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礼。德之范也。】
这个礼教,礼的范围,礼包含的这些教化,就是人德行的规范,就是如何与人相处,如何明白自己的本分,这个都属于『范』。如何知道应对进退,还有包含社会典章制度、道德规范都属于『礼』。我们看古代典籍三礼,《周礼》它就等于是一个国家的宪法,包含整个典章制度、道德、规范都在里面,而《仪礼》跟《礼记》,《仪礼》是比较谈到了整个礼的一些仪式。比方「礼篇.绪余」第二行有提到,「礼有五经」。这个五经就是指吉、凶、军、宾、嘉,所有礼仪包含这五个部分。这个吉礼,祭祀属于吉礼;凶是丧礼,属于凶礼的一个部分,在古代打胜仗也属于凶礼,因为只要动兵就会有伤亡,所以古代是不提倡打仗的;军队当中有军礼;这个宾是指天子诸侯招待客人,宾礼是属于这个范畴;这个嘉礼,包含婚礼,是属于嘉礼,加冠礼,也属于这个部分,还有乡饮酒礼都属于嘉礼的部分。而《礼记》是就这些仪礼所代表的精神,还有它教化产生的这些效用加以诠释,所以《仪礼》跟《礼记》可以搭配着来深入了解礼教。
礼是德行的规范,规范对人其实是很重要的,无规矩不成方圆,循规蹈矩,才能提升自己的道德学问。我们就看「嘉礼」里面这三个礼教,几千年来都有冠礼、都有婚礼、都有乡饮酒礼,现在这个很少看到了。比方加冠礼,男子成年是加冠礼,而加冠礼它表的意义,就是告诉这个孩子他已经成年了,他要对家庭、他要对社会有责任感,都在这个礼仪的过程当中,产生这样摄受教化的力量。而我们现在年轻人这种责任心的教化就太少,好像自己的责任就是考试、就是拿学历,其他的事,就不关他的事情了。所以现在很多大学生,大学毕业了,都不去找工作,还在家里打电动玩具,打到半夜,有没有这样的情况?他没有责任心就是无礼,没有尽本分,玩乐都玩到半夜不懂得节制,这个也都是没规矩,放纵。所以缺乏礼教之后,我们看人都不懂得分寸、不懂得本分,都在这些社会现象当中呈现出来了。
所以这个礼教,人好像不容易感觉到它的存在,觉得它好像也不是很重要,甚至于在近代还被误解说礼教会吃人,那就是误解得太夸张了。礼教就好像一条河它有堤防,这个堤防稳固,洪水才不会泛滥,人情懂得节制。但是,假如这个堤防没有了,就像礼教没有了,洪水会怎么样?它会泛滥出来,它会失控。我们现在想一想,现在的父母要教育孩子,他都觉得很困难,因为孩子从小就不懂规矩。现在的老师要教学生容不容易?好像说现在大学里面上课,超过十五分钟,学生就坐不住,专注力就达不到了。甚至于现在更严重的,学生打老师的情况愈来愈多,因为都没礼了。现在主管要管下属也不容易。
所以在《史记》里面,司马迁先生说道,「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所以这个礼教,它是防范于未然,他懂得从小用礼教,让他不会放纵自己的习气跟欲望,人都懂得规矩,五伦,和睦相处。整个伦常教化都属于礼教的部分。法律是在施于人的行为都已经偏颇了,必须用法律来制裁他。所以法律比较看得到,你犯了什么法判什么刑,这个比较容易看出来,已然之后。可是问题是当人他的习性已经养成,他控制不控制得住自己?请问大家,犯法的人知不知道他那个行为是错的?知道。有很多司法界的人都会觉得说,这些犯罪的人就是因为不懂法律,所以多给他们上法律常识。我相信百分之八、九十以上犯罪的人,都知道这么做不对,可是他为什么还做?他控制不住欲望了。所以礼教伟大就在这里,禁于未然。你说一个人处处替人着想,他怎么可能去伤害别人?处处恭敬人,他怎么可能去对人无礼?
比方说现在的现象,忤逆父母,那都偏离做人的常轨太远太远了。我们看《弟子规》里面讲到,「父母呼,应勿缓」,从小他就是这个态度,他一言一行很恭敬。《弟子规》里面也提到,「称尊长,勿呼名」,都是在这些日常的生活行为当中,很自然的提起对父母、长辈的恭敬态度,这个恭敬是人本有的。我们在这样的一种家教当中,跟姐姐相处,都是很恭敬自己的姐姐,都是叫大姐、二姐。记得在学校读书的时候,同学有问道,你姐姐叫什么名字?结果把自己姐姐名字念出来,全身不自在,不舒服。因为都是尊称姐姐习惯了,一下子直接叫她的名字,都觉得对她不恭敬。姐姐如此,包含人家问说,你父亲叫什么名字,讲出来的时候都不大舒服。人能连称自己长辈的名都会觉得不舒服,那种恭敬的态度形成了,怎么可能还讲出忤逆父母、忤逆长辈的言语?礼教在无形当中形成人的规矩、人的恭敬、人的节度,做事他有分寸。我们不知不觉就受到礼教的成就了,不知道。所以有没有家教差多不多?差很多,有礼教,化干戈怒气于无形!假如没有这个修养,你看位置愈高,影响的面愈大。你说高位者常常这样无礼、吵架,下一代很难教,他们都说上面的人都这样,为什么我们不能这样?所以一个人辈分愈高,地位愈高,愈应该要谨慎自己的言行才对。
我们看到「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礼就是禁于未发,让人习气没有养成,就让他懂规矩。我们看礼教里面,这里提到的乡饮酒礼,这就是古代家族聚会。诸位朋友,您家族上一次什么时候聚会过?long time ago。您看这些教化太好了,我们想一想现在都没了,少了,小孩子在哪里学习处事待人接物?尤其很多大都市小家庭,独生子女,你要教他尊敬长辈,让他为大局为重,没有这种环境的教化了。甚至于小家庭,所有的长辈围着那个孩子转,他最大,那你怎么教他恭敬?比如我们三代同堂,马来西亚这个传统太好了,要保持下去。三代同堂吃饭的时候,「长者先,幼者后」,都是我们摆碗筷,盛饭给爷爷奶奶吃,我们做的当下也很欢喜,这是性德。爷爷奶奶都会微笑,摸摸我们的头,真乖。现在不懂得这个规矩,倒过来了,现在吃饭都是孩子先跳上去吃。而且他无礼,他喜欢吃的就吃一大半。以前礼教是就吃你前面那道菜,为什么?防止人贪心。你看现在的孩子,在那拿东西的时候,怕自己吃不到,赶紧多夹一点。那不是增长欲望、增长贪念吗?有的没规矩的在那翻,是吧?所以教化都是在这些生活的细节当中产生的。
文章摘录自《文言文——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蔡礼旭老师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