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亲尊师传统教育断恶积善管理之道道义人生古乐鉴赏五伦关系蔡礼旭老师幸福锦囊集戒色经验弟子规详解戒色方法弟子规笔记熏陶戒色法系列 展开/收起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这句话的意思不难懂。孔子告诉我们,这个士人,我们现在话讲读书人,而且不是一般读书人,而是有志向做圣贤的读书人。既然说他有志于圣贤,就是有志于『道』,想这一生能成道;而又以『恶衣恶食』为耻,恶就是不好的,自己衣食生活受用方面还要诸多的讲究,诸多的挑剔,喜欢吃好的、穿好的,吃不好、穿不好就以之为耻,可见得这个人心仍在名利,还要名闻利养。这个恶衣恶食,这是利养不够好,他就心里不满意。实在讲,志向没有真正立起来,他的志向是假的,不是真的。因此『未足与议也』,不需要再跟他谈道了。要谈就跟真要有志于道的人谈,否则不必了。

 

 

 

这是孔子有很高的门槛,要想真心来求学的,你必须要把名闻利养彻底放下,孔子才跟你谈,否则你没有资格去跟孔子谈。不要说入道,连道的门都没到。我们恩师也常常教导我们,学道之人必须要从内心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闻利养、放下五欲六尘的享受、放下贪瞋痴慢,这个人才能到那个道的门口,还没进去。但是到了门口,再跨一步就进去了,再跨一步是怎麽跨?再放下。放下身见、放下边见,放下见取见、戒取见和邪见,就是放下知见的错误。身见是把身当作自己,对这个身不能舍弃,忘不了,还执着它,以为身是我,这个观念是错误的,把它放下;边见是对立,因为有我就有人,人和我就对立了;见取见、戒取见是对因果的成见,看错了;邪见是其他一切的不正确的知见,统统放下了,你就入道。

 

 

 

真正把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这十六个字放下;再进门,进一步放下这种见惑不难,只要我们能够认真的学习经教,这个见惑是能放下的。这是孔子讲的,他可以跟你论道。论道就是给你讲经说法,让你把知见错误放下,回归到正知正见上,那你就入道了。所以圣贤的标准我们要了解,了解之后要真干,真放下,那必须要有坚定的志向。有坚定的志向,你心心念念在道上,你绝对不会被那些名闻利养、五欲六尘所干扰,所以立志就非常可贵。

文章摘录自《四书研习报告——论语》钟茂森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