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亲尊师传统教育断恶积善管理之道道义人生古乐鉴赏五伦关系蔡礼旭老师幸福锦囊集戒色经验弟子规详解戒色方法弟子规笔记熏陶戒色法系列 展开/收起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是告诉我们,用诗来激发我们的志向,要学礼以成立。乐实际上是诗的谱,诗是乐的词,礼又是诗的动作,所以乐、诗、礼三个是密不可分,诗、乐是依礼而成立。诗礼乐是圣人学习的基本修养,孔子弟子们共同学习的科目。成于乐,这个乐是让我们成就跟天地融合为一体的这种性德,所以诗礼乐最终的目的,帮助我们回归到自性当中。回归自性了,就是成就圣人。

 

 

 

第二条又提到,这是江谦先生从《论语.子罕第九》提取出来的。前面第一条是「泰伯第八」当中提取出来的。这个第二条讲,「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孔子在鲁哀公十一年冬天,从卫国返回到自己家乡鲁国,当时鲁国已经是礼崩乐坏,孔子这个时候就定正音乐,还有雅、颂这些诗章,使这些乐诗都各得其所。孔子是给我们定诗礼乐,来扶正社会之风。

 

 

 

第三是讲,「曰乐则韶舞」,这个是出自于「卫灵公第十五」。颜回请教孔子怎样来治理国家。孔子回答说,要用夏朝的历法,要坐殷朝的车子,戴周朝的礼帽(夏商周都各用其长),音乐要用韶和武,韶是大舜时期作的,武是武王时期作的。要舍弃郑国的乐曲,要斥退小人,这些都危害社会、破坏道德。所以,把那些负面的影响去除掉,这就是治国之道,可见得音乐多麽重要。现在我们讲到媒体里面所播放的这些艺术,传播的内容,直接影响了社会的秩序。

 

 

 

第四,「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这是「述而篇第七」讲的。孔子在齐国的时候听到韶乐,听得非常入迷,身心都定在里头,很长时间,你看三个月都尝不出肉味,完全是被韶乐的美妙所摄受。所以他说,想不到欣赏音乐竟到了这种境界。这个什麽境界?禅定的境界,三昧的境界。三昧是正受的意思,正常的享受。可见我们凡人的享受不正常,什麽享受?我们不外乎四种享受,身体两种,苦、乐的享受;心中也是两种,忧、喜这两种享受。这四种受都不是正受,都是苦,是烦恼。正常的享受是什麽?身离开了苦乐,心离开了忧喜,这种受就叫正受,叫舍受,舍掉苦乐忧喜,心就清净了。如果长时间能够保持这种受,这叫三昧。孔子能在听音乐当中入三昧,他契入了圣人的境界,他在韶乐里面能体会到大舜的存心,跟圣人融合在一体了。你看,这个音乐是多好的一种教学工具!

 

 

 

第五条,曰「人而不仁,如乐何?」这条我们前面讲过,就在本篇「八佾第三」里面。做人如果没有仁心,你学音乐有什麽用处?即使是韶乐给你去弹奏,你也弹不出那个味道,为什麽?没有那个圣人的仁心。所以乐是心之声,必须要契入心的境界,才能真正把那个乐的味道弹出来。第六条,「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是「阳货第十七」这篇,孔子讲,音乐啊音乐,怎麽只是钟鼓这些乐器的演奏才叫做音乐?换句话说,钟鼓乐器演奏本身不代表音乐,它是弹奏音乐的工具和技术。音乐是心之声,它的功用是能够移风易俗,怎麽只是讲钟鼓演奏这些技艺而已?所以这是告诉我们,评价艺术的好坏,不能够只从技术水平上看,更重要的是看它有没有真正扶正社会风气的效果,这是好音乐。这是给我们现代艺术工作者很好的一个提醒,看看艺术的好和坏,标准在哪里?标准还是用德行。

 

 

 

第七条,曰,「恶郑声之乱雅乐也」,这也是在「阳货第十七篇」。郑声是郑国的这些音乐,这些音乐是什麽?淫哀,淫是放荡,哀,我们现在讲靡靡之音,让人萎靡不振。当时孔子批评这种音乐不得性情之正,跟雅乐是相违背的。雅乐是正好相反,让人生起好善好德的上进心。所以对靡靡之音,要把它排斥掉,不要受它干扰。也就是说,在我们现在来讲,对于那些污染人心的艺术作品,应该把它去除掉,不要让它污染社会人心。

 

 

 

第八条讲,「曰:郑卫之音,亡国之音也。乐之关係成败兴亡者如此」。郑卫之音,在《礼记》上面也讲到,是「乱世之音」。亡国、乱世讲的都是一个意思,亡国之音是什麽?「哀以思,其民困」,让人萎靡不振,让人没有自信心,颓废、堕落、淫荡,这些艺术直接关係到社会的秩序、安定。

文章摘录自《四书研习报告——论语》钟茂森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