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公之未贵显也。】
早在范公还没有富贵显达的时候。
【尝有志于是矣。】
曾经就发这样的誓愿,有这样的志气。俗话又说「有志者,事竟成」。人的志向只要不动摇,一定能够做得成。
【而力未逮者三十年。】
范公很年轻的时候就有这个志向,但是当时候能力不够。能力不够,后来是等到他显贵了才做,等于是说差不多三十年都还达不到这样的能力。这三十年也代表范公的志向非常坚定,虽然三十年过去了,还没有能力办到,但是还是坚定不移。
【既而为西帅。及参大政。】
等到他当了征西的统帅,那时候他是辅助夏竦,算是副元帅。『及参大政』,就是参与国家的重要政策,也算是副宰相的位置,参知政事。
【于是始有禄赐之入。】
才有足够的俸禄。『禄』是俸禄,『赐』是朝廷的赏赐,这样统统加起来才够财力。
【而终其志。】
『终』就是终于达成他的志向。
【公既殁。】
『殁』是去世。范文正公死后:
【后世子孙修其业。承其志。如公之存也。】
后世的子孙修志经营他的事业、他的功业,而且继承他的遗志,『承其志』,做的就好像范公在的时候一样。而且他的后代不简单,等于是发扬光大,到清朝的时候,义田扩展到四千亩。所以范公的后人为什么福报这么大?主要是他这个精神一直承传在他的家道里面。『公之存也』,这是精神长存。而且不只是他的后代效法,宋朝以后的读书人没有不读范公的文章,没有不效法他的德行的。
【公既位充禄厚。】
范公固然位居高位,俸禄非常丰足,位高了、又富贵了:
【而贫终其身。】
『终其身』就是一生都是过着清寒的生活,从来没有享受过。范公很豁达,他儿女看他辛苦一生,要给他盖个比较象样的房子、园林。范公讲:一个人有道义的快乐,尝到尽道义那种内心的喜悦,这个身体都可以放下,身体都可以为道义而去牺牲,怎么还会去讲究生活这些享受?而且他告诉他的子孙说:你看很多大官不是都盖那个庭院很大!我就去他们那里走一走不就好了,干嘛自己盖?而且说实在的,那些大官盖了,很少人去走。走那些庭园,还得要有闲情雅致的人才享得了,不然每天都在那里忙忙忙,每天都在那里算计怎么升官。其实纵使走在这个庭园之下,我看也尝不到那种快乐,快不快乐还是在心决定。
像香港有一个九龙公园,不知道大家去过没有?那个树都是几百年的,那环境真好。但是我看香港人很忙着赚钱,可能连住在旁边的人家,都不见得常常去那里享受一下芬多精。所以人有没有福报,其实还是看自己的心态,你心态好了,公园这么多,公园不就是我的吗?我去了尽情享受,干嘛一定要自己盖?所以人有时候苦就苦在追求一些虚荣,房子要自己的,庭园要自己的,还要买名牌的,买很多项链、钻戒,都这些东西。所以师长曾经有讲到一个例子,一个人很有钱,买了很多珠宝、黄金这些东西,然后找师长到银行,锁在保险柜里面,看一看,十分钟看完了,推进去。为什么要放在保险柜里?戴出来怕人家抢。师长说:这样就是你的?那全香港那些珠宝店里面都是我的,我随时可以去看一看,欣赏欣赏,哪有这样就是你的!所以这个叫累赘,一生搞那么多东西,其实一样都带不走,身心哪会轻安?
你看范公是懂生活的人,看到任何人需要都去帮助,心里非常欢喜,良心非常踏实。这样的人好吃好睡。你看现在人钱多了怕贬值,然后还要买股票,心情又跟着股票七上八下。现在的人就是有钱,富贵的人自己去找很多的烦恼。其实说实在的,人假如每天很充实去读圣贤书,尽心尽力弘扬伦理道德,亲朋好友能尽多少力尽多少力,根本没有心思去想吃什么、穿什么。因为真的时间都不够用,哪还有时间去想买什么钻戒来戴,那更不可能有那个时间。这样也很充实。然后你能够过到什么程度?好像两个礼拜都没用到钱了,都不用想用钱也很舒服。当然你假如是家庭主妇,那可能不大可能,为家庭还是得要采买。
不过人有时候不要太能干,人太能干就啥事都你干。像我妈妈,她就是:「我这个也不会,那个也不会,你们好厉害!」那就我们干。你看,我妈不会骑脚踏车,摩托车也不会,所以出去不是我爸就是我载,你看谁有福报?然后我妈:「我看到钱就头痛。」那就我爸管。你看,钱都不用管,管钱最烦!每天在那算,多累。我第一年教书的时候,那个学校的营养午餐全部我管,在那里收钱,每个班收,还跑农会,好累。所以人有时候这个也要,那个也要,什么都要做,最后累死自己。要多欣赏另一半的长处,「哎呀,你真厉害!」好话一句,他做牛做马都愿意。当然,这是发自内心的肯定跟感恩,这个很重要。所以范公一生没有想为自己享受,全部都去帮助人。
【殁之日。】
他去世的那一天:
【身无以为敛。】
『敛』有大敛、小敛,这里是指大敛。小敛是去世了穿衣服,叫小敛,大敛就是入棺。等于是买不起棺木办他的后事,因为他不留钱,有钱就全部都布施掉,所以连收敛身子的棺木都没有。
【子无以为丧。】
儿子没有钱帮他办丧事。范公的德行风范能影响千年之后的人心,不是偶然的,他算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落实了。他自己自我的要求非常严格,而且他齐家,他的四个孩子都很有成就,他的二儿子范纯仁在政治上的成就高过他,是正宰相,他自己是当到副宰相。而且他四个孩子也很节俭,在记载的数据里面,他四个孩子没有很完整整套的衣服,就是哪一个出门,就给那个人穿,省吃俭用,不忍心看亲戚朋友贫困。后来好像还是国家,还有这些大臣一起协助,帮范公办后事。
【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因为都没有留下什么财物,『遗其子』就是留给孩子的只是,这个『惟』是只是,济助贫人、养活族人的高尚的道义,这份精神留给了、传承给了他的孩子。所以这篇文章,我们体会到范公年幼就有这样的志向,而且经历了三十年不改其志。你看我们有时候发了一个志向,三天就变了,三个月就撑不住了。三十年!志向如金刚一样的坚定。而且后面又讲到范公去世之后,「惟以施贫活族」的精神传给了他的后人。这一段也让我们思考到,我们到底传什么给后代?
《三字经》讲,「人遗子,金满籯,我教子,唯一经」。传圣贤的智慧下去,传自己的道义风范下去。所以司马光先生说到,「遗金于子孙,子孙未必能守;遗书于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于冥冥中积阴德,以为子孙长久之计」。他不只福荫后代,他的风范让后代效法,这是最有智慧的。因为福的根源在心地,量大福大,他后代子孙都有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心,哪有可能他的后代会没有福?我见过范公的后代好几个,当老师的、当副县长的、当校长的都有。很奇特,那个行业都很好,可能他们的家训里面是很讲究行业的。只要这个行业对社会没有大帮助不可以做,一定对社会很有帮助的才做。所以这个家道的承传、范公的风范很值得我们效法。
文章摘录自《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蔡礼旭老师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