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亲尊师传统教育断恶积善管理之道道义人生古乐鉴赏五伦关系蔡礼旭老师幸福锦囊集弟子规详解戒色方法戒色经验弟子规笔记 展开/收起
信、解、行、证,学是信解

《中庸》讲的,「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君子要修慎独的功夫,不能够在须臾顷刻之间离开道,这讲「时」的意思,不可须臾离也。念念都要皈依圣道,回归自己的本善,特别是在自己独处的时候,别人看不见你的时候,有所不睹,有所不闻,看不见你、听不到你的时候,那是要戒慎恐惧,害怕放逸。这一放逸,修学的功夫就堕落下来。所以一个人的德行就在隐微处见到,「莫见乎隐,莫显乎微」。在最不被人发现的地方,最显示你的德行,那是你真实的表现。最微细的细节里头,显示出你真实的德行,所以君子要慎独。

 

 

 

这个独是别人不睹不闻、看不见听不到的地方。当然,你在没有人烟的地方属于在独处,你在大庭广众之中,你起心动念别人也未必知道,这个时候也是要慎独。所以最隐微的地方是我们念头起动处。这一念刚起来,我们能不能够觉了,马上观照我这个念头合不合道、有没有离开道?如果不合道,立即要把它放下,这叫「才动即觉,觉之即无」。古人讲「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头很难说不起来,这个很难的,念头是习气,过去的习气,你要不起念头,很难做到。你起了念头怎麽办?马上觉照,不能迟缓,立即把不合适的念头放下,这真正是时习,时时刻刻都在做圣人,克念作圣。

 

 

 

第四个方面我们讲悦,以「悦」字为受用。圣学是心性中流出来的学问,你能够学而时习,就无时不觉、无时不悦,你真正喜悦,你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这种喜悦不是从外面来的,而是你自己不断的亲证,证明圣人所说的理论境界,从这里得来的,跟外面的物质条件好坏没有关係。你看夫子的学生颜回,《论语》里面讲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夫子讚叹颜回,「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回穷得吃饭碗都没有,要用竹子编的篓盛饭,叫箪食;喝水杯子都没有,用瓢,瓢饮;居住在陋巷里头。别人在他的这种境遇,不知忧虑到什麽地步了,但是夫子看到颜回是不改其乐,他乐得不得了,他不愿意改变他现在的环境,真叫安贫乐道,心是安宁的,常处在喜悦当中。正因为有这种喜悦,所以修学的人能够不断的精进,不断的发愤去学习,学而后教人,教人是传道,这个精神动力就是这种不亦悦乎,所以能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有一首古诗说,「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读书人可能是在山野里头,住一个小茅屋,你想想那个境界,每天读书,快乐喜悦,甚至外面的草长到窗前都忘了去除,整个就沉浸在读书之乐当中。这种意境我们有没有体验过?这个喜悦不是世间的五欲享受那种所谓的快乐可以同日而语的。五欲是财色名食睡,你这个欲望得到了满足,那不是真正的喜悦,那是外部的刺激而已。学圣学贤,学者都必须经历信、解、行、证四个层次。首先你得相信,你相信圣道你才能去学,你不信,你就是把自己自绝于圣人门外了。所以首先要有对圣人的信心,对自己能成圣人也要有自信,那你才肯学,这是信。信之后要解,解是学习圣贤的经典要理解,理解是第一步。理解都不能理解,你怎麽去运用,你怎麽去实践?光理解也不行,理解只是文字上,更重要的是要去行,力行,把圣贤的道理用到自己的言行生活。然后你就能证,证是证明,证明圣人所说的确实没错,你得到了圣人的体验,所以你能够不亦悦乎。

 

 

 

信、解、行、证,学是信解,时习就是行,天天干,念念不离圣道,你就得到悦,悦是证。所以学而时习,不亦悦乎,这就是信解行证四个层次。这四个层次不是孤立的,它是相互提升、相互促进,你的信解提升一层,你的行证也加深一层,行证深一层,你信解又提升一层。愈学愈喜悦,愈行愈踏实,所以你能够不退转,学习圣道你不退步,你只有进步。《大学》里讲的,「日日新,又日新」,天天进步。

文章摘录自《四书研习报告——论语》蔡礼旭老师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