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亲尊师传统教育断恶积善管理之道道义人生古乐鉴赏五伦关系蔡礼旭老师幸福锦囊集戒色经验弟子规详解戒色方法弟子规笔记熏陶戒色法系列 展开/收起
子入大庙。每事问。或曰。

【子入大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大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这是讲到孔子入周公庙,『大庙』是周公庙。周公是鲁国最初的国君,是周成王封他的,属于鲁太祖,所以祭祀周公的庙就叫太庙。孔子入到周公庙里面,见到周公庙里面的每一个事物,每一种礼器,他都虚心请问,这是好学。

 

 

 

朱子讲到,当时孔子刚刚在鲁国得到聘用,所以他能够有资格入太庙助祭,他是做为官员来助祭,所以他入太庙。当然,朱子的这个说法也是根据汉儒包咸的说法。而雪公老人又引清朝阎若璩先生的《四书释地》说到,当时祭祀的时候,一定是非常肃穆,那是不允许『每事问』的。所以孔子入周公庙,他每事问,肯定不是在助祭的时候,应该是在太庙演礼的时候,平时在演习礼仪的时候孔子入太庙观礼,这个时候是可以每事问的。这个也是很有道理。结果当时有人就问,有人说,『或曰』,或是某一个人。有人说,『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大庙,每事问』。这个鄹是鲁国的一个邑名,就像现在讲的县名,一个县,就是山东省的曲阜县。因为孔子的父亲曾经在曲阜县,就是鄹邑做过邑大夫,当过官,所以别人称孔子叫「鄹人之子」,就是讲他,讲孔子。这个人是讥讽孔子,说你怎麽进到太庙里面,每一事都要问人,谁说你会知礼?因为孔子知礼当时是大家都知道的,是属于礼的专家。但是肯定我们也想像出来,偏偏有人嫉妒找茬,见到孔子入太庙每事问,讥讽他,「你根本不知礼,你老问这麽多」。结果孔子听到以后,『子闻之曰:是礼也』。这说明什麽?这个「每事问」就是礼。这个「是」就是每事问这桩事情。

 

 

 

根据孔安国的注解说,「虽知之,当复问,慎之至也」。孔子虽然知礼,但是他入了太庙还要去问,这是表现出他非常谨慎,恭谨本身就是礼。这是说明孔子谨慎的求学态度,他入太庙观礼,见到有疑惑的立刻就问。这种问,就是讲的礼,因为他有恭谨之心,一丝不苟的求学态度,这便是礼。

 

 

 

《朱子集注》又引程颐弟子,宋儒尹彦明的话,「尹氏曰:礼者,敬而已矣。虽知亦问,谨之至也,其为敬莫大于此。谓之不知礼者,岂足以知孔子哉?」这话也讲得很好。「礼者,敬而已矣」,这是《孝经》里讲的。礼的精神,它的核心内涵是什麽?就是一个敬字,恭敬,恭敬自己,也恭敬别人。所以你看《礼记.曲礼篇》开头就说,「曲礼曰:毋不敬」。古人说,「毋不敬」三字概括了全部礼经。所谓经礼三百、威仪三千,概括起来就是「毋不敬」。孔子虽然能够知礼,但他的知礼还停留在对于典章,这些文献的认知,现在他要去观礼,「虽知亦问」,他已经知道,但是他还要问,问个明白。这是什麽?踏实,这是说明他「谨之至也」,他非常的谨慎,一丝不苟,至是到了极处。从这里我们看到夫子严谨的求学作风,这种恭谨就是敬,「敬莫大于此」,这就是最大的恭敬。怕自己有丝毫的疏忽,将来可能会做出违礼之事,所以他「每事问」。那个讥笑孔子的人,说孔子不知礼,嘲笑他每事问,这「岂足以知孔子哉?」他哪能知道圣人求学的那种心态,那种至诚恭敬的精神?所以孔子说「是礼也」,什麽是礼?「敬而已矣」。这个人讥笑孔子,你说他心里哪有敬?连圣人都不能敬,你说他能敬谁?所以这个人既不知孔子,也不知礼。他嘲笑孔子,实际上嘲笑自己而已。孔子的回答端庄而有力,也不去批评那个人,也不去反唇相讥,就说每事问就是礼,这就把这些讥讽的话给堵住。我们回头一想,确实这就是礼。

文章摘录自《四书研习报告——论语》钟茂森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