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亲尊师传统教育断恶积善管理之道道义人生古乐鉴赏五伦关系蔡礼旭老师幸福锦囊集弟子规详解戒色方法戒色经验弟子规笔记 展开/收起
蔡礼旭老师:故道一而俗同。

【故道一而俗同。】

『道一』就是社会的规范都很一致,教化产生很好的效果。不用看很远,我们父母那一代,孝顺父母天经地义。可是您看,缺乏教化,事隔三十年之后,孝顺父母下一句是什么?你怎么这么傻,钱不自己多花一点、多happy一点,有没有这个倾向?要教!「茍不教,性乃迁」。所以我们看到这个「道一」觉得很怀念,能「道一」那个社会都很纯朴、很有人情味。小的时候看到爷爷奶奶辈的,常常煮一大锅的开水放在路边,都不认识的人,谁过去了,喝那杯爱心的茶。包含我记得小时候爬寿山,很多长者扛着水爬上去,在山上请大家喝茶,人情味很浓!不是斤斤计较的,能帮人很高兴、很欢喜。那时候的社会价值观就是助人为乐,为善最乐,道一。『而俗同』,而且风俗相同。

【世教既衰。】

世道的教化比较衰微。

【所谓一二人者。】

这些一、二个带头、带风气的人。

【不尽在位。】

『不尽』就是不全,不全都在重要的职位。虽然他不在重要的职位:

【彼其心之所向。】

而他的志向主张:

【势不能不腾为口说。】

势必不能不从他口中极力宣扬出来。『腾』就是传播。因为他有使命感,纵使他不在位,他也会大力的弘扬这些道统。孔子是好榜样,孔子当时候他没有当官,但是他大力的弘扬古圣先王的教诲。我们先师孔子还整个把重要的经典都做了整理,承先启后。没有官位,最后成为素王,成为至圣先师。所以我们看到胸怀天下的人,谁能障碍得了他?有没有说,哪一个人阻挡他,不让他当官,他就不能对社会有影响?只要是真心的,只要是不执着的,这个好的理念一定可以慢慢传扬开来。「上善若水」,水给我们人生很多启示,它没有执着,你拿个大箱子,它水流过来,你把它档了,档得了吗?它从左右两边就过来了,档不了的,因为它不执着。山不转路转,路不转人自己转。

【而播为声气。】

广为传播造成声势,造成风气。

【而众人者。势不能不听命。】

我们看孔子那个时候,跟随老人家有七十二贤,三千弟子。所以势必不能不听从这一、二人的号召,他们的一种使命、动力都被调动起来。

【而蒸为习尚。】

这里用『蒸』,我们看蒸东西是用水蒸气把它蒸熟,蒸气是往上,这个「蒸」字表的就是兴起。所以他们的号召就兴起,渐渐成为习俗风尚。

【于是乎徒党蔚起。】

『徒』是弟子。『党』,同道、同志。于是乎志同道合的跟随者,『蔚起』就是聚集起来,纷纷聚集起来。

【而一时之人才出焉。】

当时代的人才就会慢慢的从这里产生出来。孔子那个时候七十二贤,都是相当有德行才华的人才。

【有以仁义倡者。】

以仁义来倡导的。

【其徒党亦死仁义而不顾。】

他的弟子、同志,这些跟随者能为仁义而死,而不顾性命。这杀身成仁,舍身取义。

【有以功利倡者。】

假如带头的一、二个人,以功利来倡导。

【其徒党亦死功利而不返。】

为追求功利而死,都不后悔。

【水流湿。火就燥。】

这里引了《易经》里面的一句话,水会向着潮湿低洼的地方流,『水流湿』;『火就燥』,火会接近干燥的东西来燃烧。其实这个就是每个东西的属性,「方以类聚,物以群分」。

【无感不雠。】

『雠』是指响应、应答,就是有反应回来。整句话是没有什么感召是得不到响应的,其实只要有感召都会有响应,「无感不雠」。

【所从来久矣。】

这种情况由来已经很久了。应该是说,每个朝代都有这样的现象。而这里有提到,「有以功利倡者,其徒党亦死功利而不返」。所以这个带头的人,假如带错方向,对整个社会的影响还是很大。所以为什么要慎举?就是我们假如推荐人,那要推荐那些思想观念很正确的,不然会偏掉。我们会不会判断怎么样才是有德行的人?大家会不会判断?《群书治要》里面强调知人才能善任,人看不清楚,很难用对人。《论语》里面很多君子跟小人的判断,那个就是判断力。比方,「巧言令色鲜矣仁」、「刚毅木讷近于仁」,这也是一个判断。诸位女学长,妳们在找对象的时候,喜欢口才好的?还是不大会讲话的?你看孔子几千年前就在提醒我们,好,妳们自己参吧。这一段已经讲出来,这一、二个人的带动,慢慢跟随的人多了,从中也会出人才。所以下一段主要强调提拔人才应该怎么做。

【今之君子之在势者。】

现今掌握权势有地位的君子,就是这些高官或者是贵族。

【辄曰。天下无才。】

他们却说天下没有人才。

【彼自尸于高明之地。】

『彼』是指他们。他们身居高位显贵,他们都在那个位置上。

【不克以己之所向。】

不能以自己的正确道德思想,来转变风俗习惯。

【转移习俗。而陶铸一世之人。】

他们有那个高位,应该尽心尽力移风易俗,而且进一步陶铸当时候的人才。『一世』就是整个那时代的人才。『陶铸』就是培养造就,陶铸的意思。因为在那个位置,这个是责任。有一句成语叫「尸位素餐」,尸就是居重要的官位,但是却不认真做事,在混日子、混饭吃,就叫尸位素餐。所以不转移风俗陶铸人才,这样的官员都叫尸位素餐。古代从汉武帝时期就强调人才两个审核标准,举孝廉。这是太有智慧了。孝,他有德行,这是做人的基础;廉,他清廉,他就不贪污,这是做事的基础。廉洁了,整个政治风气就好。所以举孝廉,两千年这样承传下来都没有变过。而且朝廷审核一个官员,尤其地方官,他的政绩好不好,第一个考核就是举了多少孝廉,多少人才。这个考核标准太重要,让所有为官者都知道,他最重要的工作是选拔人才,为国举才。

有人才,才能继续照顾、教化老百姓,这个机制在民主社会容易被忽略,都比较重视那些把桥铺好、把路造好,都看得到的。看得到的都是比较短的,看不到的都影响什么?很深远的。栽培人才,那不是一、二年办得到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所以人才还是要从孝廉、从德行当中来重视。甚至明白的话,每个入党的要先考核他的孝廉,品行如何。

【而翻谢曰。无才。】

这样有权力的人,不能做这些事情,『翻』意思就是反而的反,反而推辞,『谢』就是推辞,推辞说天下没有人才。

【谓之不诬。可乎。】

认为这不是捏造事实欺骗人,行吗?可能吗?骗得了人吗?这么多人才,这些在位者居然说没有人才,那真的是自欺欺人。

【否也。】

这样说是行不通的,骗不了人的,不行的。

【十室之邑。有好义之士。】

『十室之邑』,在《论语》当中提到的。夫子讲:「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在一个村落,十户人家的小村,一定能找到忠义的人生态度跟夫子差不多的,都有这样的人。所以引了这个典故。十户人家的小城,一定有崇尚仁义的君子,你把这些人找出来。

【其智足以移十人者。必能拔十人中之尤者而材之。】

他的智慧德能足以改变十个人,那必能选拔这十个人中优异的人。『尤者』就是特殊、优秀的人。『而材之』,就是找出这些优异的人,再把他栽培成材。

【其智足以移百人者。】

他的智慧德能可以,『移』就是改变,百人的人。

【必能拔百人中之尤者而材之。】

必能选拔他影响的这一百个人当中优异的人来栽培成材。『材之』,这个「材」就是栽培成材。其实就是尽心尽力,有缘了就做到圆满,就对了。不能自己预设立场,或者觉得难,就不做。社会愈难愈应该要站出来,没有难不难做的事,只有该不该做的事。大家读这一段不要想,那是在势者,那是官员,这一段讲给官员听的。这一段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每个人身边都有亲戚朋友,一定有好义之士。你把这些好义之士,把这个圣教介绍给他,你们再组成一个共修团体互相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大家的智慧德能都不断提升,都能在各行各业变成一股清流!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的这分道义。接着讲到:

【然则转移习俗而陶铸一世之人。】

转移风俗栽培造就这一世的人才,举世的人才。

【非特。】

就是并非仅仅是身居显贵之人的事。『非特』:

【处高明之地者然也。】

不一定要很高位的才能做这个事情。

【凡一命以上。皆与有责焉者也。】

凡是『一命』,这个是周朝任用官员的制度,它有九命。这个「一命」就是刚受朝廷的官职,就是最基层的公务员,叫一命。所以最基层的公务员都能做,都有责任来做。其实只要伦理道德的思想,能够在各行各业当中都做出榜样来,就能够挽回这个劣势。为什么?「人之初,性本善」。而且做出榜样的人、团体,他们过的日子一定幸福。那些随波逐流的,每天其实苦哈哈的。看到真榜样出来了,没有人不愿意效法的。刚刚有没有人要耕心莲苑的资料?有。你看证明「人之初,性本善」,有人一定肯承担、一定肯带动的。所以最后这句话『皆与有责焉者也』,我们既是受祖先的教诲、圣贤的教导,我们有缘遇到了,就有责任把圣教尽心尽力介绍给身边所有的人,这个是道义。当然怎么介绍效果最好?首先第一个自己要好好做,不要自己还没做,然后就去要求很多人,最后人家说,我看你也没好到哪里去,干么叫我学这个?正己化人,首先要自己先好好的去做。

【有国家者。得吾说而存之。】

『有国家者』,就是主宰国家行政权力的人。『得吾说』,就是采取我的主张。『而存之』,就是真的放在心上。采取我的主张并且念念不忘。

【则将慎择与共天位之人。】

那将会非常谨慎选择,『天位』就是天子掌了政权,因为古代都是认为天子之位是上天授予的,所以等于是选择共同维护这个地位的人才,他们都会非常谨慎的去选。

【土大夫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惴惴乎谨其心之所向。恐一不当。而坏风俗。而贼人才。】

这些士大夫、官员、公务员,得到了采取了我的主张,而且念兹在兹,很重视这个主张。他们就会,这个『惴惴』就是戒慎恐惧,很谨慎的样子,就会非常戒慎恐惧,谨慎。『心之所向』,就是他自己的志向,他自己的思想观念。因为他是官员,他懂了改善风气的道理,甚至铸造人才的责任,那他自己就不能偏掉,他自己要时时给这些人一个好的榜样。所以他会『恐一不当』,担心自己做得不当,『而坏风俗』,败坏了风俗风尚,『而贼人才』,甚至摧残了人才,他就不敢、不愿这么做。

【循是为之。】

所以高位的人,一般的公务员、官员,都能重视、带动好的社会风气,在塑造人才。这样的态度形成之后,『循」』是遵照,遵照这个方法,『为之』就是去做。

【数十年之后。】

经过数十年。

【万有一收其效者乎。非所逆睹已。】

『万有一』,就是说可能有收到成效的一天。「万有」,就是可能有;「一」,就是有这一天。可能有收到成效的一天吧。『非所逆睹已』,「逆」就是预先,预先看到。「已」是语末助词,跟「了」一样的意思。后面这一句是,这就不是我所能遇见的了。可能数十年之后,文正公他已经离开这个世间了。但是他也期许、坚信,只要能形成这样的态度风气,一定能够造就很多社会国家的人才出来。所以最后这两段,提起大家的责任,坚定信心的去做。所以身为一个国家的官员、大臣,心系着国家的兴衰,国家没有人才,他们也觉得是他的责任、是他的耻辱。所以从这篇文章,我们也可以看到文正公他的用心非常良苦。当然我们读完,也期许自己为天下举才。

文章摘录自《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蔡礼旭老师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