祷天地」,祭拜天地。「誓改前非」,发誓要痛改前非。「力行善事」,这个力行就是要尽心尽力去改过。因为改造命运最重要的是改习气。我们看俞都先生,他看起来做了这么多善事,但是在他的意念上,在他的习气上有增无减,命运他就转不过来。改习,改坏的习性。现在修身、修行的人很多,改造命运的人不多,主要还是心地不纯净,意念还是有很多不好的地方。只要是依教奉行,没有不改造命运的。「力行善事,自别其号曰净意道人」,从这一天开始他就别号「净意道人」,所以后世就称他叫俞净意先生。那也是下定决心,从意念改起。「志除诸妄也」,因为取这个别号,就是时时提醒自己从意念当中去改正。

「初行之日」,一开始去做的时候。「杂念纷乘」,不好的念头还是非常多。「非疑即惰」,这个怀疑的心常常会冒出来。「这么做真的会好吗?」有时候做一做就懈怠了,不想做了。「忽忽时日」,恍恍惚惚,这日子又一天过一天,虚度了。「依旧浮沈」,好像进进退退没什么进步。他也是觉得很难过,怎么自己还是没有办法进步?因为这种情况,「于家堂」,就在自己的家里面。「所供观音大士前」,在观世音菩萨像前。「叩头流血」,就很忏悔自己,叩头叩到流血。「发誓」,对着神像发誓。「愿善念真纯,善力精进」,每一个意念都是非常纯净纯善,去力行善事都是愈来愈努力,愈主动。「倘有丝毫自宽」,假如有一丝一毫的自我宽恕了、自我退缩了,不认真了、不尽力了,一有这样的心态,「永堕地狱」。那这个真正是破釜沉舟了,绝对要力行,不然自己就堕地狱,就发了这样的誓言。

「每日清晨,虔诵大慈大悲圣号百声,以祈阴相」,这个阴相就是祈求观世音菩萨暗中帮助,这叫阴相。其实,人的意念一起,天地都有感应,都知道,这些冥冥中的圣贤、祖先也会保佑。但是要诚心改过,就能保佑。所以《中庸》说「至诚如神」,至诚就能感通。所以他是下了很大的决心,发了这样的誓言。而下了决心以后,整个人的身心感觉不一样了,「从此一言一动,一念一时,皆如鬼神在旁」,好像这些鉴察的神都站在旁边,他就不敢乱来了。就好像《大学》里面说的,「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就一个人随时都感觉有十颗眼睛在看他,十只手都指着他,他敢不敢乱做?好,从今天回去之后,你自己一个人的时候就想着,十个眼睛在看我,就不会在没人的时候乱做事情了。你不要吓到了,这个是告诉我们,天地之间有非常多的神明在鉴察。人间有警察,天地也有警察,而且他们的组织比世间的警察严密多了。你在家里干什么警察都不知道,是吧?他们没有那种什么定位,那开车现在不是有卫星导航,是吧?他们追踪不到你的情况。但是天地鬼神他们很有本事的,都鉴察得到。所以「皆如鬼神在旁,不敢欺肆」,不敢欺骗放肆。

「凡一切有利于人,有济于物者」,只要对人、对万物有帮助的。「不论事之巨细」,不论是大事、小事。「身之忙闲」,其实主要的就是,纵使自己再忙,都要尽力去做。「人之知不知」,不是在做样子给人看的,是发自真心去做的。「力之继不继」,做的时候也没先考虑自己,反正就尽力做,不要怕自己没力气了,先尽力再说。「皆欢喜行持,委曲成就而后止」,都是尽力,纵使自己委屈了、辛劳了,他都在所不辞。「随缘方便」,有缘了尽力去做。这个方便,还处处替人着想,给人方便。「广植阴功」,广结善缘,都去帮人,积了很多阴功。「且以敦伦、勤学」,因为毕竟他也读了很多书,他能透过读的这些经典、教理,可以去劝人家怎么去守好五伦这些伦常道德,劝人勤学。「守谦、忍辱」,能谦虚待人,能忍住脾气,忍住污辱。「与夫因果报应之言」,常常劝人要行善积德才有好的果报。「逢人化导」,这个等于是不疲不厌的去劝人,尽心尽力,教人不倦,逢人就讲。「惟日不足」,都觉得时间不够,日子不够了。

「持之既熟」,他这一些灶神爷给他的教诲他尽力去做了,慢慢的这些存心、言行都已经变成很自然了。最后到什么境界?「动则万善相随」,只要他起念头了,一言一行都是善心。「静则一念不生」,他没事的时候一个邪念都不会起来。那是真正做到了净意,把自己的意念都能纯净了。「如是三年」,就做了三年就达到,「动则万善相随,静则一念不生」。诸位学长,回去看看今天是十月二号,是吧?二O一三年十月二号的时候,就是这个目标。那我们要有志气一点,人家做三年,我看我们做两年就好了,二O一二年十月二号就能达到,那你的学问就有一定的功夫了。

「年五十岁」,三年以后他五十岁。「乃万历二年」,万历是明神宗的年号。「首辅张江陵居正,为子择师」,首辅,是指当时候有大学士,国家最有学问的人,而他是首席大学士,就等于是这个国家推崇最有学问的人,张居正。而且张居正先生好像也位高到宰相。为什么叫张江陵?一般人很有道德,对国家、社会很有贡献,就以他住的地方称呼他,他的出生地,代表这个地方成就了一个很有道德的人。所以大家好好努力,以后就有人叫做张怡保,是吧?就以这个地区命名给他了。张居正先生他为儿子选择老师,「人交口荐公」,他真的是德行好,有口皆碑,人家推荐他。「遂聘赴京师」,他到了京都,做了张居正先生的私塾老师。「公挈眷以行」,就是带着亲属都到了京城。「张敬公德品」,张居正先生非常恭敬俞公的德行。「为援例入国学」,让他进国学去。「万历四年丙子,附京应试,遂登科」,就是过了两年之后,他去应试,遂登科,登科是中了举人。结果来年,皇帝又有殿试,就考上进士了,这是国家的考试,中了进士,这很不简单。那等于是五十三岁考上进士了。

「一日,谒内监杨公」,他去见,内监是指宦官,太监,杨公。「杨令养子五人出拜」,这个公公他收了五个义子。「内一子,年十六,公若熟其貌」,觉得他非常面熟。「问其籍」,看他家里住哪里。「曰江右人,小时误入粮船」,就被船给带走了。「犹依稀记姓氏闾里」,记得他自己的姓名,住在哪里,哪一里。俞公听了,「甚讶之!命脱左足,则双痣宛然」,果然就是他儿子,左足底有两颗痣。「公大呼曰:是我儿也」,就是我儿子。而当下杨公公也非常的惊讶,「杨亦惊愕」。赶紧送孩子跟自己的父亲相聚,「即送其子,随公还寓」。当下可能俞公也是感叹人生,赶快「奔告夫人」。他的夫人已经因为死了这么多孩子,都哭瞎了眼。所以从这里也感觉这个夫妻情深。他赶紧回家去给他夫人报告这一件事情。夫人见到自己孩子了,「抚子大恸」,当场抱着孩子痛哭。「血泪迸流」,血跟泪水一起都流出来了。「子亦啼」,儿子也非常感伤,流泪。「捧母之面而舐其目」,就是用舌头舔他母亲的眼睛。「双瞽复明」,他母亲本来双眼失明,最后都恢复光明了。「公悲喜交集,遂不愿为官,辞江陵回籍」,回到自己的家乡,从北京回来。「张高其义」,张居正先生非常推崇他的情义,「厚赠而还」,给他很厚的礼,让他带回去。

「公居乡」,俞公在自己的乡里面「为善益力」,行善就更加的努力。因为觉得老天非常厚爱他,他丢失的唯一的儿子找回来了,太太也复明了。后来「其子娶妇」,他的儿子娶太太了。「连生七子,皆育」,本来已经命运是断子绝孙,就转变过来,生了七个儿子。「悉嗣书香焉」,悉就是全,嗣是延续,我们说子嗣子嗣,这个就是后代,都能够承传他们读圣贤书的风气。「公手书遇灶神,并实行改过事」,俞公自己把遇灶神的事情记下来,还有他怎么改过的过程。「以训子孙」,以留给子孙,让他们成为人生的准则。「身享康寿八十八岁」,他也很长寿,活到八十八岁。「人皆以为实行善事,回天之报云」,所有知道这个事的人都觉得,是因为俞公实行善事上天给他的回报。

从这一段我们也感觉到,俞公的行持已经受到大家的瞩目跟肯定了。其实这个就是给天下人建立信心,善有善报,行善一定会有好的果报。尤其对现在的人特别重要,现在的人你跟他讲道理讲半天,他会跟你讲,你拿证据来,有谁改造命运改造得很好的,你给我看看。你拿谁给他看?Hello?拿自己,这叫为人演说。为什么?你跟他是有缘,亲戚、朋友,你的改变,包含你习气改掉很多,人家马上有感觉,包含你整个命运的改变,就会给人建立很大的信心。而且俞净意公不只给当时候的人信心,几百年之后我们还在读他的文章,他也在给我们信心,这叫「相观而善」,古人善行也在启发我们。「同里后学罗祯记」,这个是他同乡里的罗祯记下来的文章。

文章摘录自《文言文——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蔡礼旭老师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