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亲尊师传统教育断恶积善管理之道道义人生古乐鉴赏五伦关系蔡礼旭老师幸福锦囊集戒色经验弟子规详解戒色方法弟子规笔记熏陶戒色法系列 展开/收起
第9期:世界只存在物质吗?
大家好,我是“自求多福”。
 
熏陶戒色法的一个重要基础是相信因果。只要相信了因果,熏陶戒色法就是强而有力的;戒色就是简单的。而难就难在能否相信因果。
 
对于现代很多人来说,相信因果确实不容易。因为从小到大受一些观念影响,特别是认为世界只存在物质的观念,导致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就是基于只承认物质的自然科学。这样的认知根深蒂固。或者说这是一种信仰,只要接触到与这种信仰相违背的观念,我们往往会下意识地去排挤,甚至用轻蔑的态度去嘲笑。如果这样,善恶有报这种“形而上学”的观点当然也难以被理解。如何用只承认物质的思维去解释善恶有报呢?做不到!意淫怎么了?不就是思维活动吗?运气变差还跟这个有关?总之,只承认物质的观念是我们这些现代人理解因果的一个很大的障碍。
 
那么这个世界到底是否存在除了物质以外的某些东西?上世纪一些著名的科学家之间的辩论其实已经或多或少涉及到这个问题。
 
当初,哥本哈根派的代表人物波尔、海森堡、波恩等量子力学领域的科学家提出一个理论:物质是一种函数波,当我们去观察其具体位置的时候,函数波会按照一定的概率性坍缩为粒子;粒子在某个位置出现的概率与波在这个位置的强度有关。这个结论是基于大量精确的物理实验得出的结论。
 
其中包括:
一、物质波是概率波,个别微观粒子在何处出现有一定的偶然性,但大量粒子在空间何处出现的空间分布却服从一定的统计规律,概率波越强的地方,粒子出现的概率越大。
二、测不准原理:认为粒子的位置与动量,或时间和能量不可同时被确定,位置的不确定性越小,则动量的不确定性越大,反之亦然。
三、互补原理:波和粒子在同一时刻是互斥的,但它们在更高层次上统一,两者同时存在,互为补充,无法在验证一种特性的同时保证另一个特性不受到干扰或破坏。这个原理是对“测不准原理”作出的哲学解释,也是哥本哈根学派的基本观点。
 
爱因斯坦对哥本哈根学派的观点大为反对。他始终相信,即使我们不去观察,世界的运行也是客观存在的;他对概率论很不满,坚定认为“上帝不掷骰子”。爱因斯坦和哥本哈根派代表波尔第一次交锋发生在1927年的索维尔会议上。在辩论中,爱因斯坦对准测不准原理进行批驳,试图以此证明哥本哈根理论的错误。他提出使用一个有狭缝的挡板,跟测量粒子扩散所得的数据相结合,可以尽可能地知道粒子的准确位置和动量。然而,这个思想实验被波尔化解了,他指出爱因斯坦忽视了狭缝和挡板的信息也是需要测量的,也存在不确定性。最终,他们谁也说服不了谁,但爱因斯坦对位置和动量不能同时测准这个说法确实反驳不了。
 
三年后的下一届索维尔会议,爱因斯坦带来了著名的“光子箱”实验。设想一个装有时钟的箱子,这个时钟可以控制箱子狭缝的开关;当狭缝打开的时候,溢出一个光子;前后对箱子进行称重,得出光子的重量,这样就可以通过质能方程计算光子的能量。因为称重和时间记录是两个独立的过程,所以我们可以尽可能准确地知道光子溢出的时间和能量。经过一晚上的冥思苦想,波尔在第二天对爱因斯坦进行了反驳。他提出,在称重的过程中,光子溢出造成的重量减少使箱子向上运动,根据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会造成时间的不准确;虽然时间的变化可以计算出来,但是位置刻度和动量之间也存在不确定性;所以,时间记录和称重不是两个独立的过程——经过数学运算,波尔证明了时间和能量符合测不准原理。爱因斯坦无言以对。
 
1935年,爱因斯坦联合另外两位科学家发表了著名的EPR论文。他认为量子力学虽然正确,却不完备,一定还有未知的因素能够解释观察到的量子现象。在论文中他又提出了一个思想实验:将一个粒子分裂为一对粒子,向相反的方向发出。原来的粒子没有动量,那么两个新粒子的动量必须互相抵消,必然大小相同方向相反。那么,我们只要测定其中一个粒子的动量,必然会知道另一个粒子的动量。但是按照量子理论,在我们测定之前,粒子是没有固定动量的。当我们测定了其中一个粒子的动量,那么第二个粒子如何马上“知道”自己的动量应该是多少呢?如果两方有信息交流的话,这种交流速度比光速还快,这违背了定域性。爱因斯坦讽刺其为“鬼魅般的超距作用”。
 
为什么爱因斯坦要如此执着地反对量子理论呢?与其说这是科学精神,不如说这是一种信仰。对定域性的信仰——如果量子理论正确,那么他所相信的定域性就错误了;对只承认物质的自然科学的信仰——如果量子理论正确,那么世界是物质性而非意识性的观念可能也就错误了。虽然科学家们在辩论中没有明确提到意识,但如果量子理论正确的话,自然科学将不可避免的涉及到意识的层面。甚至会让人隐约意识到:其实是意识决定了物质的存在,而不是世界只存在物质。这大概就是爱因斯坦难以接受的。爱因斯坦曾经问道:“难道我们不看月亮,月亮就不存在了吗?”
 
物理学家、数学家、逻辑学专家、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理论提出者冯·诺依曼大概没有爱因斯坦在这方面的执着。他可能更基于客观证据和逻辑分析而不是信仰,在其1932年出版的量子力学教科书《量子力学的数学基础》中提出:“波函数坍缩可能源自观察者意识”。
 
量子理论的创始人普朗克也在一次演讲中说:“作为一个把毕生都奉献给最清晰头脑才能研究的科学——物质研究的人,我可以告诉你一个我关于原子的研究结果:没有物质这么回事,所有的物质只有在一种力量的影响下才得以创造和存在。这力量使一个原子粒子振动,并支撑这个最微小的原子太阳系。我们必须假定这力量背后存在一个意识和智能心智。这个心智就是所有物质的母体。”
 
贝尔则大概和爱因斯坦是同一类人,他以反驳量子理论为目的,在1964年提出了一个数学不等式——从测定粒子自旋的角度,用于验证爱因斯坦在EPR中提出的超距作用问题。以定域性的理论,贝尔不等式成立;以量子理论,贝尔不等式不成立。剩下的就是通过科学实验来验证贝尔不等式。
 
1982年,以阿莱恩·阿斯派克特代表的一群科学家终于通过科学实验在精确的意义上对EPR和贝尔不等式作出检验。结果告诉我们,定域性是错误的,量子理论是正确的。而从那以后,越来越多的实验证实了量子理论的正确性,包括我国用“墨子号”所做的实验。“超距作用”是确实存在的,这种现象被称为“量子纠缠”。
 
是的,无论信仰只承认物质的自然科学的科学家们承认或不承认,科学证据和严谨的逻辑都揭示了:当我们不去看月亮的时候,月亮就确实不存在了。
 
物质的源头可能真的是意识!
 
以爱因斯坦如此高的科学素养和智商,尚且无法反驳这个科学事实。甚至他那些为了反驳而提出的刁钻的思想实验,反而在验证量子理论正确性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那么我们这些仅仅接触过一些科学知识却以科学自我标榜的人,真的能超过爱因斯坦,敢于凭借固有的,缺乏证据的认知而肯定地认为这世界只存在物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