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所以不能成为圣人,就是因循二字耽搁了一生。因循什麽?就是放纵自己的过失,不肯改过,甚至不知道自己有过。圣人之所以为圣人,他的祕诀成功的关键就是改过而已。所以,「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最大的善就是改过,最欢喜的事情就是闻过,知道自己过。当自己不知道自己过失的时候,有师友来帮助我们,告诉我们过失。告诉我们了,不要怕改。如果怕改,不肯改,甚至要掩藏,那就是《弟子规》上讲的,「倘揜饰,增一辜」。有过失,还要掩饰,又增了一条过失,那过失愈来愈多。能够把它改掉,过失就没有了,你就向圣贤迈进一步。
程子说过,「学问之道无他也,知其不善,则速改以从善而已」。程子讲的学问之道是什麽?没有别的,就是知道自己有不善,有缺点、有过失,这是觉悟!觉悟之后要改过,改过是修行,速改以从善,速就是迅速的改掉自己过失,而从其善,断恶修善,这就是学问之道。成圣成贤不就是这样吗?把恶都改掉了,剩下都是善,那就回归本善,自性就现前了。在《论语》里面就有一段话讲到,孔老夫子也曾经有过失。曾经有一个人叫陈司败,向夫子问到说,鲁昭公懂不懂礼?鲁国的国君鲁昭公。孔子说,懂礼。其实是说错了。结果孔子出去以后,这个问话的人陈司败便向孔子的弟子巫马期作揖,然后就说到:「我听说君子无所偏袒,难道孔子还有偏袒吗?」鲁君(鲁国国君)曾经娶过吴国的女子做夫人。吴跟鲁是同姓的国家,诸侯国里面吴国和鲁国都姓姬,因为他们都是周公的后代,姓姬。周公姬旦,姓姬。《周礼》里头,同姓是不能通婚的,所以鲁君娶吴国同姓的女子做夫人,这是不符合礼的。但是孔子说鲁昭公知道礼,那孔子错了。所以陈司败讲,鲁君若是知道礼,那谁不知道礼?换句话说,孔子讲错了,鲁君不知道礼。后来巫马期(孔子的弟子)就把这个话转告给孔子。孔子什麽反应?一般人可能会编出一百个理由来解释,鲁君是知道礼的,在辩论。但是孔子马上承认错误,他说:「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丘是孔子自称,称自己的名字,说我真是幸运,幸运什麽?我一旦有过失了,人家就知道,人家就来提醒。
你看这是闻过则喜,听到过失,他欢喜。为什麽?如果不是别人指出我的过失,我可能就没有办法改过了。现在别人指出我的过失,非常感恩,非常庆幸,欢喜改过,这就是圣贤。「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你想想,善莫大焉,这是最大的善!有什麽善能比这个善更大?所以能够过则勿惮改,他不怕改过,天天欢喜改过,那就是天天向圣人的境界迈步。所以这整段话教导我们学问之道、君子之道。我们来做个小结,我们以游酢(这是宋代的学者)的话来做小结。他说:「君子之道,以威重为质,而学以成之。」不重则不威,威有威仪,要庄重,这是一个君子这种由内而发的一个本质,用学来成就。学之道是以忠信为主。交友,不跟不如己的人交友,而应该与胜过自己的人交友,友以辅仁,帮助自己提升德行。跟仁者在一起,最重要的是不能够怕改过,怕改过,那就没有办法入德了,你没有办法成就了。所以,以这段话「过则勿惮改」来做为小结、总结,最后一句概括了整个君子求学之道。
文章摘录自《四书研习报告——论语》钟茂森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