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亲尊师传统教育断恶积善管理之道道义人生古乐鉴赏五伦关系蔡礼旭老师幸福锦囊集弟子规详解戒色方法戒色经验弟子规笔记 展开/收起
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 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 详解

  蔡礼旭老师解读:
  在我们讲「信」这个部分内容,我们可以回想一下,一开始是「凡出言,信为先」,代表言语的信用。「奸巧语,秽污词」,这一些教诲都提到我们讲话的态度,当我们的讲话态度很粗鲁,就会没有办法赢得别人的信任。所以「信」这部分内容,当你去做到的时候,你就会给人家很高的信服感,对你很服气。比方说「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所以你都能够做得到,你的朋友一定会觉得你很有修养、很有分寸,你长期社会信用都会不断的提升。
  像我们刚刚念到的这一句『闻过怒,闻誉乐』,假如我们是听到过失很生气,别人称赞我们,我们就洋洋得意,假如我们是这种态度,能不能赢得朋友的信任?就很困难,就会造成『损友来,益友却』。为什么损友要来?因为他很清楚,只要给你几句美言,你就会神魂颠倒,到时候他就有机可乘了,所以损友就来,益友就退了。益友为什么会退?因为这一些有德行的人,他很清楚他做朋友的本分一定要直言不讳。你有缺点,他一定会很正直帮你提出来。当你不能接受的时候,他只好先怎么样?先避开。因为他假如不避开,你常常看到他,也会让你生烦恼,所以他为了不让你生烦恼,他只好先离开一段时间。等你真正肯接受了,肯接纳他的雅言、他的规劝,他才会再回到你的身边来。
  那人喜欢听好话还是喜欢听正直的话?听好话。那这个习惯从什么时候开始?所以这种「闻誉恐,闻过欣」的态度必然要从小扎起。所以我们中心老师在教这一句的时候都会提醒小朋友,今天别人把你的缺点讲出来,就好像你的脸上刚好有一个黑黑的东西黏在上面,这个时候别人告诉你,让你可以把这个污点污垢去掉,那你应不应该感谢他?那当然应该。那当别人指出你的缺点,就好像去除你脸上的污垢一样,那你当然需要跟他道谢。所以这些小朋友跟小朋友之间,只要同学把他指出缺点,我们接下来就会听到一句很优美的话,他会一个鞠躬,跟同学讲:谢谢你,指出我的缺点。当这个孩子对於他的缺点又有所改变,我们老师又适时的鼓励他,「过能改,归於无」,那他就更欢喜去好好把他这一些缺点修正过来。所以从小扎了这个根对他终身都有很大的益处。
  「闻过怒,闻誉乐」,就想到一个宋朝的故事。宋朝有一位大文豪苏东坡,他跟佛印禅师是好朋友,常常两个人都会互相切磋学问。有一天刚好苏东坡觉得他的境界很好,就写了一首诗,诗上写到「稽首天外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他觉得他现在的境界很好,连八风都不能影响他的清净心。诸位朋友,哪八风?这个八风就是很多我们人生境界的考验:利、衰、苦、乐、称、讥、毁、誉。这个利就是你很顺势的时候、很顺畅的时候,衰是衰败下来,然后苦,受苦的时候,或者很欢喜的时候、很乐的时候;往往人一苦就会怨声载道,人一乐就有可能乐极生悲,所以这一些境界都在考验一个人的修养。接下来是称赞,可能就洋洋得意。讥,别人对我们讥毁,我们就很生气、很不舒服。还有毁誉,毁是诋毁,是毁谤我们;誉,当我们有很好的名誉可能又会起了贡高我慢。所以苏东坡觉得这八风都不能影响他的心境,他都可以保持清净,所以写了这一首诗要送给佛印禅师。
  结果佛印禅师看完,就在信上写了一个字,写了一个「屁」字,就让他拿回去。结果苏东坡可能原来期待佛印怎么回答他?他可能想说:赶快称赞我一下。其实八风动了没有?动了。想要人家称赞、想听好话。结果看了之后,他很生气,非常生气,就赶快赶到佛印住的地方,结果一到他的门口,门是关的,写了两行字,说八风吹不动,一屁打过江来了。所以苏东坡一看很惭愧,就离开了。所以我们要时时观照自己是不是也八风吹不动,时时从起心动念把我们这一些不好的习性去除掉,才不会犯「闻过怒,闻誉乐」的这种错误。
  下一句是『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我们也看到当一个君主他非常宽宏大量,能接纳众臣对他的进谏,假如他有这样的雅量必然能够让这一些忠臣、这一些贤臣都能用心的指出他的缺点,以便让他的政策都能够真实对人民有所帮助。相同的,我们为人父母、为人老师,当学生或者孩子指出我们的缺点,我们也要虚心接受。当你跟孩子承认错误,很多长辈心里会想:这样我会不会好像矮了一截?其实恰恰相反,当我们老师真正有错误,比方说犯了《弟子规》哪一句,我们马上跟学生说:老师这里错了,老师要改过,老师跟你们一起学习。往往老师认错的时候,在孩子的眼中能看到什么?看到对老师的尊敬。所以当一个人认错那是德行,「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所以当长者主动修正、主动改过,也会带动起整个团体都有勇於认错的这种风气。
  当我们身边有非常多朋友能够主动给我们一些规劝,那你的人生就好比多了好多双明亮的眼睛帮你看路。因为我们才两颗眼睛,有时候看前面又看不到旁边,又看不到后面。当你有接纳别人谏言的这种虚心,自然就有众人给你帮忙。所以我们说梅兰竹菊是四君子,表的是君子的德行。那竹子为什么表君子的德行?因为竹子它的心是空的,常使虚怀纳雅言。所以我们「见人善,即思齐」。那见物善?即思齐。所以我们的老祖宗不只跟人学习,还跟万物学习。当看到万物之德也回光返照修正自己。
  我也曾经就跟学生说:这个竹子有什么德行,你可以向它学习什么?让他们自己去观察。诸位朋友,你可以从竹子身上学到什么?这学习要善学,而且学习当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枢纽,人要有悟性,有悟性才能举一反三,就能时时接触一切人事物都在修养自己,都在提升自己。除了虚心以外,还有什么?我们看竹子的外貌,有没有看到一根竹子的?都是什么?一群竹子。因为有一群竹子,所以每一枝都很直立,就好像你身旁统统都是正直的人,那相信你要歪也歪不起来。所以这是一个环境的重要性。所以连孟母都要三迁,纵使有孟子这样的根机,这样好的素质也都需要后天好的环境来培养。所以我们父母也要给孩子提供很好的学习环境。
  我们进一步看这个竹子,它都是一节一节长上去,所以也代表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都会遇到一些挑战。所以当面临挑战的时候,一定要怎么样?勇往直前去突破。竹子也是突破一节一节的关卡。所以也是要有坚忍的态度去面对人生。学生很多时候讲出来的答案会让我们很惊讶,有一位学生就说:老师,竹子有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我说:为什么这么讲?他说:因为竹笋可以吃,竹子可以建房子,竹叶可以拿来包粽子。所以它是所有的全身统统都奉献出来。我们听到这里也要觉得很惭愧,我们有没有比得上竹子这种牺牲奉献的精神?所以我们可以对於我们身旁的人、事、物都有一种谦恭的态度,都去接受他们的雅言,都去向他们学习,那将我们的人生会增加很多的助力。所以「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当你有这个态度,可能草木都会有情,都会向你微笑。
  「闻誉恐」,为什么听到别人的称赞,我们要抱著战战兢兢的态度?因为我们的才华,甚至於我们的成就,绝对不是个人的能力所能达到的。比方说我们的整个成长都是父母的养育、教育,还有很多长者给我们指导、给我们关怀,我们才能形成这样的能力。所以当我们有所成就的时候,首先一定要想到这些功劳都是他们的,这样我们才不会自视甚高。而且比方说我们一个课程的成就,都是众人的协助帮忙。我们这几天的课程,很多的朋友可能晚上很晚才睡,隔天很早又要起来打理事务,又要起来煮饭给我们吃,所以一件事的成就都是众人的付出才能得到。所以我们也要处处感谢这一些付出的人。当我们有这样的存心,那闻誉就不会乐,会觉得诚惶诚恐,要赶快尽心尽力把自己那一分角色做好,以回馈这么多人的付出。

 

 

  周泳杉老师解读:
  換句話說,我們要修道,怎麼修道?要交好朋友。好的朋友跟壞的朋友為什麼會來到我們身邊?因為我們的態度感來的。如果朋友告訴我們、勸諫我們,我們一下子臉就變了、就翻臉了,這個時候感來的一定是壞朋友,他一定是來拍我們馬屁的,一定是來逢迎我們、諂媚我們的,這個大家注意,真的是這樣。好朋友為什麼來?『聞譽恐,聞過欣』,好朋友就來了。所以末學告訴大家,過去人交朋友,唯一的目的就是什麼?就是挑自己的毛病,末學告訴大家這是真的,這是經典記載的。而朋友之間有一個什麼義務?責善,就是責備的責、善良的善,責善。責善就是什麼?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講就是挑毛病。親人之間不挑毛病,親人之間互相關懷,挑毛病的這個義務交給誰?交給朋友。所以你看多重要,這一條十分的要緊。如果我們沒有朋友在道業上挑我們的毛病,我們根本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習氣太重,根本不知不覺,就像一個人沒照鏡子,他根本沒有辦法發現自己臉上有沒有灰塵、有沒有髒東西,一模一樣的。所以這一條「道業輔翼」,我們放在這裡非常的有道理,這是信道修德的關鍵輔助。
  這是「道業輔翼」,也就是說,我們在修道的過程當中朋友非常的重要。我們談到朋友職責當中有一條就是責善,挑毛病。過去的人交朋友是挑毛病的,「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這是一個修道人所擔心的孤陋寡聞。所以有了朋友來做我們的鏡子,這是唐太宗說的,「以史為鏡」,以史為鏡是後面的,一開始是「以銅為鏡」,用銅來做鏡子「可以正衣冠」,把一個人的衣冠端正,「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所以他有三面鏡子,我們就要想,我們有幾面?這個很重要。他用人來當鏡子明白自己施政的得失,明白自己我們現在講學習的得失。用歷史來做鏡子明白朝代興衰的狀況,為什麼興?為什麼衰?這都很重要。所以道業成就與否,朋友有著非常關鍵的一個角色。我們過去聽古人講,還有一個叫「觀友知人」,看這個人交什麼朋友,大概就知道這個人的品格,他的修學是怎麼樣的一個方向大概就知道了。因此「道業輔翼」這一條很重要。
  有次末學跟一個朋友,我們在談論《貞觀政要》。正好有一本《貞觀政要》我們在翻。每翻到一篇,末學怎樣看都感覺到唐太宗實在是太幸運了。為什麼?總會有很多的人來指出他的不足之處,翻了一、二頁末學就擊節稱歎唐太宗真的太幸運了,怎麼這麼好的臣子都被他遇到了。結果我的這位朋友就跟末學講,不是唐太宗幸運。我說那是什麼?他說因為唐太宗接受;他如果不接受,那這些人都跑到哪裡去,這些人可能死的死、逃的逃、貶官的貶官。所以我們在看一個歷史的時候,你看末學當時的心態就不對,我們看事物就偏頗了,總覺得人家值得羨慕,或者是我自己很倒楣,錯了,這個看法都是有問題。唐太宗值得我們稱羨,這是他的結果。他的原因是因為他能接受別人的規勸,這才是重點。可是我們往往看結果的人,沒有抓到他這個主因,他這個成就的主因,我們這叫「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我們看到表皮了,以為人家的成就是他的幸運,事實上不是。我們的失敗就是我們很不幸,我很倒楣,把責任都推給別人,這就迷惑顛倒了。
  所以這兩條的重點就在於什麼?為什麼好的朋友『直諒士』會『漸相親』?因為我們能夠確實的接受別人給我們的批評。他說好聽的,他說難聽的,我都能接受,這就是個人的修養。而且他的位置愈高,我們要了解到,他的影響力就愈大。影響力愈大,如果他能夠接受別人的勸諫,他的成就就愈高。在《孝經》裡面談到「諸侯章」,第一句話就是「在上不驕,高而不危」,為什麼是這個話?因為這是諸侯第一個會犯的過失。我們講諸侯是指領導,在上位的領導,現在來講國家的領導人在當時就是一個諸侯。天子是什麼?天子是天下的共主。現在沒有,現在全世界這麼多的國家,這些都是諸侯,這麼多的企業家他是諸侯。而這些帶頭的領導,第一個可能會犯的過失,最容易犯的過失是什麼?驕。為什麼?他的地位很高。人主會犯的過失是這一個,所以「諸侯章」提出在上不驕,它是把那個位置上最容易犯的過失提出來。
  第二個會犯的過失是什麼?奢侈,因為他擁有那麼多的財富跟地位,他容易犯的就是奢侈,所以「諸侯章」就講這兩個毛病。其中驕傲這個毛病擺在第一位。換句話說,在上位者驕,帶來的問題是什麼?勸諫他聽不進去,勸諫聽不進去就聽什麼?聽讒言。末學上一節課就跟大家報告過,四種的口過在讒言裡面統統都有。而當一個人不好勸諫只好讒言的時候,我們說「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上面的人喜歡的,下面的人可熱鬧了,大家都在為他準備。所以領導人沒有私人的好惡,這是高度的修養。為什麼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不是沒有道理,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他沒有這樣的定力,他怎麼能夠抵抗那樣的誘惑?所以第一條「在上不驕」講的就是這個,接受別人的勸諫,別人才敢跟我們講真話,才能從對方的言語當中明瞭施政的得失。所以要謙虛到什麼程度?我們看唐太宗就知道了,求諫。別人不敢勸諫,不敢勸怎麼樣?求別人勸。
  這我們從《貞觀政要》看到,他求別人勸,別人還敢勸嗎?別人還是不敢勸。他心裡面在想你到底是玩真的還是假的。結果他說好,你們不勸是吧?好,可以,那麼勸的人我賞,重重有賞。還是沒人敢勸,後來就有一個比較小的官,可能他是比較大膽,他反正就豁出去了,官也比較小,烏紗帽比較小,他就勸了,而他勸的東西並不是很主要的。結果唐太宗就賞他一個什麼?就是我們現在講的別墅、園林,就賞他一棟別墅。所有的朝廷官員才真正相信,勸諫這個皇帝是安全的。可是講老實話,還是不敢放開來勸,還是不敢。這是真的,人之常情。你看領導人如果沒有把自己擺到那麼低的位置,他根本看不到他的危機。我們要知道古人,皇帝參與政治治理國家叫什麼?叫聽政。注意,聽,聽政,靠什麼?就靠這雙耳朵。天下這麼大,他哪有可能一一去探訪民情?他只能用聽政。問題來了,如果他不把自己放到那麼低的地位,他看得到事實的真相嗎?根本看不到,很容易就被小人給蒙蔽了。這給我們很大的什麼?很大的提醒。你看「道業輔翼」,其實不只有道業,事業也是這個。

 

 

  钟茂森博士解读:
  “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
这里讲与朋友交往,要存一个什么样的信念呢?我们都希望跟善友在一起,能够提升自己。可是你要想有真正的善友,关键还是要靠自己。为什么呢?假如我们心里没有正确的态度,往往善友在面前,当面错过。问题出在哪儿呢?“闻过怒,闻誉乐”。听到人家说我们的过失,就发怒了,有时候可能你为了表现有修养,听到别人给你劝戒,表面上没有表现出生气的样子,但是内心里已经恼怒了。当我们听到别人的赞誉“修道很有功夫啊,念佛能够念上一天一夜不睡觉,你好厉害啊;你讲经说法讲得很好听啊。”你就沾沾自喜,这样的话,谁会来靠近你呢?那些阿谀奉承你的,让你沾沾自喜的人,他们能跟你聚在一起。但那些真正对你直言相劝的朋友,帮助你提升道德学问的益友,他们就退却了,不会跟你在一起了。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劝戒,你不能接受,而他们也不会去奉承你,所以他们当然就离开你了。那谁最后受害了呢?还是自己受害了。古人讲“闻过则喜”这非常重要。听到自己的过失,正是我应该改的时候,别人如果不是挚交,不是真正的慈悲,他不可能告诉你过失。谁愿去得罪你呢?所以感恩戴德还来不及,怎么可以发怒呢?
  何况发怒很麻烦,影响我们的健康。美国一个生理学家叫做艾尔玛,这位科学家研究人在发怒时的生理状况,他是怎么样研究呢?他就拿了一个试管的水,冰水混合在一起,正好是零度。当一个人发脾气之后,向这个试管里吹气,结果水里出现紫色的沉淀物,很可怕。要知道人身体70%都是水分,当我们生气的时候,这些水都变成紫色的沉淀,身体怎么会健康呢?发一次脾气,对身体的亏损非常大,吃多少营养也补不回来,身体带上了毒素。印光大师在他文钞里就讲,发了脾气的妇女不可以给孩子喂奶,因为她发了脾气,身上的奶汁都带有毒素,小孩吃了以后,严重的会死掉。这位生理学家艾尔玛,他就是把生气的人吹过气的水,注射到小白鼠身上,几分钟之后,小白鼠就死掉了。可见生气有多大的害处!
  所以当我们闻过发怒,那对身心都产生不良的影响。这些时候往往那些小人啊,那些损友啊,都聚集起来了。什么是损友呢?《论语》上,对损友有个定义,说三种人是损友。第一种“友便辟”,就是指善于奉承,巴结的人。另外一种就是“友善柔”,就是他善于献媚,讨好你,说一些花言巧语来蒙骗你。第三种“友便佞”,就是他能言善辩,很有口才,甚至把是非都说颠倒了,把假的说成真的那种人,这些都属于小人,损友,决定是把你拖下水。所以应该交益友,益友是什么呢?也有三种:是“友直、友谅、友多闻”。“友直”就是正直的人,为人正直是君子,他来做你的朋友,那你的道德学问就提升了。“友谅”是他诚实,讲信用,还能够宽容,这就是下面讲的“直谅士”这个“谅”。“友多闻”,博学多闻,很有学问的朋友,这些属于益友。
  我们菩提道上,能否一帆风顺,善友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我们应如何对待这些善友?当听到他们直言相劝的时候,应该闻过则喜。能够马上去改进自己。那么听到赞誉呢,就是闻誉则恐,别人赞叹怕什么呢?怕名不符实,心里有一种戒慎恐惧的心理,受宠若惊。这样的人自然良师益友就多了,那么道业长进就会特别快。这些都是我们要从小就应该培养的。
  “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
  这句话讲的是当我们听到别人的赞誉,反而觉得很恐慌,受宠若惊。就是生怕自己德行学问不够,担负不起这样的赞誉。这都是圣德君子的反应。我们听到别人批评我们,说我们过失的时候反而很欢喜,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知道在人生当中,真正找到能够批评我们,敢于说我们过失的人,都非常少见的。我们的父母能说我们的过失,我们的老师能说我们的过失,真正的善友,那些正直、真心为我们好的人,他们才敢跟我们讲过失。当我们知道自己过失的时候,就能够改过自新。人生就能少走弯路,所以这不是一件令人欣喜的事情吗!
  孔子的学生子路曾经说,自己听到过失就欢喜。这是圣贤给我们做出的榜样。真正的大德,能够做大事的人,往往他有涵养和肚量。他听到别人讲他过失的时候,会反观自己到底有没有,如果有赶紧改过来,还要感恩别人敢于提出。假如这个过失没有,我们也不要去反驳人家。为什么呢?你这一反驳,他将来就不敢跟你说过失了。我们应该感恩他,这样常常就会有一些对我们能够直言相谏的善友在一起,所以叫“直谅士,渐相亲”。直就是正直。谅就是有诚信,懂得宽容的人。士就是读书人。有道德,有文化的人,他们慢慢就跟我们亲近了。为什么呢?看见我们还能够受教啊,假如我们听到自己的过失不肯接受,反而跟人家对抗,这种人没有办法受教,那么他的福就薄了。所以真正有福之人,才能够受谏。
  苏东坡是宋朝一位非常知名的文人,他也学佛,年轻的时候认识了一位佛印禅师,跟着他一起学佛。这位东坡居士当过官,而且很有文才,我们都知道他的古文可以说是精彩绝伦的。有一天他写了一首诗,是赞叹佛的,他想用这首诗作为自己的学佛心得,送给佛印禅师,还可以炫耀一下自己学佛的水平。这首诗这样写的是:“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中国佛教协会的前会长赵朴老,曾用这首诗来赞叹香港大屿山的大佛。这首诗也很浅显,赞叹天中天就是佛,毫光遍照大千世界,八风都吹不动,端坐紫金莲上,大家去看看大屿山的佛像,真有那种气势。
  苏东坡写这首诗貌似是赞叹佛,但是佛印禅师知道,是苏东坡居士自己有点洋洋自得,他是在赞叹自己。于是就给他一个改过的机缘,在诗的上面题了一个字“屁”,然后把这首诗让人送回给了苏东坡。苏东坡开始很高兴,不知道佛印禅师对他有什么赞叹,打开一看就只看到一个“屁”字,心里就很不痛快,坐不住了。他跟佛印禅师隔一条江,就赶快坐船渡江来跟禅师论理:“我这么好的诗,你怎么敢说一个屁字,你这不仅是诋毁我,而且还是诋毁佛”。这时候禅师已经等候在江边,看见苏东坡从对岸过来,一下船就面红耳赤地冲上来了。佛印禅师就哈哈大笑,说了一句话,“八风吹不动,一屁打过江”。这时候苏东坡知道上当了,他自己写八风吹不动,没想到这一个字就把他吹过江来了。所以他就非常后悔,自己确实工夫不到。远远不及八风吹不动的地位。
  这八风是哪八风呢?利、衰、毁、誉、称、讥、苦、乐,这叫八风。八种东西最容易动摇人,所以能做到八风吹不动,这个学佛的功夫就很了不起了,他能够伏得住烦恼。显然东坡居士还没有达到,但这个人也很了不起,他回去之后就很好地检点,就把自己的心放谦虚下来。
  后来过了一段时间,他又去找佛印禅师,跟禅师很谦虚地说,“前些日子弟子有点洋洋自得,后来虚心检讨,过了一段日子的修行,现在真的可以做到八风吹不动了。”结果佛印禅师一听这个话就知道,他还是傲气没有放下。于是给他旁边一个侍者,递了一个眼色。他的侍者是个小沙弥,很聪明,很伶俐,马上就领会了师父的意思。于是这个小沙弥跟苏东坡讲:“东坡居士啊,我们师父经常对我们赞叹你,说你真的不愧是大学士啊,是上根利智的人,一经提醒就能够悟到玄理,真是一闻千悟啊。今天见到您这么气虚意下,果然不同凡响,使我们大开眼界”。这几句赞叹苏东坡的话一递过去,东坡居士又开始洋洋自得起来,喜形于色。这时候佛印禅师把脸一沉对他说,“东坡居士啊,我们小沙弥这么几句赞美你的话,就把你捧得像上了天一样,洋洋自得起来了,那你怎么还能说八风吹不动呢?”东坡居士又知道自己失态了。所以我们要知道真正八风吹不动的功夫,那就是“功夫成片”的功夫,毁誉来了,名闻利养来了,或者是贫贱环境都使我们的心如如不动,因为我们心常在道上。
  像苏东坡这样学佛,懂得佛法也不少,广学多闻,但是在学佛的功夫上没有真正落实,往往是佛学知识很丰富,但是没有真正落实佛的教诲,这就是师父上人常常提到“佛学”和“学佛”不同。
师父上人去年十月到英国,在伦敦剑桥大学跟他们的教授学生在一起研讨,就谈到这个问题。那里教授的博士生写的论文,有写《无量寿经》的,有写王维思想的,都是佛学家,儒学家,师父上人就跟他们讲:“你们是在搞佛学,搞儒学,搞道学,而我跟你们相反,我是学佛,学儒,学道,所以我这一生活在快乐当中,而你们还活在烦恼痛苦当中。”那些教授、学生们一听,真有道理,自己还经常会发脾气,会生气,儒家讲的宽恕,佛家讲的忍辱都没有用上,所以确实搞的是佛学和儒学。
  古人不能学苏东坡,今人不能学梁启超,这些人都是佛学家,但是他们没有了脱生死,没有能够伏得住烦恼。所以真正从哪里修起呢?《弟子规》这句话是最好的起修方法:“闻誉恐,闻过欣”,就是能够帮助我们慢慢做到毁誉都不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