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就是讲他非常的慎重,孔子说『再,斯可矣』。「再」就是两次的意思,这叫再,一而再;再而三就多了。他说再就可以了,不用到三思而后行,再思而后行就可以了。我们看《雪公讲要》,「《集解》:郑曰,季文子,鲁大夫季孙行父。文,諡也」。何晏的《论语集解》当中说,「郑曰」,郑是郑康成。郑康成,东汉的大儒,着名的经学家。他考据,这里讲的季文子是鲁国的大夫,季孙行的父亲,文是他的諡号。「文子忠而有贤行,其举事寡过,不必及三思也」。按照郑康成的讲法,或者说何晏《集解》的讲法,季文子为人忠直,忠而且有贤行,他的行为很贤良,是一位贤者。他「举事寡过」,做事很少犯错误,过失很少,所以孔子说不必到三思而后行,再思而后行就可以了。因为他本身都已经很有德行了,做事很谨慎,过错很少,不必想得太多。底下《集注》,这是朱熹,《朱子集注》引「程子曰:三则私意起而反惑矣,故夫子讥之」。程子是朱子的私淑老师,他说,这三思而后行的「三」,到第三次思考才决定要不要行动,这就有一个麻烦,就是什麽?思考到第三次,他的私意就起来了,他私心就起来了。有时候想得太多,愈想愈复杂,这就「反惑矣」,自己都把自己迷惑。「故夫子讥之」,所以夫子算是讥讽他,不用三思而后行。
「『三思』自古解说不一」,有多种讲法,「程说不免胶瑟」,胶瑟是讲他有点拘泥、固执,没有变通。程子刚才讲的,第三次思考就起私心了,这个说得太有点拘泥。因为这个三不应该当作数字讲,你说第三次有点太拘泥了,那第四次、第五次呢?所以不能只当作数字讲。「世有一思即起私意者,何必至于三?」这个讲法确实是这样,你看看世间那些自私自利的人,他不用三思才会起私意,他一思,第一个念头起来就想自己了,何必到第三?所以有私心的人,他第一个念头动了就不对,那他而后行的行为就更加不对了,因为他的思想指导他的行为。所以不可能说第一个思就是圣人的思,第二个慢慢就变成自己的思,第三是变成小人的思,不能这麽讲。「思不宜有所限制」,这个思不能用数字来限制它。
「杨升庵说:《中庸》云,思之弗得,弗措也」。杨升庵先生引《中庸》的话,这是《中庸》里面讲的慎思,思考一定要谨慎。这里讲的「思之弗得,弗措也」,弗是不得,思之不得,就是思考不出来,「弗措也」就是不要放弃它。就是讲我们慎思,一定要思考出一个眉目出来,如果思考不出,不能够放弃。「管子云,思之思之,又重思之」。管子讲的,管子是管仲,说「思之思之」,就是你想,还要再想想,「又重思之」,再想想。「皆不限于三」,所以三思不是讲三次思考而已。「此说可从」,这是讲杨升庵说法可以,我们遵从。「又如《中庸》慎思,内典闻思修三慧,皆是多思」。这个三代表多,而不是数字。《中庸》里的慎思,这是多思的意思。内典,就是佛经里讲的闻思修三慧,这是菩萨三慧,这个思,闻和思和修三慧,皆是多思。
文章摘录自《四书研习报告——论语》钟茂森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