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亲尊师传统教育断恶积善管理之道道义人生古乐鉴赏五伦关系蔡礼旭老师幸福锦囊集弟子规详解戒色方法戒色经验弟子规笔记 展开/收起
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详解

  蔡礼旭老师解读:
  『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所以我们都是生存在同一个地球,同一个天地之间,应该要休戚与共。所以有一个老师他就跟我说:能够爱护所有的万物,就是力行孝悌之道。他接著又说:天为父,地为母,每个人都是大地的子女,都是大地长养我们。假如今天没有大地,我们吃什么?因为大地长养我们,我们念这个恩德。地为母亲,而母亲所长养出来所有的万物都是兄弟姐妹。所以我们不应该去残害动物,这样就没有孝悌的态度。这一位老师他把那个心量扩得很宽。那也确实大地为母,我们人类不懂得尊重动物的时候,这整个家庭气氛非常的混乱。所以你看这么多的动物在灭绝,当这些动物看到人类的时候都马上就跑掉了。听说是遇到中国人的时候跑得特别快,这我们要反省。因为中国人天上飞的、地下爬的、水里游的,这口腹之欲要节制,不然不知道会荼害多少的生灵!很多的动物都是被人吃了灭绝掉了。所以「天同覆,地同载」。
  在战国时代有一个名相叫孙叔敖,他也是相当有德行,刚好有一天他在外面做事,看到了一条两头蛇,因为在他们乡里面谣传是只要看到两头蛇的人都活不了,可能就会有厄运。所以他看到以后,马上拿起棍子把这个双头蛇打死,打死完了把它埋好,自己就哭哭啼啼回家里去。他母亲一看就问他:你在哭什么?孙叔敖就说:我不能奉养您老人家了,因为我看到双头蛇,命可能保不住了。你看孙叔敖小小年纪看到双头蛇,没有想到自己的命要结束了,而是想到什么?把它埋好,不要让其他的人再看到。而且哭哭啼啼回去,为什么伤心?是怕自己不能奉养母亲。所以他的母亲听完也很欣慰,看到孩子确实满能替人著想。所以说:你不用担心,你有这样的善心,往后一定会很有福分。后来孙叔敖长大,确实做了楚国的宰相,也很有成就。所以善有善报,有这一颗善心一定可以感来福分。凡是人要皆须爱。

  

 

  周泳杉老师解读:
  這是「先明總則」,就是『汎愛眾』,它先把總原則給我們點出來,什麼總原則?『凡是人,皆須愛』。這個「凡」重要,凡是人,他沒有括號說哪一族人例外,哪一族人被我排除在外,沒有,只要是人他都愛,所以叫「普愛」,普遍,它有普遍性,它沒有排他性,普愛。『天同覆,地同載』,說明的是什麼?「平等」。這個天跟地它覆蓋的地方,它沒有說哪一族人,我看你很討厭,我不覆蓋你,沒有,它平等覆蓋。地也是一樣,沒有說哪一族人,你乾脆在虛空好了,這個土地不讓你站,也沒有,平等。所以這兩句話非常要緊,這是什麼?這是用心不同。怎麼說用心不同?其實「汎愛眾」跟「入則孝」在事上沒有差異,在事相上沒有差異,差異在哪裡?用心不同。在事相上都是「事諸父,如事父」,都是這個樣子,都是「入則孝」那個恭敬,可是用心拓展了。「入則孝」是對父母,對有血緣的父母。「汎愛眾」用心不一樣,拓展到什麼?人,凡是人,拓展到人,人的身上,這是什麼?這就是第一節課跟大家說到的三教九流圖上面的這幾句話,「佛教見性,道教保命,儒教明倫,綱常是正」。
  這個儒教明倫,綱常是正,說到了就是人,「凡是人,皆須愛」。他進階到這裡,他的用心拓展到這裡,只要是人他都愛,這個倫常就正了,明倫,那個倫就明出來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就叫倫,倫常,人際關係就叫倫,明倫。再進一步,再擴大用心,把對人的愛再擴展到一切的動物、一切的植物、一切的礦物,就是第一句話,佛教見性,他見到性了。你看用心不同。可是我們要了解到,如果沒有這樣一步一步的次第來提升我們,我們能一步到位嗎?很難,很不容易,非常的不容易。所以末學真的覺得我們這三教真的是一體。什麼一體?教化有它的延續性,有它的一體性,有它的相容性,都是一體的。這個教材編得太妙了,一年級、二年級、三年級這樣上來。所以用心不同,你看凡是人皆須愛,還是人,它是停留在這個人的基礎。而人的基礎都沒有了,你說你可能延續到其他的動物上嗎?可能延續到植物上嗎,甚至礦物?不可能,做不到,這都做不到。所以從事相上,入則孝已經很純熟,人與人之間事相的相處,在「入則孝」已經純熟了,他的根怎麼樣?紮得夠深了。等到一個人他漸漸成長之後,再教他什麼?把用心,把他的心量拓開,把他的用心轉化一下,所以變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汎愛眾就出來了。它不是入道的階梯嗎?它是的。它確實是入道的一個必經的轉化,用心要轉化,擴展出去。最後目標是什麼?擴展到盡虛空遍法界,見性。當然這是有階梯的。
  丙二,「道學修方」,還是先告訴我們怎麼修。它不是空中樓閣,它要有轉化的力量,它怎麼來的?它是透過怎麼學習得來的,而學習之前先告訴我們果益,等於說是讓我們知道好處,我們這麼做有什麼好處。這個很重要,先告訴我們利益在哪裡,「成德果益」。我們來看戊一,「率道感人」,率道就是順著道而行才能真正的感化人。

 

 

  钟茂森博士解读:
  就是广泛地对大众要有仁爱。爱这里讲的是泛爱,就是广大的爱,也就是博爱,心量是很广阔的,决定不是指好象情人之间的爱,那个是很小很小的爱,那个并不广大,甚至爱父母,爱兄长,爱家里的人,这种爱还是小爱,要把这种爱拓展开来,“凡是人,皆须爱”,这样的爱心就大了。
  其实圣贤的存心也就是这种泛爱众的存心,这种存心的根在于孝悌。对父母孝顺,对兄长敬爱,他就能够拓展自己的心量,对一切的父母、长辈都如爱父母一样爱他们,对一切的兄弟都如对自己的兄长那样敬爱,这就是“泛爱众”。繁体字的“愛”字中间是个“心”,放在“受”字当中,这个意思是说爱是什么呢?爱是从“心”从“受”,也就是说要用心去感受,感受什么呢?感受对方的需要,对方需要什么,我就尽力地满足、帮助他,这就是爱心的流露。所以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那就是一种爱。这种爱绝对是一种无私的奉献,假如说我对他好,那是希望将来他对我好;或者是我对领导好,希望将来领导提升我;甚至我对这个女朋友好,希望她将来跟我结婚,这些爱都有所图的爱,不是真爱。因为他有私心在,有这个私心,爱就小了,就偏了。《弟子规》要我们做到的爱,是无私的爱心,完全为人,绝不为己的这种爱心,它是无条件的,正如父母爱我们一样,父母爱我们是无条件的奉献,他们并不要求我们将来报答,那是一种无私的爱。
  佛菩萨对我们众生的爱就是真正无条件的爱。你看佛教里面讲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无缘就是无条件,没有任何条件,没有任何原因,就爱我们,就对我们慈悲,他把我们看成是一体的,就如我们爱自己的身体一样。每个人都爱自己的身体,左手痛了,右手去抚摸它,你说还要讲什么条件呢?右手和左手讲什么条件呢,不用啊!为什么?因为是一体嘛。所以真正的贤人君子,他能够存心爱人,他把一切的众生看成自己的同胞,看成自己的一体,所以他能做到“凡是人,皆须爱”。《弟子规》因为是儒家的基础教典,它主要就是对人而言,但是我们也要把心量扩开,人是众生之一,还有不是人你要不要爱呢?一切众生皆须爱!你的爱心扩展到花草树木,到一切动物。孟子都说了“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由自己对父母亲的爱心,扩展到仁民,对民众的仁爱。由对民众的仁爱,又扩展到对一切物的爱心。
  佛家讲的一切众生皆须爱,这些众生也包括我们看不到的众生,其他法界里面的众生都有啊。佛家讲六道:天道、修罗道,人道,还有畜生、饿鬼、地狱,凡夫有六道;圣人还有四圣法界:佛、菩萨、缘觉、声闻。统统我们都得爱。所以有这样一种存心,这就是真正的佛菩萨。实际上你看世间很多的宗教,有一定历史传统的宗教,像基督教,像伊斯兰教这些宗教,他们都提倡爱。《圣经新约》里就说“神爱世人”,甚至把他的独生子都献给他们,爱世人就是“凡是人,皆须爱”,是没有条件的,并不是说是基督教徒神才爱的,你不是基督教徒神就不爱你了,那是人可能有这种心态,神绝对没有。所以懂得这个了,基督教徒和非基督教徒也能够和睦相处,为什么呢?因为我们都在神的大爱之中,为什么不能团结友好呢?
  伊斯兰教也讲真主阿拉是仁慈的,这个仁慈是对一切的人都是仁慈的,所以老法师曾经写过一个墨宝,他说:“世间所有宗教的根本就是仁慈博爱,其目的在令一切众生离苦得乐”,这是非常有道理的。
  我们说“凡是人,皆须爱”,可能有人会问了,难道恶人也要爱吗?有人问过老法师,像希特勒这种人,残害多少无辜啊,杀了500万的犹太人,这种恶贯满盈的人难道还要爱他吗?老法师说:对啊,也要爱他啊。为什么呢?因为他本性本善啊,《三字经》讲的“人之初,性本善”。后来讲“性相近,习相远”。本性都是相同的。释迦牟尼佛讲,每个众生都有如来智慧德相,为什么我们现在又不同了?跟圣贤,跟佛菩萨相去甚远呢?那是因为“性相近,习相远”,这个习气让我们跟圣贤人远离了。所以他造罪业,做恶事,都是他的习性使然,无始劫来养成的自私自利,追求名利、五欲六尘的享受,养成的贪嗔痴慢这些习气,让他这么做了。其实他本来不想这么做的,他是被习气逼的,自己都控制不了自己,他甚至忘记了自己本来有的纯善的本性。所以我们要看他的本性,他本性是善的,我们就要爱他。不能看他习性,看他习性当然就有善恶的区别了。所以诸佛看一切众生,就如同诸佛,为什么呢?因为他看的是众生的性,那是无二无别的。所以我们就懂得“凡是人,皆须爱”。他们是“天同覆,地同载”。所有的众生都是天盖着的,头顶着青天,脚踩着大地,是跟我们平等的,所以我们要爱他们。
  这里引申的意义是,我们要效仿天和地那样,天所盖的一切众生,并没有分别,没有区分善恶。地也是一样,它没有说你是恶人我就不载你了,善人才载你,它一切平等,不分智愚贤不孝,统统都是“天同覆,地同载”。圣人效仿天地之心,效仿天的仁爱,地的厚道。厚德载物,能够容纳一切善与不善。要知道那些不善是他的习气,他本来不是这样的,他会变好的。
  马鸣菩萨跟我们讲,“本觉本有,不觉本无”。本觉就是本性纯善,本来有的。《弟子规》这里面所讲的自性的性德我们本来就有的,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现在为什么做不到呢?因为“不觉”,习气、不觉本无。本来没有的为什么不能把它剔除呢?所以可以剔除。本有的可以恢复,所以恶人可以变成善人。
  我们这次学《弟子规》,着重从学佛人的角度来学习。因为老法师也是看到很多学佛多年的同修,也包括我在内,功夫都不得力,断恶修善这最基本的一层都做不到,为什么呢?因为没有基础。《弟子规》没有做好,没有做到,所以大力提倡学习《弟子规》,这一次,我们就有必要站在学佛人的立场上,来学习《弟子规》。
  学佛的人,特别是听老法师讲经多年的,都愿意求生净土。要求生净土,《无量寿经》里讲了两个条件:第一条是发菩提心;第二条是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这两条缺一不可。很多人一向专念做得不错,每天都念阿弥陀佛,念好几万,念经也念不少,一向专念还能做到,但是发菩提心就没有做到。功夫不得力,往往就是缺少菩提心。这菩提心怎么发呢?《弟子规》这一条就教我们发菩提心,“凡是人,皆须爱”,这是广大平等的菩提心。“人”要懂得是代表一切众生,不仅是地球上的众生,还有其他星球,广袤的宇宙当中,所有的世界一切众生,都是我们爱的对象。发这种心就是发菩提心,要把他们当做自己的父母一样看待。
  在理上讲得通,在事上也很有可能,一切众生可能就是我的父母,我们生生世世在轮回六道里面打转,轮回真有啊。我们看到西方国家科学家们都证实有因果轮回,多少案例啊。美国维吉尼亚大学的史蒂芬森教授一个人就收集了3000多个案例,证实真有轮回的。既然有轮回,我们就知道每一生当中都有父母,这些父母也在轮回,可能这一生我变成人,他可能变成一只鸡,一条狗,都未可知啊。所以我们要是用刀宰杀这只鸡,你怎么知道那不是你过去的父母呢?你怎么知道他将来不能成佛呢?他现在就是未来诸佛,更何况我们生生世世的父母由于没有闻到佛法,在六道里面,特别是在三恶道里面受苦。在地狱里面正在受刀山油锅的煎熬,正在声嘶力竭的叫喊,我们有没有听到?看到那些鸡鸭,可能就是我们过去的父母兄弟,家亲眷属,现在他们正在被宰割、烹煮,痛苦万分,我们有没有感受到?想到这里真是要发菩提心,要度生生世世的父母。所以《弟子规》我们真正做到的,第一条就讲“孝”。孝是根本,发菩提心也是建立在孝的基础上,真正爱父母,就想救父母,看到过去生中这么多父母,在地狱里受煎熬,受无量的痛苦,于心不忍。所以发心要成佛道,要广度众生,要帮助他们。这时候菩提心就真正发出来了,发出大心要为一切众生,努力去修行,这是报恩。那么求生净土为什么呢?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我很难成就啊,我得发心求生净土,到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具足神通智慧,才能够帮助过去生中的父母。常常这样去思维,菩提心就发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