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雪公老人的《讲要》里头引用皇侃的注疏说到,「约,犹贫困也。乐,富贵也」,所以约是讲贫困的环境。不仁之人,他心里没有仁爱心,也就是自私自利的人,只想到自己,没有想别人,这是不仁。这种人不可以久处于贫困,为什麽?「久困则为非」。他老在贫困的环境里面,他一定会为非作歹,他不会甘心那种贫困的环境,他会用种种手段来谋取他的利益,甚至不惜做出损人利己、伤天害理之事,所以他不可能久处于贫困。他能不能用非法的手段脱离贫困?那要看他有没有这个命。他要是没有这个命,无论用什麽手段都达不到,得不到自己的利益,反而造的业愈来愈重,他的苦报愈来愈深。不仁之人,「不可以长处富乐,长富则骄奢淫佚」。不仁的人要是在富贵的环境里,他有很多五欲之乐,他也不可以长处在这样的环境。如果长在这种环境当中,必定是骄奢淫逸,因为他不能自律,他肯定很多邪思邪念,也一样会做出伤天害理之事。『仁者安仁』,这个安是心安。「仁者天赋仁厚,为仁无所希求,只为心安理得」,这叫安仁。否则他心不安。仁者的心想自己的少,想别人的多。他的天性仁厚,所以他不在这个外界环境当中太过的讲求,他只有一个志愿,就是为仁。逐步逐步提升自己,让自己的仁慈心愈来愈大、愈来愈广,对其他的没有任何希求,特别是对于财色名食睡、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这些希求,他没有。他能做到心安理得,心安了,理就能得到,他对于宇宙万物之理,他因为心清净,他能明瞭。如果心不安,理就得不到。我们自己是不是仁人?要问自己是不是对这些生活享受、名闻利养无所希求。如果心不安,怎麽办?要明理,心安能得到理;理得也能够得到心安,反过来也是一样。所以我们要学道理,认认真真的学习圣贤教诲,理得也就心安了,就能够安仁。安仁就是《大学》里讲的,「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虑是智慧,得是什麽?得成圣贤。
『知者利仁』,雪公说到,「智者知行仁为有利于己,而行之也」,这个解释很实在、很具体。什麽是智慧的人?智慧的人不一定是仁人,可能他还是有想到他自己,有我这个念头在。但是这个人聪明,他知道行仁修善一定有利于自己,至少他能明白因果,他知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他明瞭《尚书》里面说的「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他了解《易经》里说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他对这个因果道理,他能够明瞭,他深信不疑,所以他乐于行仁,这个有利于自己。愈修善就愈有善果,愈有善果又加深他对于因果的信心,更加努力去修善行仁,这是属于「知者利仁」。
雪公又说到,「交友必须知其仁与不仁,不仁者无论贫富皆不可交」。这个是从前面第一章所说的「择不处仁,焉得知」延伸下来的意思。前面是说到择地、择居处,这里讲择友。特别是一起学习圣贤之道的这些朋友,必须知道他是仁还是不仁,他的心地是善还是不善。孔子讲过,「无友不如己者」,在德行学问上比不上自己的,都不要跟他交朋友,就是不要跟他学习。不是说不帮助他,而是不跟他学习,不以他做为帮助自己道业的同修道友,更何况不仁之人?所以不仁者,无论是贫、富,都不可以跟他交往,你跟他交往,一来会受他的影响,被他拉堕落了;二来别人会看,因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你为什麽跟他交朋友?你肯定跟他一类人」,所以不跟他交往是保全自己的名节;更何况第三,不仁者,你跟他在一起肯定会有烦恼、不愉快,因为我们还是凡人,我们自己如果自私自利没放下,跟那些不仁者在一起,肯定会起冲突,因为他也自私自利。他自私自利,你也自私自利,这不是冲突了吗?关係肯定闹得很僵,很不愉快。除非你真正是仁者,真正一丝毫自私自利的心都没有,就像下面一章所说的,「苟志于仁矣,无恶也」。你真正是仁者,你志向是求仁道,你心里没有恶人,你没有你所厌恶的人,那可以。你看一切人都是好人,一切人都是善人,一切人都是仁人,他即使不仁,在你的身边,他也被你转化。这个境界你要达到了,你跟什麽人在一起都没有问题;如果没达到这个境界,确实要有选择,选择的目的是尽快达到仁的境界,然后去帮助别人。
所以,我们虽然未必能做到仁者,至少得做一个智者。智者是会选择,选择的方向一定是朝着仁者这个方向去走。到了仁者,你心就安了,安仁。安仁是什麽?心没有任何希求,所谓「能好人,能恶人」,这个时候你才能真正能好人、能恶人。为什麽?因为你心中没有善恶(音饿)、好(音浩)恶(音务),但是你又对于善恶的这些情形清清楚楚、明明瞭瞭,你只会帮助别人断恶修善、改过自新,这叫安仁了。
文章摘录自《四书研习报告——论语》钟茂森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