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这是季康子请问孔子。季康子是鲁国的大夫,他叫做季孙肥,康是他的諡号。我们知道鲁国三家专权,季氏家族是最大的、最有势力。孔子看不惯三家专权,这是违礼的。国君没有他该有的权力,被大夫控制住,这是违礼。孔子曾经希望把不正常的现象扭转,让鲁国国君恢复他的权力,这是最着名的堕(音灰)都,毁掉三家的都城。但是这个计画最后失败,孔子也就只好离开鲁国,周游列国去了。后来季康子终于把孔子请回来,他也是常常请问孔子。季康子知道孔子手下能人不少,很想请几个来帮他做家臣,帮他治理他的家族,乃至治理国家。他最后请了冉求,冉求是他很得力的家臣。季康子在这里问孔子,三个弟子怎麽样,可不可以从政?一个是问仲由,仲由就是子路;一个是赐,就是端木赐,子贡;另外一个就是求,是冉求。我们来看他怎麽问。
『季康子问』,是问孔子,『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就是仲由(子路)可不可以让他来从政、治理国家?『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果是果敢、决断。子路的性格是豪爽正直,但是容易急躁,所以他很果敢、很决断,他有时候会没把事情想清楚就做了,有点鲁莽,这麽一个性格。但是他好的方面多,孔子讚叹他好的方面,是果敢决断。那麽从政,至于从政怎麽样,夫子没给他一个正面回答,说你看看如何?「于从政乎何有?」有,就是你有可以使得子路的吗?你看他有得用吗?反问他。季康子又问,『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赐就是子贡,他可以从事政治吗?孔子说『赐也达』,达是通达事理,子贡是一个很明白的人,特别是他的口才特别好,外交家。当然他通达事理,才能有这样的口才,说话都非常明白,这是端木赐(子贡)的优点。至于从政,你看看有可以使得的吗?也没正面回答。季康子又问『求』,冉求可以从政吗?孔子说冉求『也艺』,艺就是很有才干,冉求是政事第一,这方面他很有才干,很有技艺。至于从政,你看如何?有没有能够使用他的?
『于从政乎何有』这句,我们看看先儒《皇疏》引卫瓘(音冠),皇侃注疏里面引卫瓘的讲法,说「何有者,有余力也」,这是一种讲法。「于从政乎何有」,何有就是有余力。换句话说,有何难?就是没有难的,一定有充分的力量可以做到。《邢疏》,邢昺的注疏里面讲,「其于从政,何有难乎?」何有就是有什麽难的?是这麽个讲法。所以「于从政乎何有」,一般都是「他注亦或谓不难,或谓有余,皆与经文语气不顺,不可从」,这是雪公的意思。李炳老他说,「何有」不能够把它做为有何难,或者是有余力这个讲法。应该怎麽讲?像刚才讲的,孔子不正面回答,而是反问他「你看看如何?有没有使得他用的地方?」是这麽个讲法。什麽意思?为什麽这麽说?雪公给我们分析很有道理。
「此句是活语,季康子为鲁三家之一,目无国君,是以孔子不答以肯定之词,但说三弟子各有所长,听其自决而已」。所以孔子没有正面回答他,为什麽?因为其实孔子并不希望自己的弟子为季康子服务,但是因为季康子问到了,他也要做一个回答。所以他讲到三个弟子各有所长,但是并不做推荐,并不说你可以用谁、你可以用谁,他没有这样说。为什麽?因为季康子本身他违礼,他目无国君,他专权,他都骑在鲁国国君头上。再让一些有才干的人来辅佐你,不是更让你作威作福了吗?这个道理我们要懂。所以孔子念念都想到要复礼,违礼的事情他不去做,也不去帮忙。人问他,他一定会回答,但是他并不给你一个肯定的答桉,反问你,你自己看着办。这样的分析比较契合孔子的态度。
文章摘录自《四书研习报告——论语》钟茂森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