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亲尊师传统教育断恶积善管理之道道义人生古乐鉴赏五伦关系蔡礼旭老师幸福锦囊集弟子规详解戒色方法戒色经验弟子规笔记 展开/收起
蔡礼旭老师:范文正公。

范文正公。】

范仲淹先生字希文,因为我们之前有一起学习过「岳阳楼记」,这些我们就不详述了。

【苏人也。】

苏州吴县人。

【平生好施与。】

他一生处世很喜欢『施』,布施,『与』,给予,就是很喜欢帮助人,一看到了,他会尽力去帮助。

【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

对于他的亲戚而比较贫穷的,他会帮助他。这个『亲』就是指有血缘关系的亲戚,还有比较熟的朋友。这个『疏』就是指没有血缘关系,关系比较远,但是很有才德之人。哪怕可能离他很远的地方,只要他知道是有才德之人,很贫困,没有办法生活的,他一定会去帮他。『咸施之』,这个「咸」字就是只要知道了,他一定尽心尽力去帮。

【方贵显时。】

『方』就是当,当他贵显的时候,富贵显达的时候。

【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

『置』就是购买,我们说置产置产,这个「置」就是购买。『负郭』,「负」是指背对,人背靠背这个叫负。背对,其实就是挨着。「郭」是指外城墙。像《孟子》里面提到「三里之城,七里之郭」,郭就是指外城墙。就是购买背靠着外城的土地,而且这个土地是『常稔之田』。意思就是他买的这些土地,是背靠着外城,而且土壤肥沃。这个「常稔」就是土壤肥沃可以丰收的田,而且是千亩之田,他都把它买下来。「稔」是稻谷成熟称为稔,我们常说丰收、丰稔。

【号曰义田。】

把这一千亩田地,称作、取名叫做『义田』。为什么叫「义田」?尽一分道义,来照顾他整个族群的人。当然,有一句格言讲到,「以父母之心为心,天下无不友之兄弟」。人能以父母的心,来对待自己的兄弟,他一定会体恤到兄弟和乐父母最高兴了,他一定会友爱他的兄弟,不让父母操心。「以祖宗之心为心,天下无不和之族人;以天地之心为心,天下无不爱之民物」。天地化育万物,我们能效法,就能爱护人民。民胞物与,连万物都懂得去疼爱、爱惜。我们看到这三句话,其实人生很多问题,都是心量不够大。心量一扩宽,养自己的太和之气,就什么冲突、什么对立,就没有了。时时能体恤父母,跟父母的心能感通,能跟祖先感通,能跟天地感通,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其实,修身最重要的就是扩宽心量,无人不可容、无事不可容,卡住了,都是我们心量不够大。

范公确实是以祖宗之心为心,范公曾经告诫他的子孙,说他今天能有这么显贵的人生,是祖上的福荫,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范公精通《易经》,所以范公的境界我们测不到,比方他盖一个书院,他说五十年之后这里会出状元,后来就真的出状元。然后他把自己本来自己家的地,要盖房子的地捐出去盖学校,后来那个学校历代出了几百个进士。所以他告诫子孙的时候就提到,这是祖先的福荫,我不能把祖先的福分拿来自己享受,也不能让自己的孩子、孙子去享受,这样他以后没脸面去见他的先祖。您看这段话假如他的孩子才三岁、五岁就这样教育他,范公在孩子的心目当中是什么样的形象?凛然大义。所以从祖先,体恤祖先的心,要办义田。

而从他自己的人生过程,因为他两岁父亲去世,他母亲是带着他处境非常的可怜,叫孤儿寡母,无依无靠。所以他的母亲很不简单,在这样的人生境界当中,对于自己的族人没有丝毫的埋怨,被整个家族的人抛弃没有埋怨,居然教育出的孩子是往后尽心尽力照顾族人。所以范公能成就这样的人格,跟范母的教育是最大的关联。我们相信范母心中没有怨恨,反而是期许孩子,你人生曾经遭遇这样的困难,遭遇这样的窘况,你以后有能力的时候,绝不让自己的族人,再有这样的痛苦。这叫化悲愤为人生的力量。我们人生曾经走过的错误,我们尽力不让后面的人再错。尤其我们这几代人,从小缺乏中华文化的学习,人生的弯路实在走得太长了。所以现在看到很多孩子三岁、五岁就开始学中华文化,我们内心也比较安慰。我们愿做后代的垫脚石,我应该不能说我们,我愿做,不然就有点强迫大家,强迫中奖,这样也不是道义的行为。期许自己做垫脚石,因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要承担起来,让后面的人学传统文化能够学得更得力,要能够构建好更好的学习文化的一个因缘、一个平台。所以人生有这样的不幸,他转不幸变成一种人生的使命、责任,购置了义田。

【以养济群族之人。】

『养』是赡养,『济』是救助,赡养救助整群的族人。

【日有食。岁有衣。】

让他们天天吃得饱,年年穿得暖。可能在马来西亚觉得「年年穿得暖」应该不是什么太难的事。告诉大家,这个是江苏一带,特别冷,因为我去住过。我那时候住安徽,长江流域冬天有时候冷,会到零下差不多五六、七八度,没有暖气,然后屋子里跟屋子外的温度差不了多少。所以那一段时间,冬天进门就像进了冰柜一样,很冷。所以冬天一定都要有棉衣才能抗寒。假如很穷困,我们也有机会到比较乡间的地方,看一些老百姓居住的状况。有的门破一个洞,窗户也破了,那冷风这样吹进来,只有一件不厚的被子,真的不知道怎么熬得过来。所以人饥己饥,人溺己溺,体恤寒冬的痛苦,『岁有衣』。

【嫁娶凶葬皆有赡。】

在这些婚丧喜庆都是比较需要用到钱。『赡』就是补助,给予一些津贴。所以都能体恤族人,他在哪一些时候特别需要资助。

【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

范公也是知道要用有德之人,整个族就非常信服这个长者,他来负责这整个义田的运作。选择族中年纪大,而且贤能的人来管理,『主其计』,就是管理这些事情的会计事务。

【而时其出纳焉。】

这个『时』是动词,就是按时去做支出、收入的事情。

【日食人一升。】

每天给每个人一升粮食。

【岁衣人一缣。】

每年给每个人一匹细绢,细绢做衣服的。

【嫁女者五十千。】

嫁女儿的补助五十千钱。以前是铜钱、铁钱,这一般是指铁钱。

【再嫁者。】

第一次嫁女儿给五十千钱,再嫁的,第二个出嫁的给三十千钱。

【娶妇者三十千。】

娶媳妇的给三十千钱。怎么娶媳妇少一点?娶媳妇是家里多一个人,古代农业社会那是多一个人力。

【再娶者十五千。】

再娶第二个媳妇的,给『十五千』。

【葬者如再嫁之数。】

有丧葬的时候,这个钱数跟再嫁的一样。这里前面有提到再嫁者是三十千。我想可能有时候也会调,比方物价指数,可能会调一下,但是差不多就是跟再嫁之数同。

【幼者十千。】

未成年的给十千。这个都是指很贫穷的人家。

【族之聚者九十口。】

他的族人跟他聚居在一起的有九十口人。

【岁入给稻八百斛。】

『岁入』就是每年义田的收入,便要供给出粮食多少?『八百斛』。这个「斛」也是计算稻米的一个量词,一斛等于十斗,八百斛就变成八千斗。

【以其所入。给其所聚。】

供给给聚集的族人,以义田的收入来提供。

【沛然有余而无穷。】

就是义田的收入情况很好,丰盛有余,多得不但用不完,还有剩余。『有余而无穷』,这个「无穷」等于是,好像整个义田的事业愈来愈兴旺。

【仕而家居俟代者与焉。】

『仕』就是当官,他已经曾经当过官。『家居』,就是现在刚好闲置在家等待新职的人。因为他还在等待工作,他就没收入,这个时候也会提供他这些帮助。这是体恤每个人的状况很细腻。尤其没有工作、没有收入,家里这么多人要吃、要用,父亲压力都会很大。我们接触台北县三重耕心莲苑,他们有一个餐厅,他们居民常常去吃饭。其中就有刚好没工作的父亲,每天带着孩子去吃,吃了好几个月,因为他没有收入。最后找到工作了,把第一份薪水就拿给莲苑的老师,感谢她,说没有莲苑我就熬不过这一段了。所以这些都是义,在危难的时候尽心尽力帮助。

【仕而居官者罢莫给。】

至于已经在公家服务,他有官职的,他有收入的,『罢』就是停止,不用给他,停止供应。我们相信不只不用给他,这样的一种道义的家族,他自己宽裕了,我想他也会拿钱出来,去帮助更困难的人。

【此其大较也。】

这就是大略的情形。这一段主要是概述整个义田的制度,也说明接济的对象主要是这些亲族,还有一些贫困的贤士。

文章摘录自《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蔡礼旭老师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