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亲尊师传统教育断恶积善管理之道道义人生古乐鉴赏五伦关系蔡礼旭老师幸福锦囊集弟子规详解戒色方法戒色经验弟子规笔记 展开/收起
力行而不学文,则无以考圣贤之成法。

朱夫子在《集注》里面引用程子的话说,「为弟子之职,力有余则学文,不修其职而先文,非为己之学也」,这是讲到学文。『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朱夫子他的意思,文是指诗书六艺,这属于文。像夫子四科讲到的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文这里讲的是最后一个文学。所以他讲,有余力的时候,才把这个余力用在学文上。行有余力这个行是指前面六个,孝、悌、谨、信、汎爱众、而亲仁,你能力行前面的六条,做得很好了,还有余力,这时候可以学文。那主次就很明显了,贵在力行。如果不力行,先学文,这就不是实学。《弟子规》讲的,「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增长的是浮华,成不了人!

 

 

 

朱子又引尹彦明先生,这是程颐的弟子,也是属于朱夫子的老师这一辈,他的话讲:「德行,本也。文艺,末也。穷其本末,知所先后,可以入德矣。」这里是把行和文给我们分开来定义。德行是本(根本),像一棵树,它是根本,文,它是讲文艺,是枝末,我们要知道本末、知道先后,如果不知道本末就不知道先后。《大学》讲的「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先后顺序搞错了,那就不能成功。先后是什麽?先要重在德行上,抓住德行,立好这个根本,然后再学文,这才能入德,才能够真正成就圣道。

 

 

 

如果行没有余力而学文,这就是人会长浮华。有余力但是不学文也不行,这会什麽?他没有一个好的导引。《弟子规》上讲,「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那是以为自己意思正确,其实是错误的。《论语》里面夫子讲到,「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如果只是在力行,没有学文,这就是质胜文。质是本质,本质不错,但是他外表缺乏修养,没有文学的涵养,没有礼仪的这种训练,看起来就野了。野是像乡下人一样,野人,山野之人。如果文胜质,这是学文学得好,文学修养好,出口成章,礼仪也非常的周备,但是他质不好,为什麽?没有德行,力行不够,则史。史是什麽意思?古时候史官是文书这一类的人,他们常常是在文学词句上下很多功夫,但是诚意不足。他用这个来比喻有浮华之风。君子要文质彬彬,又要讲究文,又要讲究质,文和质相辅相成。

 

 

 

朱夫子又说,「力行而不学文,则无以考圣贤之成法,识事理之当然,而所行或出于私意,非但失之于野而已」。朱子讲的就更加深一层,学文其实跟力行同样重要,如果只是力行而不学文,这里的学文是要学习圣贤的教诲,如果但力行不学文,只是自己一味的去用功,但是没有去考究圣贤人的教诲(成法),就是没有按照圣贤的教诲去做,不懂得事理,那他所行的都可能是出于自己的私意,自己一厢情愿,他自己自以为是,这就不仅是野的问题了。夫子讲的「质胜文则野」,他这里就不仅是野的问题,比野来讲,他就更加偏离圣道,任己见,昧理真。所以学文同等重要,学文是帮助力行的。明末清初的蕅益大师解释这句话说:「养蒙莫若学问。学问,不过求放心。求放心,莫若格物致知。孝弟谨信,乃至学文,皆格物致知之功也。」蕅益大师在这里讲到说,这七科都是属于学习圣贤必不可少的方面,虽然是对弟子而言,叫养蒙,养童蒙,童蒙养正,教小孩的,但是对任何人都适用。养蒙莫若学问,就是教育人重要的是学问。真正的学问是什麽?孟子讲的,不过是求放心而已。这个放心是放出去的心。本来人人分上都有真心,真心不动。为什麽会有放出去的心?放出去的心叫妄心,妄心是动的,这动里面带着妄想分别执着,执着里面甚至还有自私、烦恼、过恶,这些真心自性当中本来没有,现在突然产生了,你把它收回来,你就是把这些本来没有的妄想烦恼放下,那就是求放心的意思,就是回归自己真心本性,这是真正的学问。

文章摘录自《四书研习报告——论语》钟茂森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