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慾。焉得刚。】
这一章,孔子也是藉助对一个弟子的评价,来揭示欲和刚的道理。我们来看《雪公讲要》,「枨,今读成音,古音读长」。这是文字读音的训诂,这是念枨(音成)。「《邢疏》郑云」,邢昺,这是宋朝的学者、大儒。他有《论语》的注疏,引用郑康成的注解说,「盖孔子弟子申续」,这是考究申枨到底是谁,应该是申续,是孔子弟子。「王肃以申缭、申堂、公伯缭皆是申枨」,另外一位学者王肃认为,有三个名字,实际上都是指一个人,申缭、申堂、公伯缭都是指申枨这个人。「据清儒考证,有误」,后面清朝这些大儒们又考证了,发现这个确实有错误。不管到底这个申枨是谁,距离二千五百多年了,我们确实也很难考究。他到底是谁不重要,重要的是从《论语》这段话里面我们来学习孔子的教诲。
底下又引「郑注」,郑康成的注解,「刚谓强」,就是刚强。「孔注」,这是孔安国注,「欲,多情欲」的意思。「皇疏」,这是皇侃,南北朝的大儒,他的注疏里面说,「夫刚人性无求,而申枨性多情欲,多情欲者必求人,求人则不得是刚,故云『焉得刚』」。这是皇侃注的意思。刚,一个人真正有刚强,他是做到人性无求,如果有求就不刚了,正如道家所谓「无欲则刚」。申枨这个人有很多情欲的习性,可以说贪欲比较重。情欲一般来讲五种,叫五欲,财色名食睡,这五欲都属于情欲。有这五样,哪怕就一样,这人就不刚,就软了。为什麽?因为他会被情欲之所束缚,讲得白一点,做了情欲的奴隶,他怎麽得称为刚?所以多情欲者必求人,他要满足他的欲望,必定会有求于人。譬如说他贪财的,他一定求财,为了财他可能就不要自己的脸面,做出不义的事;贪色,色欲重的人,他也就不要自己的羞耻,甚至会费损家财,等等。这个五欲沾上一条都很麻烦,不仅刚不起来,简直就会堕落。「求人则不得是刚」,求人哪能刚起来?你不求人,才能够叫刚。所以孔子在这里教我们不要有求人的心,一切随缘,随缘才得自在。成天到晚求人,看别人的脸色过日子,这个生活是很辛苦的。这是什麽?为欲做主了,所以称为「焉得刚」,怎麽能称为刚?
底下又说到,「刚与欲不相容,刚必不欲,欲必不刚」,这是雪公的引申。所以孔子在这里讲,『枨也慾,焉得刚?』正说明这个问题。真正他志气刚强,绝对能够放下他的欲望;而有欲望,正说明他不是个刚强的人。刚强不一定是在外表,外表看,可能这个人不一定很强壮,可能很瘦弱,但是他真正有远大的志向、广大的心胸,不为这些利欲所诱惑,这个人真叫刚。我们世俗人称为真正是豪杰,离欲才能成为真正的豪杰。
「刚者,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是孟子的话。真正志气刚强的人,富贵不能淫,就是他得了富贵,他不会骄奢淫逸。一般来讲,得了富贵的人很容易会奢淫,过的生活很奢侈,甚至是淫乱的生活。愈有钱,生活可能会变得愈糜烂。在富贵的生活当中还能够清净自守,这个人才是刚者。我们说这真的是英雄豪杰,他自己做得了主,他不被欲望所主。在贫贱的境况当中,他能不移,这是讲他的志向坚定不移。正如颜回那样,能够箪食瓢饮居陋巷,不改其乐。他在贫贱当中,不仅不会动摇他希圣希贤的志向,反而他还不改其乐,他还乐于从事圣贤的修学,这真的是刚者。颜回,我们从传记当中看到,他并不是一个很强健的人,他短命早死,所以,他能够在贫贱中乐于贫贱、安于贫贱,而坚定不移的去走他的圣贤之路,这个人真的是刚,他的意志是刚强。「威武不能屈」,这是指外面的压力,别人吓唬他、威胁他,用武力来强制,企图要改变他的志向,但是他不会屈从,真正做到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为了仁义,舍弃身命也在所不惜。「文天祥可以当之」,这是雪公举历史上的一位着名人物来证明,文天祥确实做到了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文章摘录自《四书研习报告——论语》钟茂森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