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亲尊师传统教育断恶积善管理之道道义人生古乐鉴赏五伦关系蔡礼旭老师幸福锦囊集戒色经验弟子规详解戒色方法弟子规笔记熏陶戒色法系列 展开/收起
第26期:“观心断念”
大家好,我是自求多福。
 
针对这一期的内容我先做个声明:本人对某戒色达人引导大家接触、认识宗教的目的非常赞同。只是对他以前所发表的戒色方法方面的某些观点,以及对传统文化的部分理解不太认同。以下说出我的观点,只是通过温和,理性的讨论就事论事。如果说得不对,欢迎指正。
 
“断念”这个方法绝对是正确的。“念起即断”也是我们努力的目标,是我们修身齐家必须去学习的。但是这个方法太高了,用于戒色,也许并不适合大多数人的水平。
 
这么说吧,能做到“念起即断,念起即觉”的,估计是个圣贤人了吧?至少也得是个君子。而如果《弟子规》的要求做不到,那就是在道德上有所缺失。如果邪淫了,那在道德上就更加有所缺失。用要求圣贤君子的标准去要求那么多在道德上有缺失的人,行得通吗?
 
我这么说是有一定根据的。
 
《论语》中有这么一句话,“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这是鲁哀公问孔老夫子:弟子中哪些人比较好学?夫子回答说只有颜渊一个人好学。他做到了“不迁怒,不贰过”,其他人做不到,所以只有他一个人好学。这是修学的功夫。他能做到过错只犯一次,只要意识到自己错了,马上改正,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不迁怒”是什么意思?一般的解释是如果对某个人发了怒,不会把这个怒气迁移到其他任何人。这种解释不太正确。因为这样的功夫在孔门里面很多弟子都能做到,怎么可能只有颜渊一个人做到?正确的理解应该是,这一刻心里有了怒气,不会把这个嗔恨的念头迁移到第二念。第一念发怒,第二念马上觉照,即我们现在常说的“念起即觉”。要知道,这样的功夫在孔门众多弟子中只有颜渊达到了。
 
其他的弟子,如闵子骞,子路,曾子,都没听孔夫子说他们做到了。即使他们都是大贤人!他们可都是二十四孝中的人物啊!曾子的母亲只要一咬自己的手指,曾子在山上马上感到心痛,就想是不是家里有事了。这样的德行,试问当今有几个人能达到?做不到,就不要认为自己有“念起即觉”的能力了。因为曾子也没做到。但是我们知道,曾子在朝这个方向努力。他说,自己每天都反省。不断地反省,到功夫更深的时候,一个念头不对了,马上觉察到,马上改正!这大概就是“念起即觉、念起即断”了。
 
我们可以肯定,闵子骞,子路,曾子等贤人都是守礼的人,所以绝对不是邪淫的人。但他们却做不到“念起即断”。由此可知,戒邪淫比“念起即断”容易。
 
有人说,古代环境和现代环境不一样,在那样的环境下戒邪淫容易,不可同日而语。我可以举本人作为例子,本人是做不到“念起即断”的,但是成功戒邪淫也好多年了。我的感觉就是:戒邪淫比“念起即断”容易太多了。更何况,在古代那样的环境下都做不到“念起即断”,在今天这个环境就更加难了。
 
所以,问题出在哪?戒邪淫和“念起即断”哪样更加基础搞错了。不可否认,只要你能做到“念起即断”,那么你戒邪淫也就成功了,只有上根人才适合这种一步登天的方法。一般连基础的东西都做不到的人应该怎么办?从基础学起!就好像盖房子要打地基一样。先做到戒掉邪淫,然后才能更好地朝“念起即断”的方向努力。
 
要知道,想戒邪淫,方法有很多,有些容易一点的方法你为何不用呢?打个比方,现在要你计算一个瓶子的容积,如果你懂得微积分,有办法获得这个瓶子的曲线函数,那么你马上可以直接通过计算得到其容积;但是你现在只会加减乘除,不懂微积分,怎么办呢?当然也有方法,就是找一个立方形的容器,把瓶子灌满水,再把水倒到立方容器里,这样通过乘法计算,也能算出其容积。虽然步骤曲折一点,但是至少也能计算出答案。所以,如果我们只是小学水平,虽然说学会微积分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我们要一点一滴地积累,到了大学就能学会,但是当务之急是需要知道瓶子的容积,那怎么办?当然就得懂得变通,先找适合的方法解决当前的问题。你可不能说现在不会计算微积分,那就苦练吧,拿本微积分的练习题去不断地做。不懂函数,不知道微积分的公式,练再多有何用?
 
又比如,要训练一个小孩成为一个战士。你给予他的训练强度,是不是应该在他能承受的范围内呢?如果你一开始就叫他上战场去和成年的敌人面对面搏杀,那他会死得很惨。
 
那戒邪淫有什么现在就可以用的方法?孝顺父母,学习传统文化,相信因果报应,借助宗教的力量。这是适合我们的方法。可惜的是,有些人他们不愿意接受这些方法。所以为了迎合这些不愿意接受的人,就叫他们去“断念”,这样他们又更加不愿意去接受适合他们的方法了。“念起即断”对他们来说又不切实际,像空中楼阁一样,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对那些不认同传统文化,甚至毁谤圣贤的人,叫他们去苦练“断念”,我想害了他们的可能性更大。
 
有的人会说,自己自问不是上根人,但也做到“断念”了,很多戒友也做到了。这句话值得商榷。
 
首先,说这样的话的人敢说自己没有借助宗教的力量吗?他们推崇的成功的案例里,估计得有百分之八九十以上是借助宗教的力量成功的吧?不知道抵触排斥宗教的那些人,他们只是依靠“断念”也能成功吗?我想几乎没有。当然,有的人他还没有宗教信仰,但是“色念”也“断”得很好,这种人不是没有。我就在戒色群里遇到过这样的一个人。然而经过了解之后,发现他是有一些特点的。他是个学生,年纪很轻,所以受社会污染没那么严重,心里面乱七八糟的东西还不是很多。一般这类人邪淫的习气还不是那么大,所以戒意淫的难度可能也不是特别高。重要的是,他说自己很少抵触顶撞父母,在家里人眼里他是个好孩子。这一点太重要了。另外,他虽然还没有完全相信因果,但是不排斥,也不毁谤。而且他乐于行善。行善让他感觉很快乐,经常去放生。孝顺,行善是培养福德和正气,是戒色能否成功的重要基础。我认为这个人不久后可能会信仰宗教,或者学习传统文化。如果没有的话,随着年龄增长并投入这个充满诱惑的社会,其戒色成果能保持多久实在不好说。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孝顺父母非常重要。心里有父母,戒色就会变得容易很多。心里没父母,就算用熏陶戒色法的技巧,效果也是不佳。心里面有了父母,开始落实《弟子规》,但是觉得自己的德行还不是很好,那么就要按照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了凡四训》说:“大抵最上治心,当下清净;才动即觉,觉之即无;苟未能然,须明理以遣之;又未能然,须随事以禁之;以上事而兼行下功,未为失策。”把道理讲得很明白。“苟未能然”道出了一个客观事实。对有些人来说,最上的方法是有做不到的时候的。了凡先生那个时代就存在“苟未能然”的人,那么在我们这个时代,说“苟未能然”的人占绝大多数是不为过的。“苟未能然,须明理以遣之。”他们得通过明理来达到戒除恶习的目的。像淫欲这种大的习气,就得通过明白因果报应的道理来降服。这就是相信因果报应对于戒色的重要性。相信了因果,戒色成果会非常稳。我见过的那些相信因果的人,成功戒掉两三年那是妥妥的,有的已经七八年,八九年了。他们根本不需要害怕使用电脑和手机,也不需要用什么强制性软件,因为相信因果让他们的内心的防卫已经非常牢固。
 
无论有没有相信因果,有没有依靠宗教信仰的力量,有些人能暂时成功戒除邪淫,并且做到很少意淫。这样就说他们会“念起即断”了,合适吗?恐怕也不合适。是不是真的会了我不下定论。只问一句,如果已经会“念起即断”了,那么敢再去上色情网站吗?很多人总是强调一句话:看黄必“破”。那既然已经会“念起即断”了,为什么还是不敢看呢?因为做不到一边看不良影像,一边持续地断掉不停出现的淫念。我这么说,各位千万不要去尝试,这是极度危险的。各位只要自问自己行不行就好了。不行的话,说明离真的“念起即断”还很远。
 
又比如,我说这些话的时候,你可能不认同我的观点,那么你心里有没有一丝毫的不高兴,鄙夷,或者生气呢?如果有的话,你并没有把你的这些不良的念头断掉。如果你看到别人与你的观点不同,甚至批评你,不但不反思一下,还想着要去辩解,反驳,那其实你的断念功夫可能也不怎么样。又或者,你认同我的观点,你对某人有意见,心里感到“大快人心”,“又有人出来批判他了”,这也错了,这个念头也不对。所以,不好的念头有时候很细微,不知不觉的,被念头带着走自己都不知道。所以这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向这个方向努力,直到最终心里没有恶念,这是必须要去做的。但是目前还没那个能力,就想靠这个来战胜淫念,不太理智。
 
推崇“断念”的人经常强调,要在念头生出来的那一秒,甚至零点几秒就断掉。理论是不错,可是各位自问真的做得到吗?这事不能欺骗自己,如果功夫不行,却盲目地相信自己的能力,有一天,遇到很不好的缘分,却用还没有能力做到的方法去对治,会输得很惨。
 
如果内心不够真诚恭敬,怎么可能做到“断念”呢?要达到内心的真诚恭敬,是有一些修学的途径或次序的。比如《孝经》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首先就得从孝顺父母做起。对父母都不诚敬,还会对谁诚敬呢?也没有说我对人不诚敬,对事对物可以诚敬,没有这回事。《中庸》说:“其次致曲”。达不到至诚的境界,就得先从一些小事做起。《礼记》中有一篇叫《曲礼》,开篇就讲“毋不敬”,就是通过这些小的礼,帮助我们达到真诚恭敬。当然,这些礼也包括孝顺父母的一些礼节。而我们现代,一般是提倡学习和落实《弟子规》,弟子规的很多经句,都是出自《曲礼》。想达到内心真诚恭敬,就得在生活中把《弟子规》中每一句都去认真落实。
 
《大学》中又说,诚意就是毋自欺,就是要慎独。要在内心不欺骗自己那种。内心的善恶是会决定自己的祸福的。这是因果报应的道理。知道因果报应,就会让我们更加慎独,相信因果报应是帮助我们诚意的一个非常好的途径。在现代这个社会,各种各样的污染和诱惑,还有很多错误的价值观,如果不相信因果报应,是很难有动力去落实《弟子规》的。要知道,落实《弟子规》并不容易!这就是不相信因果的障碍。
 
《中庸》又说:“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根据我自己浅薄的理解,这是“诚之者”的途径。笃行,我们这里暂且先理解为在生活中恭敬地去落实《弟子规》和《太上感应篇》的教诲。博学,审问,慎思,明辨,我理解为通过学习和通过各种寻找答案的途径帮助自己明白道理。所以,这个过程是含糊不得的。比如说明辨,如果我们不是通过去寻找证据而获得确切的答案,而一味地相信自己的主观看法,还顽固执着,这就难以达到“诚”了。比如我们前面论证了这个物质世界其实是个幻相,这个论证的证据是确凿的,逻辑是严密的。而有些人,他们反对因果报应的说法是毫无证据的,就是根据他们自己的主观看法或者错误的信仰去反对而已。而他们也从不愿意去认真客观地求证和寻找答案。如果你问他们支持只承认物质的科学主义的证据是什么,他们是说不出来的。真正的科学必须求真,求客观,用证据和逻辑说话。所以从这点看出,不相信因果报应的人,是他们不肯面对真相,这已经是不真诚了。
 
不真诚的人,对古圣先贤的教诲不恭敬、不相信的人,想学会“断念”,我认为几乎不可能。
 
再比如,我现在想要做到别人恶意批评我的时候,能马上断掉嗔恨的念头,该怎么去努力?可以先从容易的学起,比如父母批评我们,我们先做到不要不高兴再说,一时不能马上高兴,那也要慢慢去调伏不良情绪。要多想道理,想想父母的恩德,或者明白因果的道理,别人骂我是因为我过去骂过别人,道理明白得比较透彻了,那么就不容易生出嗔恨心了,心里的不愉快也能慢慢调伏。所以要从《弟子规》里的“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学起,认认真真地去做到。做得久了,再提升,别人骂自己也不再生气,那“断念”的功夫不就提升了吗?
 
我们要断掉很想看色情画面的这个念头,要怎么努力?可以先对治一下自己很想看娱乐节目的念头,做到这些娱乐节目也坚决不去看。那个想看娱乐和想看色情画面的念头,其实都是贪念,但有容易对治和不容易对治的区别,可以从容易的先做起。《弟子规》说“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
 
所以明白了没有?《弟子规》是基础,弟子规做不到,高谈“念起即断”,不就是空中楼阁吗?《弟子规》说“市井气,切戒之”,很多戒色的人就做不到,一开口就用露骨的词汇讨论男科疾病的症状,甚至问一些恶心的问题,丝毫不照顾别人的感受。这就是意识不到自己的自私自利。而这些人又不断地说要“念起即断,念起即觉”。不是很讽刺吗?
 
所以要先把《弟子规》的要求做到,再去谈如何做到“断念”。可是要做到《弟子规》的要求,可能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如何戒色?如果突然间欲望强烈来袭,我们的功夫还不行怎么办?
 
以大部分人的能力来说,等他们发现欲望的时候,欲望已经发展壮大,这时已经难以控制住自己了。要他们强行去止住已经发展壮大的欲望,已经是很难很难了。但就算让欲望发展壮大起来,还是有办法的,需要用技巧。用一个比喻来说,你想用手去推大石头,是推不动的,好比欲望壮大了,你还想用蛮力去止住欲望。而如果给你一个支点和一根木棍,你可以把这个石头撬开,木棍越长,你就会越省力气,越轻松。但是太长了,你的身高会够不着,那也是没用的——这就好比在欲望生出来的那一刻,马上就把欲望制止住,可以很轻松,但你还做不到那么快。如果木棍长度合适,虽然你还是要花些力气,也不是那么容易,但至少比用蛮力去推石头容易多了——这就好比不能马上就把欲望制止住,不让其发展,也不能用蛮力强行去止住已经发展壮大的欲望,但是还是可以通过某种技巧,使得用出的力量大于已经发展壮大的欲望的力量,还是能够制止住欲望。聪明人就应该通过分析,选择合适自己的方法。
 
技巧就是要用强烈的情绪去代替欲望。想想,在你欲望难以控制的时候,突然出现了一只老虎,你现在还会想着那些欲望吗?正常人的反应当然是惊吓,恐惧,然后逃命。而欲望,早已经忘记了。虽然有些恐惧不是好的情绪,但是如果是畏惧因果报应而不敢再干坏事,这样的恐惧,是有好处的。因为因果是事实真相,不会因为我们不相信就不存在。那么我们相信了,顺着因果规律去办事,就会得到好处。而且这样的恐惧,是强大的足以代替欲望的情绪。就好像被猛虎追赶时能够忘掉欲望一样。所以我们之前说了很多次,欲望来了就去看因果案例文章,看到自己害怕、震撼,然后再去看那些戒邪淫得福报的案例,加强自己的动力。这些文章,可以在学生党戒色浏览器里面获取,有随机列表,每次打开都是不一样的案例,就是为了能每次都吸引注意力,帮助引起畏惧之心,并生出勇猛的心,从而代替欲望。这就像前面说的,虽然木棍不长,长度仅仅适合身高而已,但是只要稍微用力,还是能成功的。比用蛮力去推石头好,也比不切实际地想跳高去抓住长木棍更合适。
 
这样,即使不能第一秒就发现念头,持续了一段时间,但是还是有力量能降服这个淫欲心,并止住念头。不但如此,还有其他好的方法,古圣先贤已经告诉过我们了。《欲海回狂》这本书要恭敬学习,反复研究,自然就会有所帮助。所以,真正好的戒色方法,该说出来的,古圣先贤早都记录在书里面了。现代人一些长篇大论的所谓的“科学戒色”文章,再高明,估计都不会超出流传下来的这些戒淫善书,不会超出宗教里的教诲。
 
当然有人会说,直接谈“宗教”别人不容易接受,应该先谈“断念”,再慢慢引导。这点我就不再多讨论了,我只看实际效果。现在某些大型戒色讨论区,排斥宗教的人越来越多,甚至这些人中有些人还掌握了权限,这个效果不太令人满意。
 
这里也是涉及到一个问题,戒色,需要注重的是“心法”,还是外在的行为规范。这个辩论在戒色圈里已经出现了。有两位戒色达人的观点不一致。其中一位说:“戒色的核心是修心,修身只是辅助。”另一位说:“修身就包含了修心,只谈修心太狭隘。”其实这样的辩论不是今天才出现,古代早就有过。朱熹和陆九渊先生之间的辩论话题就与这个很相似。
 
再早一点,《论语》里面所记载的,子游说:“子夏的学生们,做洒水扫地、接待客人、趋进走退一类的事,是可以的,不过这些只是细枝末节的事。根本的学问却没有学到,这怎么行呢?”子夏听到这话,说:“子游说错了!君子的学问,哪些先传授、哪些后传授,就好比草木一样,是区分为各种类别的。君子的学问,怎么能歪曲呢?有始有终地循序渐进,大概只有圣人吧!”
 
子游和子夏,他们谁说得对呢?他们都对。但如果偏执于一边的话那就错了。
 
做洒扫应对这些事,是初学者必须学习的基础科目,其目的最终无非就是为了修正内心;而如果没有修正内心的这个目标,光做这些外在的形式,那可能是目的不纯,也错了。
 
《论语》说:“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这给我们启示,外在的行为和内心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修心就是修身,修身就是修心!
 
但是这个修身具体含义是什么还得说清楚。《大学》说“修身在正其心”。这里的修身的意思还不是用行为规范去修正自己的行为的意思,而是内心端正了,身自然而然也得到修正。就是《大学》里说的“诚于中,形于外”的意思。所以修心,的确是关键,心修正了,外在的行为自然而然就端正了。
 
但是如何修心?《中庸》说“其次致曲”,告诉我们还是得从小事做起。这些小事,当然就离不开外在的行为规范。
 
所以那两位戒色达人,其理解都有偏颇的地方。首先,“修身”和“修心”不可以看做两样东西,两分法是错的,孝顺父母,行善,其实既是修身也是修心;其次,修心并不狭隘,修身包含修心的说法也不对;再次,他们都引用了《大学》中的句子,但所说的“修身”和《大学》中的“修身”不是一个概念,他们所说的是该不该进行外在的行为规范。外在的行为规范并非仅仅是辅助,立下正确的目标,配合外在的行为规范,就是一个修心的过程。
 
回到“断念”这个话题,其实我是不太愿意过多地讨论这个话题的。因为我的水平有限,不太敢讨论“断念”这种高深的方法,怕说错了误导人。但我又不得不进行很多讨论。因为我发现很多人对“断念”的理解可能出现偏差,导致产生了一些问题。
 
听说有戒友因为学习“断念”而患上强迫症。强迫症大概也和邪淫恶报有关,我自己就曾因为邪淫患上强迫症。当然很多人强行去“断念”也可能也是强迫症的原因之一。强行去做自己能力做不到的事,就有可能患上强迫症。有些人过去上了不良网站,看了一些不良影像。现在想戒色了,但以前的记忆还在,那些不良画面常常会无意间在脑子里出现,挥着不去。于是他们就要“断”掉这些画面。可是,这些画面似乎是“断”不掉的。越去压制,就会越出现。于是,紧张、恐慌的情绪就出现了。这些情绪越来越强烈时,强迫症也伴随着出现了。
 
我的建议是:不要想着去“断掉”这些画面。断色念,要断的并不是这些脑子里的画面。这些画面既然是无意间出现,我们是控制不了的。越在意它,它可能会出现得越频繁;越紧张,它就会变得越强大。那么就让它自生自灭就可以。
 
它突然出现了,并在脑子里停留了一段时间,引发了内心的欲望。这算不算意淫呢?如果这时候不被欲望驱使着去“享受”这些画面,意念上不跟着这些画面主动去追求快感,即使这时候欲望存在,我认为也不算意淫。但如果我们被欲望驱使了,意念上主动去追求快感,主动去随顺这些画面或主动想更多画面来满足内心的欲望,那就是意淫。意淫会有报应!
 
到底是自己主动的还是自己非主动的要先区分清楚。如果是非主动的,那就不必紧张。要认识到这些画面是一定会出现的。是没有办法让它们突然消失而不再出现的。
 
同时,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对治欲望上。欲望出现了,越快把欲望消除掉越好。如果能力还达不到,慢一点消除欲望也没关系。但不要在对治欲望这件事情上有所松懈。要记住,驱使自己做出邪淫行为的是欲望。如果把欲望压制下去,欲望被消除掉了,那些画面再怎么出现,对我们也毫无影响。
 
有人说对念头不能压制,还比喻说除草不是用“压”,而是要用“推土机”。这样的说辞可能很多人看了后还是一头雾水,不能理解其具体意思,到底该怎么去做还是不懂。那么该不该“压制”?这里我斗胆提出:对脑子突然出现的画面不压制;对内心出现的欲望需要尽力去压制。古圣先贤说“格物致知”,“格物”就是要我们和欲望搏斗!当我们不去在意那些画面,就可以把更多精力分配到对治欲望这件事,专心压制欲望,那些画面也就自然淡化了。
 
如前面所说,即便功夫不足,对治欲望也有巧妙的方法。就看自己愿不愿意用而已。相信因果的人,在欲望一出现,感觉自己快抵挡不住的时候马上去看邪淫因果案例文章。看着看着,内心生出敬畏,欲望就自然消除了。
 
欲望消除之后,脑子里的画面就影响不了自己了。此时自己也不再害怕这些画面,这些画面它们爱来就来,爱走就走。每次我们都集中精力对治欲望而不去理会画面,多次以后,这些画面便被慢慢地被淡忘了。突然出现的频率会越来越少,直至不再出现。但这可能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一开始我们不以追求画面不再出现为目标,而是做好它们会一直出现的心理准备。甚至还“欢迎”它们来。这里的欢迎并不是让自己主动去想这些画面的意思,而是非主动情况下画面突然来了也不用不开心。因为这又是自己战胜欲望的好机会。欲望被战胜的次数越多,就会变得越弱,直到对我们几乎构不成威胁。再到后来,欲望弱到我们轻松一“压”就无法起作用了。
 
“观心断念”,到底观的是什么心?断的是什么念?可能很多人不太清晰明了,导致方法用得不恰当而出现反效果。“观心断念”的方法出自宗教,想深入地理解和执行,最好还是要有宗教信仰,要有好的老师来指导,再通过自己不断学习而深入体悟。我怕误导大家,所以下面的内容不做为对“观心断念”的解释,只是讨论我自己戒色时在观察内心欲望,斩断淫念方面的一点小经验。至少对我自己是有用的。
 
欲望出现了,自己是能感知的。最怕欲望来了,自己毫无察觉,被驱使了都不知道。欲望在身体中是什么感觉?这种感觉在身体中处于哪个具体位置?它是什么形状?什么颜色?这些问题各位可以自己好好体会一下,没有标准答案。认真体会并把欲望形象化,可以帮助我们在欲望来的时候知道它的存在,并关注它,看着它,就不容易被它驱使了。每次欲望一来,我们都快速把它形象化。这就是我观察欲望的一点小经验。其实是我在一本关于治疗强迫症的书籍中学到的,书中讲的是如何观察自己内心的不良情绪。可是我们举一反三,欲望也可以大家好,我是自求多福。
 
针对这一期的内容我先做个声明:本人对某戒色达人引导大家接触、认识宗教的目的非常赞同。只是对他以前所发表的戒色方法方面的某些观点,以及对传统文化的部分理解不太认同。以下说出我的观点,只是通过温和,理性的讨论就事论事。如果说得不对,欢迎指正。
 
“断念”这个方法绝对是正确的。“念起即断”也是我们努力的目标,是我们修身齐家必须去学习的。但是这个方法太高了,用于戒色,也许并不适合大多数人的水平。
 
这么说吧,能做到“念起即断,念起即觉”的,估计是个圣贤人了吧?至少也得是个君子。而如果《弟子规》的要求做不到,那就是在道德上有所缺失。如果邪淫了,那在道德上就更加有所缺失。用要求圣贤君子的标准去要求那么多在道德上有缺失的人,行得通吗?
 
我这么说是有一定根据的。
 
《论语》中有这么一句话,“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这是鲁哀公问孔老夫子:弟子中哪些人比较好学?夫子回答说只有颜渊一个人好学。他做到了“不迁怒,不贰过”,其他人做不到,所以只有他一个人好学。这是修学的功夫。他能做到过错只犯一次,只要意识到自己错了,马上改正,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不迁怒”是什么意思?一般的解释是如果对某个人发了怒,不会把这个怒气迁移到其他任何人。这种解释不太正确。因为这样的功夫在孔门里面很多弟子都能做到,怎么可能只有颜渊一个人做到?正确的理解应该是,这一刻心里有了怒气,不会把这个嗔恨的念头迁移到第二念。第一念发怒,第二念马上觉照,即我们现在常说的“念起即觉”。要知道,这样的功夫在孔门众多弟子中只有颜渊达到了。
 
其他的弟子,如闵子骞,子路,曾子,都没听孔夫子说他们做到了。即使他们都是大贤人!他们可都是二十四孝中的人物啊!曾子的母亲只要一咬自己的手指,曾子在山上马上感到心痛,就想是不是家里有事了。这样的德行,试问当今有几个人能达到?做不到,就不要认为自己有“念起即觉”的能力了。因为曾子也没做到。但是我们知道,曾子在朝这个方向努力。他说,自己每天都反省。不断地反省,到功夫更深的时候,一个念头不对了,马上觉察到,马上改正!这大概就是“念起即觉、念起即断”了。
 
我们可以肯定,闵子骞,子路,曾子等贤人都是守礼的人,所以绝对不是邪淫的人。但他们却做不到“念起即断”。由此可知,戒邪淫比“念起即断”容易。
 
有人说,古代环境和现代环境不一样,在那样的环境下戒邪淫容易,不可同日而语。我可以举本人作为例子,本人是做不到“念起即断”的,但是成功戒邪淫也好多年了。我的感觉就是:戒邪淫比“念起即断”容易太多了。更何况,在古代那样的环境下都做不到“念起即断”,在今天这个环境就更加难了。
 
所以,问题出在哪?戒邪淫和“念起即断”哪样更加基础搞错了。不可否认,只要你能做到“念起即断”,那么你戒邪淫也就成功了,只有上根人才适合这种一步登天的方法。一般连基础的东西都做不到的人应该怎么办?从基础学起!就好像盖房子要打地基一样。先做到戒掉邪淫,然后才能更好地朝“念起即断”的方向努力。
 
要知道,想戒邪淫,方法有很多,有些容易一点的方法你为何不用呢?打个比方,现在要你计算一个瓶子的容积,如果你懂得微积分,有办法获得这个瓶子的曲线函数,那么你马上可以直接通过计算得到其容积;但是你现在只会加减乘除,不懂微积分,怎么办呢?当然也有方法,就是找一个立方形的容器,把瓶子灌满水,再把水倒到立方容器里,这样通过乘法计算,也能算出其容积。虽然步骤曲折一点,但是至少也能计算出答案。所以,如果我们只是小学水平,虽然说学会微积分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我们要一点一滴地积累,到了大学就能学会,但是当务之急是需要知道瓶子的容积,那怎么办?当然就得懂得变通,先找适合的方法解决当前的问题。你可不能说现在不会计算微积分,那就苦练吧,拿本微积分的练习题去不断地做。不懂函数,不知道微积分的公式,练再多有何用?
 
又比如,要训练一个小孩成为一个战士。你给予他的训练强度,是不是应该在他能承受的范围内呢?如果你一开始就叫他上战场去和成年的敌人面对面搏杀,那他会死得很惨。
 
那戒邪淫有什么现在就可以用的方法?孝顺父母,学习传统文化,相信因果报应,借助宗教的力量。这是适合我们的方法。可惜的是,有些人他们不愿意接受这些方法。所以为了迎合这些不愿意接受的人,就叫他们去“断念”,这样他们又更加不愿意去接受适合他们的方法了。“念起即断”对他们来说又不切实际,像空中楼阁一样,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对那些不认同传统文化,甚至毁谤圣贤的人,叫他们去苦练“断念”,我想害了他们的可能性更大。
 
有的人会说,自己自问不是上根人,但也做到“断念”了,很多戒友也做到了。这句话值得商榷。
 
首先,说这样的话的人敢说自己没有借助宗教的力量吗?他们推崇的成功的案例里,估计得有百分之八九十以上是借助宗教的力量成功的吧?不知道抵触排斥宗教的那些人,他们只是依靠“断念”也能成功吗?我想几乎没有。当然,有的人他还没有宗教信仰,但是“色念”也“断”得很好,这种人不是没有。我就在戒色群里遇到过这样的一个人。然而经过了解之后,发现他是有一些特点的。他是个学生,年纪很轻,所以受社会污染没那么严重,心里面乱七八糟的东西还不是很多。一般这类人邪淫的习气还不是那么大,所以戒意淫的难度可能也不是特别高。重要的是,他说自己很少抵触顶撞父母,在家里人眼里他是个好孩子。这一点太重要了。另外,他虽然还没有完全相信因果,但是不排斥,也不毁谤。而且他乐于行善。行善让他感觉很快乐,经常去放生。孝顺,行善是培养福德和正气,是戒色能否成功的重要基础。我认为这个人不久后可能会信仰宗教,或者学习传统文化。如果没有的话,随着年龄增长并投入这个充满诱惑的社会,其戒色成果能保持多久实在不好说。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孝顺父母非常重要。心里有父母,戒色就会变得容易很多。心里没父母,就算用熏陶戒色法的技巧,效果也是不佳。心里面有了父母,开始落实《弟子规》,但是觉得自己的德行还不是很好,那么就要按照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了凡四训》说:“大抵最上治心,当下清净;才动即觉,觉之即无;苟未能然,须明理以遣之;又未能然,须随事以禁之;以上事而兼行下功,未为失策。”把道理讲得很明白。“苟未能然”道出了一个客观事实。对有些人来说,最上的方法是有做不到的时候的。了凡先生那个时代就存在“苟未能然”的人,那么在我们这个时代,说“苟未能然”的人占绝大多数是不为过的。“苟未能然,须明理以遣之。”他们得通过明理来达到戒除恶习的目的。像淫欲这种大的习气,就得通过明白因果报应的道理来降服。这就是相信因果报应对于戒色的重要性。相信了因果,戒色成果会非常稳。我见过的那些相信因果的人,成功戒掉两三年那是妥妥的,有的已经七八年,八九年了。他们根本不需要害怕使用电脑和手机,也不需要用什么强制性软件,因为相信因果让他们的内心的防卫已经非常牢固。
 
无论有没有相信因果,有没有依靠宗教信仰的力量,有些人能暂时成功戒除邪淫,并且做到很少意淫。这样就说他们会“念起即断”了,合适吗?恐怕也不合适。是不是真的会了我不下定论。只问一句,如果已经会“念起即断”了,那么敢再去上色情网站吗?很多人总是强调一句话:看黄必“破”。那既然已经会“念起即断”了,为什么还是不敢看呢?因为做不到一边看不良影像,一边持续地断掉不停出现的淫念。我这么说,各位千万不要去尝试,这是极度危险的。各位只要自问自己行不行就好了。不行的话,说明离真的“念起即断”还很远。
 
又比如,我说这些话的时候,你可能不认同我的观点,那么你心里有没有一丝毫的不高兴,鄙夷,或者生气呢?如果有的话,你并没有把你的这些不良的念头断掉。如果你看到别人与你的观点不同,甚至批评你,不但不反思一下,还想着要去辩解,反驳,那其实你的断念功夫可能也不怎么样。又或者,你认同我的观点,你对某人有意见,心里感到“大快人心”,“又有人出来批判他了”,这也错了,这个念头也不对。所以,不好的念头有时候很细微,不知不觉的,被念头带着走自己都不知道。所以这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向这个方向努力,直到最终心里没有恶念,这是必须要去做的。但是目前还没那个能力,就想靠这个来战胜淫念,不太理智。
 
推崇“断念”的人经常强调,要在念头生出来的那一秒,甚至零点几秒就断掉。理论是不错,可是各位自问真的做得到吗?这事不能欺骗自己,如果功夫不行,却盲目地相信自己的能力,有一天,遇到很不好的缘分,却用还没有能力做到的方法去对治,会输得很惨。
 
如果内心不够真诚恭敬,怎么可能做到“断念”呢?要达到内心的真诚恭敬,是有一些修学的途径或次序的。比如《孝经》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首先就得从孝顺父母做起。对父母都不诚敬,还会对谁诚敬呢?也没有说我对人不诚敬,对事对物可以诚敬,没有这回事。《中庸》说:“其次致曲”。达不到至诚的境界,就得先从一些小事做起。《礼记》中有一篇叫《曲礼》,开篇就讲“毋不敬”,就是通过这些小的礼,帮助我们达到真诚恭敬。当然,这些礼也包括孝顺父母的一些礼节。而我们现代,一般是提倡学习和落实《弟子规》,弟子规的很多经句,都是出自《曲礼》。想达到内心真诚恭敬,就得在生活中把《弟子规》中每一句都去认真落实。
 
《大学》中又说,诚意就是毋自欺,就是要慎独。要在内心不欺骗自己那种。内心的善恶是会决定自己的祸福的。这是因果报应的道理。知道因果报应,就会让我们更加慎独,相信因果报应是帮助我们诚意的一个非常好的途径。在现代这个社会,各种各样的污染和诱惑,还有很多错误的价值观,如果不相信因果报应,是很难有动力去落实《弟子规》的。要知道,落实《弟子规》并不容易!这就是不相信因果的障碍。
 
《中庸》又说:“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根据我自己浅薄的理解,这是“诚之者”的途径。笃行,我们这里暂且先理解为在生活中恭敬地去落实《弟子规》和《太上感应篇》的教诲。博学,审问,慎思,明辨,我理解为通过学习和通过各种寻找答案的途径帮助自己明白道理。所以,这个过程是含糊不得的。比如说明辨,如果我们不是通过去寻找证据而获得确切的答案,而一味地相信自己的主观看法,还顽固执着,这就难以达到“诚”了。比如我们前面论证了这个物质世界其实是个幻相,这个论证的证据是确凿的,逻辑是严密的。而有些人,他们反对因果报应的说法是毫无证据的,就是根据他们自己的主观看法或者错误的信仰去反对而已。而他们也从不愿意去认真客观地求证和寻找答案。如果你问他们支持只承认物质的科学主义的证据是什么,他们是说不出来的。真正的科学必须求真,求客观,用证据和逻辑说话。所以从这点看出,不相信因果报应的人,是他们不肯面对真相,这已经是不真诚了。
 
不真诚的人,对古圣先贤的教诲不恭敬、不相信的人,想学会“断念”,我认为几乎不可能。
 
再比如,我现在想要做到别人恶意批评我的时候,能马上断掉嗔恨的念头,该怎么去努力?可以先从容易的学起,比如父母批评我们,我们先做到不要不高兴再说,一时不能马上高兴,那也要慢慢去调伏不良情绪。要多想道理,想想父母的恩德,或者明白因果的道理,别人骂我是因为我过去骂过别人,道理明白得比较透彻了,那么就不容易生出嗔恨心了,心里的不愉快也能慢慢调伏。所以要从《弟子规》里的“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学起,认认真真地去做到。做得久了,再提升,别人骂自己也不再生气,那“断念”的功夫不就提升了吗?
 
我们要断掉很想看色情画面的这个念头,要怎么努力?可以先对治一下自己很想看娱乐节目的念头,做到这些娱乐节目也坚决不去看。那个想看娱乐和想看色情画面的念头,其实都是贪念,但有容易对治和不容易对治的区别,可以从容易的先做起。《弟子规》说“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
 
所以明白了没有?《弟子规》是基础,弟子规做不到,高谈“念起即断”,不就是空中楼阁吗?《弟子规》说“市井气,切戒之”,很多戒色的人就做不到,一开口就用露骨的词汇讨论男科疾病的症状,甚至问一些恶心的问题,丝毫不照顾别人的感受。这就是意识不到自己的自私自利。而这些人又不断地说要“念起即断,念起即觉”。不是很讽刺吗?
 
所以要先把《弟子规》的要求做到,再去谈如何做到“断念”。可是要做到《弟子规》的要求,可能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如何戒色?如果突然间欲望强烈来袭,我们的功夫还不行怎么办?
 
以大部分人的能力来说,等他们发现欲望的时候,欲望已经发展壮大,这时已经难以控制住自己了。要他们强行去止住已经发展壮大的欲望,已经是很难很难了。但就算让欲望发展壮大起来,还是有办法的,需要用技巧。用一个比喻来说,你想用手去推大石头,是推不动的,好比欲望壮大了,你还想用蛮力去止住欲望。而如果给你一个支点和一根木棍,你可以把这个石头撬开,木棍越长,你就会越省力气,越轻松。但是太长了,你的身高会够不着,那也是没用的——这就好比在欲望生出来的那一刻,马上就把欲望制止住,可以很轻松,但你还做不到那么快。如果木棍长度合适,虽然你还是要花些力气,也不是那么容易,但至少比用蛮力去推石头容易多了——这就好比不能马上就把欲望制止住,不让其发展,也不能用蛮力强行去止住已经发展壮大的欲望,但是还是可以通过某种技巧,使得用出的力量大于已经发展壮大的欲望的力量,还是能够制止住欲望。聪明人就应该通过分析,选择合适自己的方法。
 
技巧就是要用强烈的情绪去代替欲望。想想,在你欲望难以控制的时候,突然出现了一只老虎,你现在还会想着那些欲望吗?正常人的反应当然是惊吓,恐惧,然后逃命。而欲望,早已经忘记了。虽然有些恐惧不是好的情绪,但是如果是畏惧因果报应而不敢再干坏事,这样的恐惧,是有好处的。因为因果是事实真相,不会因为我们不相信就不存在。那么我们相信了,顺着因果规律去办事,就会得到好处。而且这样的恐惧,是强大的足以代替欲望的情绪。就好像被猛虎追赶时能够忘掉欲望一样。所以我们之前说了很多次,欲望来了就去看因果案例文章,看到自己害怕、震撼,然后再去看那些戒邪淫得福报的案例,加强自己的动力。这些文章,可以在学生党戒色浏览器里面获取,有随机列表,每次打开都是不一样的案例,就是为了能每次都吸引注意力,帮助引起畏惧之心,并生出勇猛的心,从而代替欲望。这就像前面说的,虽然木棍不长,长度仅仅适合身高而已,但是只要稍微用力,还是能成功的。比用蛮力去推石头好,也比不切实际地想跳高去抓住长木棍更合适。
 
这样,即使不能第一秒就发现念头,持续了一段时间,但是还是有力量能降服这个淫欲心,并止住念头。不但如此,还有其他好的方法,古圣先贤已经告诉过我们了。《欲海回狂》这本书要恭敬学习,反复研究,自然就会有所帮助。所以,真正好的戒色方法,该说出来的,古圣先贤早都记录在书里面了。现代人一些长篇大论的所谓的“科学戒色”文章,再高明,估计都不会超出流传下来的这些戒淫善书,不会超出宗教里的教诲。
 
当然有人会说,直接谈“宗教”别人不容易接受,应该先谈“断念”,再慢慢引导。这点我就不再多讨论了,我只看实际效果。现在某些大型戒色讨论区,排斥宗教的人越来越多,甚至这些人中有些人还掌握了权限,这个效果不太令人满意。
 
这里也是涉及到一个问题,戒色,需要注重的是“心法”,还是外在的行为规范。这个辩论在戒色圈里已经出现了。有两位戒色达人的观点不一致。其中一位说:“戒色的核心是修心,修身只是辅助。”另一位说:“修身就包含了修心,只谈修心太狭隘。”其实这样的辩论不是今天才出现,古代早就有过。朱熹和陆九渊先生之间的辩论话题就与这个很相似。
 
再早一点,《论语》里面所记载的,子游说:“子夏的学生们,做洒水扫地、接待客人、趋进走退一类的事,是可以的,不过这些只是细枝末节的事。根本的学问却没有学到,这怎么行呢?”子夏听到这话,说:“子游说错了!君子的学问,哪些先传授、哪些后传授,就好比草木一样,是区分为各种类别的。君子的学问,怎么能歪曲呢?有始有终地循序渐进,大概只有圣人吧!”
 
子游和子夏,他们谁说得对呢?他们都对。但如果偏执于一边的话那就错了。
 
做洒扫应对这些事,是初学者必须学习的基础科目,其目的最终无非就是为了修正内心;而如果没有修正内心的这个目标,光做这些外在的形式,那可能是目的不纯,也错了。
 
《论语》说:“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这给我们启示,外在的行为和内心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修心就是修身,修身就是修心!
 
但是这个修身具体含义是什么还得说清楚。《大学》说“修身在正其心”。这里的修身的意思还不是用行为规范去修正自己的行为的意思,而是内心端正了,身自然而然也得到修正。就是《大学》里说的“诚于中,形于外”的意思。所以修心,的确是关键,心修正了,外在的行为自然而然就端正了。
 
但是如何修心?《中庸》说“其次致曲”,告诉我们还是得从小事做起。这些小事,当然就离不开外在的行为规范。
 
所以那两位戒色达人,其理解都有偏颇的地方。首先,“修身”和“修心”不可以看做两样东西,两分法是错的,孝顺父母,行善,其实既是修身也是修心;其次,修心并不狭隘,修身包含修心的说法也不对;再次,他们都引用了《大学》中的句子,但所说的“修身”和《大学》中的“修身”不是一个概念,他们所说的是该不该进行外在的行为规范。外在的行为规范并非仅仅是辅助,立下正确的目标,配合外在的行为规范,就是一个修心的过程。
 
回到“断念”这个话题,其实我是不太愿意过多地讨论这个话题的。因为我的水平有限,不太敢讨论“断念”这种高深的方法,怕说错了误导人。但我又不得不进行很多讨论。因为我发现很多人对“断念”的理解可能出现偏差,导致产生了一些问题。
 
听说有戒友因为学习“断念”而患上强迫症。强迫症大概也和邪淫恶报有关,我自己就曾因为邪淫患上强迫症。当然很多人强行去“断念”也可能也是强迫症的原因之一。强行去做自己能力做不到的事,就有可能患上强迫症。有些人过去上了不良网站,看了一些不良影像。现在想戒色了,但以前的记忆还在,那些不良画面常常会无意间在脑子里出现,挥着不去。于是他们就要“断”掉这些画面。可是,这些画面似乎是“断”不掉的。越去压制,就会越出现。于是,紧张、恐慌的情绪就出现了。这些情绪越来越强烈时,强迫症也伴随着出现了。
 
我的建议是:不要想着去“断掉”这些画面。断色念,要断的并不是这些脑子里的画面。这些画面既然是无意间出现,我们是控制不了的。越在意它,它可能会出现得越频繁;越紧张,它就会变得越强大。那么就让它自生自灭就可以。
 
它突然出现了,并在脑子里停留了一段时间,引发了内心的欲望。这算不算意淫呢?如果这时候不被欲望驱使着去“享受”这些画面,意念上不跟着这些画面主动去追求快感,即使这时候欲望存在,我认为也不算意淫。但如果我们被欲望驱使了,意念上主动去追求快感,主动去随顺这些画面或主动想更多画面来满足内心的欲望,那就是意淫。意淫会有报应!
 
到底是自己主动的还是自己非主动的要先区分清楚。如果是非主动的,那就不必紧张。要认识到这些画面是一定会出现的。是没有办法让它们突然消失而不再出现的。
 
同时,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对治欲望上。欲望出现了,越快把欲望消除掉越好。如果能力还达不到,慢一点消除欲望也没关系。但不要在对治欲望这件事情上有所松懈。要记住,驱使自己做出邪淫行为的是欲望。如果把欲望压制下去,欲望被消除掉了,那些画面再怎么出现,对我们也毫无影响。
 
有人说对念头不能压制,还比喻说除草不是用“压”,而是要用“推土机”。这样的说辞可能很多人看了后还是一头雾水,不能理解其具体意思,到底该怎么去做还是不懂。那么该不该“压制”?这里我斗胆提出:对脑子突然出现的画面不压制;对内心出现的欲望需要尽力去压制。古圣先贤说“格物致知”,“格物”就是要我们和欲望搏斗!当我们不去在意那些画面,就可以把更多精力分配到对治欲望这件事,专心压制欲望,那些画面也就自然淡化了。
 
如前面所说,即便功夫不足,对治欲望也有巧妙的方法。就看自己愿不愿意用而已。相信因果的人,在欲望一出现,感觉自己快抵挡不住的时候马上去看邪淫因果案例文章。看着看着,内心生出敬畏,欲望就自然消除了。
 
欲望消除之后,脑子里的画面就影响不了自己了。此时自己也不再害怕这些画面,这些画面它们爱来就来,爱走就走。每次我们都集中精力对治欲望而不去理会画面,多次以后,这些画面便被慢慢地被淡忘了。突然出现的频率会越来越少,直至不再出现。但这可能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一开始我们不以追求画面不再出现为目标,而是做好它们会一直出现的心理准备。甚至还“欢迎”它们来。这里的欢迎并不是让自己主动去想这些画面的意思,而是非主动情况下画面突然来了也不用不开心。因为这又是自己战胜欲望的好机会。欲望被战胜的次数越多,就会变得越弱,直到对我们几乎构不成威胁。再到后来,欲望弱到我们轻松一“压”就无法起作用了。
 
“观心断念”,到底观的是什么心?断的是什么念?可能很多人不太清晰明了,导致方法用得不恰当而出现反效果。“观心断念”的方法出自宗教,想深入地理解和执行,最好还是要有宗教信仰,要有好的老师来指导,再通过自己不断学习而深入体悟。我怕误导大家,所以下面的内容不做为对“观心断念”的解释,只是讨论我自己戒色时在观察内心欲望,斩断淫念方面的一点小经验。至少对我自己是有用的。
 
欲望出现了,自己是能感知的。最怕欲望来了,自己毫无察觉,被驱使了都不知道。欲望在身体中是什么感觉?这种感觉在身体中处于哪个具体位置?它是什么形状?什么颜色?这些问题各位可以自己好好体会一下,没有标准答案。认真体会并把欲望形象化,可以帮助我们在欲望来的时候知道它的存在,并关注它,看着它,就不容易被它驱使了。每次欲望一来,我们都快速把它形象化。这就是我观察欲望的一点小经验。其实是我在一本关于治疗强迫症的书籍中学到的,书中讲的是如何观察自己内心的不良情绪。可是我们举一反三,欲望也可以这样去观察。也可以试试这样观想:佛光照到自己身上,形象化的欲望被佛光一照,逐渐消散了。试试效果如何。
 
在戒色中,“断念”要断的是什么念?欲望出现了,我们受影响了,于是想着去做些什么来满足欲望,比如去追思一些不好的画面来随顺欲望。这是自己主动要去满足欲望的细微念头。这样的念头,我们要觉察到!一旦觉察到这样的念头,要立即斩断!
 
可是还做不到怎么办?还是要在深信因果方面下功夫。要相信即使轻微的意淫也会有恶报!亲身体验过,受到教训了,真的相信了,还敢去意淫吗?这时候警觉性会比以前高,一有意淫就会比较容易觉察到,并马上停止。就好像自然的反应一样,比以前不相信因果的时候容易多了,这还是要自己去落实并体会的。
 
但是如果一开始就不愿意相信因果,先入为主地去排斥抵触,那可能就没什么好办法了。还想戒色成功,实在太难、太难了。这样的人距离真正的“断念”大概相差十万八千里。
 
有人提倡“断念口诀”,比如看了一些擦边或不良的内容,就不断地念“念起不随,念起即断,念起即觉,觉之即无”。这样做有效吗?
 
我的看法:如果不信仰宗教,甚至内心排斥抵触,再怎么念这个口诀估计效果也不大;如果信仰宗教,那么直接选择一佛菩萨名号,专心、恭敬地念即可,有时候效果不可思议。所以没必要念口诀。提出念“断念口诀”的那位戒色达人,他自己是有宗教信仰的,所以他能戒色成功。你念了很多口诀也不能戒色成功,可以问问自己信仰宗教吗?也许那位达人也希望大家信仰宗教,并且也念圣号,只是某些人排斥、抵触,他为了迁就某些人,才叫大家去念“断念口诀”。
 
我听说存在一直念“断念口诀”的人后来还是变成了戒油子,这样的人还做了某大型戒色讨论圈的小管理员。
 
所以我得出结论:想戒色成功,还是要有宗教信仰,或者要学习传统文化,不然的话可能无论如何都是徒劳。所以熏陶戒色法才提倡一个价值观和两个基础。有了一个价值观和两个基础,不需要念“断念口诀”就能成功戒色。如果有了一个价值观和两个基础还是感觉吃力,那么就念佛菩萨名号。
 
我相信这样是可以轻松战胜邪淫的。
 
戒色真正的难到底难在哪?难在改变价值观并建立正确的信仰。有了正确的信仰,绝对会容易很多,对每个人来说都是这样。有的人不相信别人能戒色成功,只是因为他缺乏正确的信仰而已。
这样去观察。也可以试试这样观想:佛光照到自己身上,形象化的欲望被佛光一照,逐渐消散了。试试效果如何。
 
在戒色中,“断念”要断的是什么念?欲望出现了,我们受影响了,于是想着去做些什么来满足欲望,比如去追思一些不好的画面来随顺欲望。这是自己主动要去满足欲望的细微念头。这样的念头,我们要觉察到!一旦觉察到这样的念头,要立即斩断!
 
可是还做不到怎么办?还是要在深信因果方面下功夫。要相信即使轻微的意淫也会有恶报!亲身体验过,受到教训了,真的相信了,还敢去意淫吗?这时候警觉性会比以前高,一有意淫就会比较容易觉察到,并马上停止。就好像自然的反应一样,比以前不相信因果的时候容易多了,这还是要自己去落实并体会的。
 
但是如果一开始就不愿意相信因果,先入为主地去排斥抵触,那可能就没什么好办法了。还想戒色成功,实在太难、太难了。这样的人距离真正的“断念”大概相差十万八千里。
 
有人提倡“断念口诀”,比如看了一些擦边或不良的内容,就不断地念“念起不随,念起即断,念起即觉,觉之即无”。这样做有效吗?
 
我的看法:如果不信仰宗教,甚至内心排斥抵触,再怎么念这个口诀估计效果也不大;如果信仰宗教,那么直接选择一佛菩萨名号,专心、恭敬地念即可,有时候效果不可思议。所以没必要念口诀。提出念“断念口诀”的那位戒色达人,他自己是有宗教信仰的,所以他能戒色成功。你念了很多口诀也不能戒色成功,可以问问自己信仰宗教吗?也许那位达人也希望大家信仰宗教,并且也念圣号,只是某些人排斥、抵触,他为了迁就某些人,才叫大家去念“断念口诀”。
 
我听说存在一直念“断念口诀”的人后来还是变成了戒油子,这样的人还做了某大型戒色讨论圈的小管理员。
 
所以我得出结论:想戒色成功,还是要有宗教信仰,或者要学习传统文化,不然的话可能无论如何都是徒劳。所以熏陶戒色法才提倡一个价值观和两个基础。有了一个价值观和两个基础,不需要念“断念口诀”就能成功戒色。如果有了一个价值观和两个基础还是感觉吃力,那么就念佛菩萨名号。
 
我相信这样是可以轻松战胜邪淫的。
 
戒色真正的难到底难在哪?难在改变价值观并建立正确的信仰。有了正确的信仰,绝对会容易很多,对每个人来说都是这样。有的人不相信别人能戒色成功,只是因为他缺乏正确的信仰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