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亲尊师传统教育断恶积善管理之道道义人生古乐鉴赏五伦关系蔡礼旭老师幸福锦囊集戒色经验弟子规详解戒色方法弟子规笔记熏陶戒色法系列 展开/收起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这章我们很熟悉了,孔子在这里盛讚颜回,说了两次『贤哉回也』,说颜回真正是大贤。你看,开头说一次,结尾又说一次,盛讚!夫子对其他弟子没有这样盛讚过,原因出在哪里?这里头就讲了,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我们看雪公的注解,「颜子贤而贫穷,然据《韩诗外传》,尚有郭外之田五十亩,郭内之田四十亩」,他还是有一些薄田,勉强得以维持生计。《韩诗外传》是汉朝学者韩婴写的,他是汉文帝时期的博士,文帝博士。「惟以好学,不愿仕」,颜回本来是可以出仕做官的,为什麽他不出来做官,不像子路、子贡、冉求那样?就是因为他好学,他始终追随着夫子,没有离开半步。做官当然是可以得到功名富贵,但是在颜子眼中,一点不在乎,他愿意追随夫子来学,而过着贫寒的生活,这是好学。「故衣食住勉强自给。餐具不备,乃以竹器代碗盛食」。你看他『箪食』,箪是什麽?用竹子编的小篓,一个竹器来代替碗,碗都没有。碗是陶瓷做的,陶瓷比竹器要贵,当时。『瓢饮』,就是「饮则以瓢舀之」,喝水连杯子都没有,拿个葫芦瓢到水缸里面舀一勺来喝。你看,就是这样清俭的生活。「住在陋巷。生活如此简陋,他人必不堪其忧,而颜回不改其乐」。这个了不起!别人要是像他那样,都不知多麽忧虑了,会怨天尤人。颜回不仅不怨天尤人,他还乐,很快乐。在这样的境界里面,『不改其乐』,他不愿意改变这样的贫穷生活,他觉得天天跟着夫子学习,这是最快乐的事情。

 

 

 

我们读这个,有没有感同身受?我们要求学,好学之心是成就的关键,如果没有好学心,就不能成就。像孔子讲过,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不如丘之好学也。十户人家里面,能找到一个根基不错、忠信跟孔子差不多的(这个就很难得了),有孔子的根基,但是为什麽不能成就如孔子?因为没有孔子的好学。所以看我们能不能成就,当然首先要有根,根就是忠信,用忠信来代表你的德行,当然也包括「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你要有根;有了根还不行,你只能成为一个好人,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圣人,要怎麽成为圣人?好学。像颜回一样,他就能成圣人,不改其乐。

 

 

 

底下说,「不改者,本来贫穷,本来即乐,今仍贫穷,今仍乐而不改。意在言外,颜子得道矣」,这点得好。我们看到雪公对《论语》的体会,也是极为深刻。颜回为什麽不改其乐?这个不改的意思,就是他本来是贫穷,他不愿意改。为什麽不愿意改?「本来即乐」,他本来就很乐,不用改了,所以「今仍贫穷,今仍乐而不改」。大家细细体会,他何以能够处贫穷而乐、而不改?这里面有这个意思透露出来了,「意在言外」,透露出来了,颜子得道了、他成圣人了。何以知之?「『学而篇』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以前我们学过这章。子贡讲的,如果是处贫穷,但是对富贵人没有谄媚的态度;处富贵的时候,没有骄慢的态度,这个怎麽样?子贡说这话,他暗示是自己,因为子贡是很富贵的,他能做到富而无骄,请孔子给他做个鑑定。结果,「子曰:可也」,还行,没有特别讚叹,只是给他一点肯定,但并不是非常推崇。说什麽?「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境界不一样,子贡只做到富而无骄,但是未做到富而好礼。贫而无谄的境界,跟贫而乐的境界,又是差了一个等级。

 

 

 

贫而乐,「即如颜子,乐有所得,非乐贫也,乃乐道也」。他所乐的不是贫穷,这个给我们点出来了。贫穷和富贵本身不是我们所乐的寄託,如果你说「我很喜欢贫穷,不喜欢富贵」,你也是不正常,有富贵也不一定是要推辞。贫穷也好、富贵也好,都能得到乐,这个乐不是建立在贫穷或者富贵的条件上。为什麽?因为他乐道,贫也能得道,富也能得道。所以君子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你贫贱也好、富贵也好,都能得道,他乐的是道。只是颜回刚好他是本来贫穷,他得道了,他就很乐,他也不愿意改。说老实话,要改,也是要有因才行。

文章摘录自《四书研习报告——论语》钟茂森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