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亲尊师传统教育断恶积善管理之道道义人生古乐鉴赏五伦关系蔡礼旭老师幸福锦囊集弟子规详解戒色方法戒色经验弟子规笔记 展开/收起
蔡礼旭老师:没有诚信,没有信用,不可能成就德行。

欧阳修曰。尝读周郑交质篇。】

『欧阳修』他曾读过周天子跟郑国国君交换人质这篇文章。其实读到了,都觉得很叹息。天子是君,他郑国是臣,哪有说要求跟自己的君交换人质?所以那个时候情况还是非常不理想,没有守君臣之道了。而且真的交换人质:

【信不由衷。】

信用也不是出于真心,这句话很值得我们深思。我们看现在的契约是愈来愈多,人的信用提升了吗?现在的法律愈来愈多,人犯罪减少了吗?所以法律是不可能解决问题的。它能遏止一些问题,但是不可能减少这些问题,甚至于会愈来愈严重,它也没办法。比方说青少年犯罪,现在哪一个从事法律工作的人敢站出来说,我敢保证,明年青少年犯罪率下降。有没有人敢?所以这个就是我们接下来要讨论的另一个德行重点,叫「礼」。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礼是防范于未然,让人从小懂规矩,他就不会去做坏事,防微杜渐。法律是很具体的一些刑罚执行,看得到;礼教是在人的生活点滴当中,不见得会被很凸显它的重要性。可是大家一看,现在没有礼教了,人心堕落得多快!行为偏颇得可能我们听到一些事情,都忍不住要摇头,人的行为怎么变成这个样子了?所以真正都要发自内心,有德才重要。

我也跟大家分享过,曾经看到线装书,有一个老人,他收藏的。我们觉得很珍贵,要向他借回去看。他给我们叮咛再三,希望我们好好爱惜。后来我们看他不放心,有一个同仁就说,那写张借条吧。当下这个老人眼睛瞪得很大,看着我们,你刚刚说什么?你说的是人话吗?就是人退到还得用契约才能证明自己的信,其实已经是退步得很严重了。大家记不记得小时候,我们去买一些东西,忘了带钱,那老板,「下次拿来就好了」,人与人都是互相信任,所以这个要发自真心。而这里提到:

【质无益也。】

就不是真心出来,人质抵押也没有用的。

【不禁反复思之。】

他反复的思考。

【窃谓信必由衷。】

这个『窃』就是他私底下思考,认为信必须从内心发出来。

【自信始可以信人。】

自己做出诚信的行为,才能赢得别人的信任。当然这个自信,首先要不自欺,就不欺人。而且这个自信当中也可以提到,要相信自己「人之初,性本善」,才能相信别人也是性本善。我们都不相信自己改得了习气,我们相信身边的人能改习气吗?「小人以其所不能不信人」,自己做不到就不相信别人做得到。所以这个信的深度、广度值得我们用心去体会。

【吾人持身涉世。】

我们,『持身』就是修养自己,『涉世』就是处世待人。

【全赖信为维持。】

全都要赖信用、信任来立足,在人群当中立足。包含这个持身是修养自己,也要靠信任自己,才能够不断突破自己的习气。假如不相信自己,那就兵败如山倒。

【盖信居五常之后。】

仁义礼智信,信居后。

【而贯八德之中。】

孝悌忠礼义廉耻都要信。我们失信于父母,哪有孝?失信于兄弟,哪有悌?失信于领导、同仁,哪有忠?失信于他人,就失礼了,不恭敬人了。失信于人,就没有义,无廉无耻了。而其实廉耻之人,值得人家信任;无廉耻之人,谁都不敢用。所以『而贯八德之中』:

【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

信贯五常、贯八德、贯五伦。所以:

【非信无以成其德而笃其伦。】

没有诚信,没有信用,不可能成就德行,也不可能笃实和睦五伦关系,伦常关系。

【若谓信专属朋友。犹不足以尽信之量也。】

假如说信只有朋友之间要信,那就不能够真正把信的精神意义深度、广度把它真正了达通透,对信的理解就很狭隘。所以我们看这个信,诚信、信任、信义、忠信,这样的心境应该是要对一切人,这是举一反三。我们用心去体悟了,就知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家用这个态度对我,我很难接受,我也不应该用这个态度去对人。人家失信于我,我很难过,我也不应该去失信于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常用这样的心境去体会一个道理,那就能体会到每个道理无量的含义在其中了。每一个好的教诲,真的贯五伦、贯五常。

比方节俭,节俭是美德。而一个人有节俭的心,他很多善良会产生。比方他节俭了以后,能把多的帮助别人,布施。所以节俭能培养一个人仁慈的美德,「俭而能施,仁也」。节俭,他不贪求,叫「俭而寡求」。他寡求,他廉洁,他不会乱贪污,义也,「俭而寡求,义也」。他节俭,把它当自己家庭的家训,「礼也」。这好的、俭的生活习惯变成他的家道了,他用节俭来教育他的后代,「智也」,他有智慧了。勤俭为持家之本,勤俭也为服务之本,一个人又勤劳、又节俭,他才能真正去做好他的工作,去尽他的本分。一个人不勤劳又奢侈,他到任何一个单位,给人家添乱的。不勤劳,在那里偷懒,败坏风气。不节俭又奢侈,到时候又贪污。

「俭以养廉」,所以我们之前跟大家交流到「训俭示康」,强调节俭「德之共也」,有德者共同的德行。「侈者恶之大也」,一个人一奢侈,很多坏的习性就来了。但是节俭要跟仁义礼智相应,假如跟贪心相应,那这个节俭就麻烦了。「节俭而吝啬,不仁」。你看一个节俭,你用心去体会,对人与人的关系,还有对人心的影响非常大。你们有没有看过很节俭的人,但是是守财奴?有!他不仁慈了,守一堆带不走的东西,最后临终的时候,眼睛都合不下来,不好死。而且大家要注意,积财丧道,留了那么多钱,看到该帮忙的人,都没有伸出援手,伤自己的仁慈之道。所以「俭而吝啬,不仁」,悭吝不仁。「俭而多求,不义」,他很节俭,但是很贪心,很节俭,公司里有的东西,他需要,拿回家里来,这不义。节俭到奉养父母都很抠、都很吝啬,就无礼,无礼于父母。

所以真正节俭的人是自己很省,对于应尽的道义很慷慨。很多人很节俭,但是只要兄弟需要,几年积蓄全部拿出来,一点都不心痛。为什么?他心里没有利的念头,只有义,他没有被利污染。所以对父母的奉养反而吝啬了,这就是无礼。节俭以后想着,我就是要把这些财物、房子统统留给我的后代,这叫没智慧,「俭而无智」。为什么?俭以遗子孙。所以有句话讲到,「毋以嗜欲杀身,毋以财货杀子孙」,毋以坏习惯伤身还有败德。「毋以嗜欲杀身,毋以财货杀子孙」。

文章摘录自《文言文——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蔡礼旭老师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