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
我们来看《雪公讲要》,他引孔安国注,这是汉朝的大儒,孔安国注解里面讲到,「费,季氏邑」,这是季氏家族的一个管辖区,叫费(音必)邑。「季氏不臣,而其邑宰数叛,闻闵子骞贤,故欲用之」,这是把背景给我们交代清楚。「季氏不臣」,季氏我们前面提到,他目无国君,这是不臣。在春秋时代真的是乱世,所谓「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当国君的不像国君,当臣子的不像臣子;当父母的不像父母,当儿女的不像儿女,乱世。季氏不像一个臣子,他像国君,他专权控制了整个鲁国政治、经济、军事。有因必有果,「上梁不正下梁歪」,季氏不臣,他底下的臣子也不臣,所以费邑这个地方,季氏家的家臣好几次都叛乱了。大概也换了不少人,换了一个又叛乱,又换掉一个又叛乱,最后没办法,找来找去找到闵子骞。
闻闵子骞很贤能,因为闵子骞是个大孝子,「二十四孝」里有讲他,「闵损芦衣」,现在都拍成动画片了,能够对他父母这样的孝敬。他的继母虐待他,不给他穿棉衣,给他穿用芦花制的衣,让他穿,冬天冷得他哆嗦。最后为他父亲驾马车的时候,驾不住马车,出事了,他父亲很愤怒,用鞭子鞭打他。一打到衣服上打破了,飘出来的是芦花,他父亲才知道原来是继母虐待他,要休他的妻子。闵子骞跪在地上讲,「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如果我的继母在的话,我只是一个人受苦受累而已;假如继母不在了,她还有两个儿子(闵子骞有弟弟),三个儿子都要变得很孤单,受飢寒之苦了。劝他父亲不要休妻,最后感动他的父亲,也感动了继母,所以他的贤德第一,就是体现他孝道。古人讲「忠臣出孝子之门」,谁不希望有个忠臣为自己服务?季氏也一样。看到闵子骞是孝子,他也想网罗,招揽他来做季氏家的家宰(家臣)。所以「故欲用之」,这也是很会看人。做官的人选拔人才怎麽选?古人就用两个标准,一个是孝、一个是廉,孝廉。闵子骞这两个具足,更何况他是孔子的学生,那肯定是有经世之才。现在我们说民选,国家领导人和地方的领导都是民选,民选还是要用「孝廉」做标准。只是什麽?现在由人民推选,选的这个领导好不好,取决于人民,过去是取决于国君,现在取决于人民。人民选的领导好不好,要看人民他们本身有没有这个眼光、有没有这个见识。所以现在更需要大力的、普遍的推广圣贤教育,让人民百姓都有这个意识,他们才会选出好领导。要不然他都不知道用什麽标准选,选一个领导,这个人很会说话、很有口才,就选他了,听骗不听劝。所以这是什麽?现在需要推动全民的圣贤教育,要普及,他才能选出好领导,他才能过上幸福生活。这是多谈了几句。
季氏他想选用闵子骞,可是「闵子不欲为季氏宰」,闵子骞不屑。跟孔子一样,知道季氏这个人不贤不仁,违礼,所以不愿跟他同流合污,不愿跟他做。所以「语使者曰」,跟季氏派来的使者说,「善为我作辞说」,就是善为我辞言,你要给我回去汇报。「令不复召我」,这是推辞,你不要再来找我了,我肯定不会出来给季氏服务的,下了断语。当然这也是对他礼貌,说请你好好给我回去禀报,我这个意思委婉的跟他说,反正我是不会出来的。「复我者,重来召我也」,这个「复我」和『如有复我者』的复我,就是再来招唤我,还要招揽我的话,『则吾必在汶上矣』,这个汶就是汶水。「去之汶水上,欲北如齐也」。汶水在山东鲁国,汶水以北就是齐国,鲁国和齐国交界。闵子骞在这里说,「你再来招唤我的话,我就要到汶水上去了」。换句话说,我得渡过汶水上齐国了,就这意思。这个意思就是闵子骞会避难逃到齐国去,宁愿逃到齐国,也不为你所用。
孔子当时对于闵子骞也是非常的赏识。在历史上,我们看到闵子骞也曾经做过费邑的宰官,曾为费宰。那是什麽时候?孔子在鲁国做大司寇的时候,大司寇是摄相位,等于是鲁国的宰相,那也是大夫,跟季氏是平起平坐。这个时候闵子骞做费邑的宰官,是因为受鲁国之任,等于孔子也是允许的,是为鲁国服务,而不是单为季氏服务。当时孔子希望改造三家专权的局面,要将三家权力削弱,让国君重新获得他应有的权力。闵子骞当时也等于协助孔子完成这项工作,包括子路也曾经做过季氏宰。孔子辞官以后,他去周游列国。为什麽?这个缘起是因为季氏季桓子,跟鲁国国君迷上了齐国的女乐,贪迷于酒色,不理朝政。孔子看到他们没救,算了,离开他,周游列国去,这个时候闵子骞也跟着辞掉费宰的官职。所以闵子骞受官也是为义,假如是不义的话,立刻辞官。后来因为三家专权,费邑之宰也跟着背叛季氏,季氏想要请闵子骞再做费邑的宰官,闵子骞就不答应。为什麽?不愿意同行不义,所以有这样一段因缘。从这里我们也看到学儒的人,儒者,出不出来服务,或隐或出、或去或就,都是以义为标准。凡是不义,立刻就辞退,不能够同行不义,闵子骞做了个好榜样。
文章摘录自《四书研习报告——论语》钟茂森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