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亲尊师传统教育断恶积善管理之道道义人生古乐鉴赏五伦关系蔡礼旭老师幸福锦囊集戒色经验弟子规详解戒色方法弟子规笔记熏陶戒色法系列 展开/收起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这章是子贡向老师请教仁的道理。夫子讲仁讲得最多。仁是圣贤的境界,夫子一生都在努力践行这个境界,子贡当然他也很愿意把仁能学到。但是要做到仁之前,道理首先要弄清楚,道理搞明白了,我们才知道如何来下手。这章是告诉我们下手之处,如何行仁,怎麽下手,所以这章非常的重要。一部《论语》,实际上就是教我们如何行仁,这一章可以说是核心。

 

 

 

『子贡曰』,子贡,孔子的弟子,他向夫子请教。『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这是向夫子请问,如果能够「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这个算如何?『可谓仁乎』,这算不算是仁了?我们先看《雪公讲要》里面说的,「子贡问孔子,如有广施恩惠于民,而又能济众于患难者,何如?是可谓仁乎?」这是把子贡的话翻译出来。子贡问,如果有广施恩惠于民,「施」是布施,这个布施是广施,这个「广」不仅是事上非常的广博,心上也是广大的。如何能够做到心上广大?没有分别,这叫广施。我们在布施恩惠给人的时候,不会分别这个人是贵贱还是贫富,还是,你喜欢他还是厌恶他,统统没有这些分别,平等普施,普遍的来布施,这叫广施。有分别有执着,这个心就小了,狭小就不叫广,广是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施与给人的是恩惠,就是真正利益人群、利益大众,这个「民」是讲人,人民。

 

 

 

底下「而又能济众」,这个「众」就比民又更广了,在对象上来讲这也是广施。众是众生,众生的意义比民要更大。民只是人道,众生是六道,甚至是十法界,不同维次空间的生命都要布施他。现在科学家用数学的方法给我们证明,宇宙里面至少十个维次空间,每个空间里头应该都会有生命,只是我们四维空间里面的生命看不到其他高维次的空间,但是不能够否定他们的存在。这个「济众」,济就是救济、帮助这个意思。众生处于患难当中,我们发这个愿去普济,帮助他们解脱患难。前面说广施恩惠于民叫仁民,又能济众于患难这叫爱物,孟子所谓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要做到这样的广施、普济,从哪下手?亲亲。亲亲就是先对自己的父母要孝敬,这个是你爱心的原点。你要对你父母没有爱心,你怎麽可能仁民、爱物?所以这个广施恩惠于民和普济众生于患难,这都是什麽?你的孝心的推展而已。这个孝心是真的,为什麽?因为你对你父母是真的,所以你对人民、对众生那个爱心也是真的,那是一个心,只是从一家扩展到一天下、一个宇宙。广施是你的心量随着增大,不再是对一家、一国而已,而是什麽?一天下和整个宇宙,包括不同维次空间的生命,你都能够用这样的孝心来敬他们、爱他们、帮助他们、照顾他们,这个叫「博施于民,而能济众」,整个宇宙没有一个众生遗漏的。你看,儒家这个境界也是相当广博的,子贡问的问题也是相当有水平。一般人只理解到「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只是对一天下而已,那小了,一天下就是我们讲一个地球,那个并不大,心量不算很大,宇宙里面这个地球只是一个很小很小的星球。我们老师讲课里面还给大家看了这麽一个片子,这是我们的地球,很小,这是从外太空拍下来地球的景色。再要远一点,这地球是这个样子,这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如果你再要从更远的地方去拍,从外太空看我们的家园,这一天下就是那麽一点点而已。如果是我们只看到一天下,这个心量也不是很大,心量要扩展到整个宇宙。其他的星球也一样有众生、有生命,有形的生命、无形的生命,统统都要普济,你这个仁者的仁才做到圆满。子贡问出这样的问题,说能够这样做到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是可为仁乎?」做到这样如何,算不算是仁?

 

 

 

我们来看雪公底下所讲的,「本国民众待施待济既多,尚有各国民众,此世界外,又有他世界,推之无穷,而货财有限,博施救济,孰能周遍?」这个境界之高广,我们怎麽能够达得到?这里就举出,我们要博施于民,先从本国开始。你看我们国家二OO八年五月汶川大地震,今年又有青海玉树地震,还有干旱的地区,还有发洪水的地方,很多的灾难,这些民众都等待我们的施与,等待我们的救济。即使是他们现在没有灾难,但是可能他们也生活在烦恼的、痛苦的境界当中。如果他不明白圣贤之道,处理问题他没有智慧,他就会烦恼,烦恼也属于患难,也需要我们去救济,这麽多。

 

 

 

一般来讲,这个施,布施的施,一般来说有三种,所谓是财施、法施、无畏施。财施是用你的钱财、用物质去供养。看到谁需要吃饭,你去布施饭;需要衣服穿,你布施衣服;需要钱,你布施钱…需要什麽你布施什麽,这是财布施。另外,第二个是法布施,布施法是你将真相、真理跟别人说清楚,让他能够听了法之后,他明理;明了理,就解脱烦恼了,就知道该怎麽做人、怎麽做事。像我们推动传统文化教育,这就是法施,布施的是法,正法。还有是无畏施,就是让众生解脱畏惧、解脱忧患。他要是痛苦,你给他以安慰;他要是有苦恼,你帮助他解决问题,他就解脱了,这都是无畏施;他有恐惧、有畏惧,你让他能够安心,这都是无畏施。譬如说,如果有人怕黑,不敢走夜路,你陪他走一程,这就是无畏施,这是对人而言。还有对一切动物、一切众生也包括在内,我们不吃众生肉,这是无畏施;能够放生,看到人家宰杀生命,我们去放生,我们能够把众生从刀口下解脱出来,这也是无畏施。布施,三种布施,这是讲的大类。每一种里面都是无量无边的,这是博施、广施。三种布施里面,哪一种最为殊胜?法施。因为人听了正法之后,他能觉悟;觉悟了,有智慧,他就能够知道该怎麽过日子,怎麽做人,怎麽过上幸福美满的人生,怎麽得到快乐。这是法给他带来的利益,这个是金钱都买不到的,金钱只能够满足暂时的要求,但是他听了法之后、听了圣贤教育之后,他能改变他的人生观,从此以后他能够真正解脱烦恼(解脱烦恼也是无畏施),而且不仅这一生他得到利益,生生世世都得到利益。人决定不是就这一世,孔子都承认人有轮回的。你看孔子提倡祭祀祖先,《孝经》里面讲的,「春秋祭祀」,「以鬼享之」,当我们在春秋祭祀的时候,祖先的魂就来享受我们的祭祀。这个鬼就是祖先的魂,他的神识来。如果没有鬼、没有祖先这些灵魂,《孝经》就不会这样讲了。证明什麽?人不是死了之后就没有了,真有,还有来世。我们学了法,明白道理了,不仅这一生得利,这个人生观、世界观跟着你的神识到下一生,它不中断,这叫慧命。身命是有一定时期的,人生七十古来稀,你七十岁,你断气了,你走了,你身命就此完结,可是慧命是永恒的。所以法施的功德比财施要大,财施只能够养活他的身命,法施是滋养他的慧命,所以法施比财施殊胜。

文章摘录自《四书研习报告——论语》钟茂森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