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我们来看这章,这章比较长。这是孔子的弟子子张向老师请问,他问了两个人,关于这两个人的为人如何。当然,问这个的目的,是为了学习这些君子的行持。我们从孔子的评价当中,也能够知道什麽叫仁。孔子说这两个人都不能叫仁,我们来看《雪公讲要》当中他是怎样来讲解的。首先我们看『子张问曰』,子张问『令尹子文』,「令尹」是楚国的官名,当时春秋楚国,「子文」是一个人,当时做令尹这个官,「如中原各国之宰相」,令尹就是宰相,所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集解》孔安国曰」,雪公引何晏《论语集解》当中,引孔安国先生的注解。何晏是三国时代的人,他写的这部《论语集解》很权威。孔安国比他早,是西汉的学者,是孔子的后裔。孔安国说,「令尹子文,楚大夫,姓鬭,名谷,字于菟(音污图)」。这是讲子文这个人,叫鬭谷,字于菟。这个于字不念于(音愚),念菟(音污),于菟。「但闻其忠事,未知其仁也」。孔安国说子文,这是用孔子的评价,孔子说子文这个人可以称得上忠,但是不能称得上仁。
我们再看具体的,下面的讲法。令尹子文是『三仕为令尹』,三仕,我们看《雪公讲要》里讲,「三仕、三已,事无详考」,这个已经是二千五百年前的事,所以《论语》当中讲的子文三仕、三已,仕是做官,三次出来做官,又三次被罢官,这麽一个人。这个事情已经没有办法考究了,太久远。这使我想到前中共中央总书记邓小平同志,他在文革当中也是三起三落。这里子文是三仕三已,跟这三起三落就是一个意思。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他起来做官,做宰相了,他没有什麽欢喜的表现;『三已之』,把他三次罢官,『无愠色』,也没有什麽不高兴。子文这个人的历史不多,我们看雪公有一段这样的讲法,说「惟在楚庄王时,楚晋之战,楚以子玉为帅」。当时在楚庄王的时候,楚国和晋国两个国家交战,楚国派子玉为元帅,「败绩自杀」,子玉打了败战自杀,「子玉是子文所举之人」,子玉是子文举荐的,「子文以此去职」。想必这是其中一次罢官,因为他举荐的人打了败战,现在自杀了,子文也受到牵连,举荐错了,被罢免了职务。「余皆不详」,其余的故事就没办法考究了。「诸儒之注,议论纷纭」,历代这些大儒们注解《论语》,各有各的说法。「然子张所举三仕三已,且以旧政告新令尹,必有所据」。子张在问孔子的时候,举出子文是三仕三已,就是三起三落,而且他能够在『旧令尹』(就是旧的宰相),就是他自己当宰相的时候,他把旧政,他主理的事务完全告诉新的宰相。就是他交接工作的时候,非常的完善。讲这个「必有所据」,子张讲这个一定是有历史根据,但是现在已经无从考察了。「孔子答曰,忠矣」。
文章摘录自《四书研习报告——论语》钟茂森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