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我们先看《集注》里面的解释,「鲜,上声」,这里这个字是念鲜(上声),不念鲜(阴平),是少的意思。「中者,无过、无不及之名也」,这个「中庸」的中就是讲无过、无不及。过和不及这二边都不中,过分了等于不及,所以中是无过无不及。「庸,平常也」,这个平常,最重要是这个常字,它是长久的、永恒的,不是一天、二天。一天、二天你能做到无过无不及没什麽,一辈子做叫中庸,这才是真的,不是偶尔才遇到的境界。『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这个「至」是「极也」,当作极字讲,也就是极高的。「鲜,少也」,这个少,鲜是当少的意思,就是已经很少人,『民鲜久矣』,很少人能够有中庸之德,这是「言民少此德,今已久矣」,讲的这个意思,「民」是百姓、人民。中庸这个德是究竟、最高的德,现在人很少有这种德已经很久了,这是夫子的感叹。虽然中庸是至德,但是很少人能行了,而且已经很久没有人去行了。
《朱子集注》里面引程子的话,「程之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自世教衰,民不兴于行,少有此德久矣」。这种解释非常的经典,程子说,不偏就叫中,不偏二边,无过无不及。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讲,既不左倾又不右倾,不偏左、不偏右这叫中,中道;不易,是恒常,易是改变,恒常不变这叫庸,中庸合起来是不偏不倚、恒常不变。「中者天下之正道」,天下的正道,道是讲到宇宙本体,中偏重于作用上来讲,天下本体的作用就是中。「庸」是「天下之定理」,定理就是真理,真理是永恒不变。自从在这世间的教衰,什麽教?圣贤教育,衰了。当年孔子在世是春秋时代,礼虽有条文在,但是没人去讲了,所以这个礼也是形同虚设,没人遵守。这些道德仁义没人讲,大家也就不知道要去行了,所以「民不兴于行」,不去做。「少有此德久矣」,很久了,已经没有人真正去行中庸之德。说老实话,中庸这个德是什麽样的,都没感觉了,更不要说去施行。
	从这个话我们也能够感触到,要复兴中华传统文化,必须要去兴学办教,去办教育,通过办教育,大家才能够真正明瞭该如何去落实。如果都没人讲了,怎麽会有人做?所以兴德第一步先得兴教,教不兴,德怎麽能兴?要有人去讲,所以《礼记.学记》里面讲的,「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我们恩师今天讲课时候还特别提到说,假如国家能够有个五、六十人做老师,他们有德行、有学问,天天把我们古圣先贤的这些经典拿来开解,教导民众,现在可以利用远程教学的工具,用网路,用电视、电视台来教学,这样,我相信中庸之德就会慢慢复兴起来,这是至德。先从基础德行开始教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是基础的德行。这些基本的道德做到了,才能够提升到中庸之德,中庸之德是圣德,你成圣人了,你才能够真正行出中庸。
	
	文章摘录自《四书研习报告——论语》钟茂森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