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亲尊师传统教育断恶积善管理之道道义人生古乐鉴赏五伦关系蔡礼旭老师幸福锦囊集戒色经验弟子规详解戒色方法弟子规笔记熏陶戒色法系列 展开/收起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我们先看《雪公讲要》里头注解,「老彭,先儒注说不一」。老彭一定是个人,但是因为很难找到历史的考据,所以众说不一,「或以为一人,或以为二人,或二说并存,然多数主张为一人」。李炳南老先生对《论语》文字训诂、内容考证下了很深的功夫,他的《论语讲要》是他一个非常精简、浓缩的《论语》学习报告。他考证了先儒众解(众注解),有的说是一个人,老彭是指一人,有的说是有两个人,有的说两个都可以,但是多数是讲一个人。这个人是谁?「若依包咸、朱子所据《大戴礼》」,包咸是东汉经学家,朱子是南宋的朱熹,他们根据《大戴礼记》,《礼记》有大戴、小戴《礼记》两个版本,根据《大戴礼记》,「则老彭为殷之贤大夫」,殷朝,就是商朝,这一位贤者大夫是朝廷做官的人。
 
「若依杨慎《丹铅总录》所据《三教论》及《庄子》所引」。杨慎是明朝人,曾经是明武宗时的状元,也是非常有学问的,也做过大官,他着了不少着作,《丹铅总录》是他其中的一部。他是四川成都人,他的《丹铅总录》就根据《三教论》及《庄子》所引的这些历史考证说,「老子为尹喜谈容成氏所说五千文,证明述而不作,则老彭当为老子」。所以杨慎引经据典说是老子,这个老彭就是老子。老子是跟孔子同一时代的人,他比孔子年长二十岁,后来西出函谷关隐居去了。孔子曾经去拜会过老子,向老子求教。孔子是入世,老子是出世,他是归隐。传说中,当老子西出函谷关,函谷关把守的官员是尹喜,他见到紫气东来,知道有圣人出现,一看原来是老子骑着牛来,于是就礼请他在函谷关住下来,向老子请教。老子很慈悲,跟他说出「五千文」,这个就是老子的《道德经》。《道德经》五千言,这里面讲到的可以说是非常丰富的哲理,八十一章,它是道家思想精华的经典,要想学道家,一定得读《道德经》。《道德经》是精华,它的根在《太上感应篇》,《太上感应篇》相传也是老子留下来的教诲,太上就是老子,它是讲因果报应的这些理论、事实,让人深明因果,之后他才有可能悟道、证道。
 
我们恩师鼓励我们深入传统文化,这三家,儒、释、道都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三个主流。不管你选哪一门,你只要一门深入,最后你也能够悟道、证道。儒家精华可以说是四书,我们现在正在学习;道家的精华是《道德经》;佛家的精华,当然每个宗不一样,我们恩师是推崇《华严经》、《无量寿经》。《华严经》叫做佛法根本法轮,经中之王,所有的佛法都从这个根本产生、发生出来,所以《华严经》叫根本法轮;而《无量寿经》被古德誉为是中本《华严》,它是《华严经》的浓缩,我们跟随恩师主修、主学这两部。儒家四书、道家《道德经》,跟《华严经》义理都是相同的,所谓是「圆人说法,无法不圆」。你要是能够融会贯通,像蕅益大师解四书,完全是用佛法一乘教义,《华严》奥藏、义理全都贯通在四书里面。我们正在学习,也参考他的注解,这是把我们对四书的理解提升了。《道德经》,佛家也有位祖师曾经做过注解,明朝的憨山大师,他注解过《道德经》。憨山大师是蕅益大师的老师,也是一位大彻大悟、明心见性的祖师大德,他注解《道德经》也完全是跟佛法贯通起来,也是精彩绝伦。
 
真的,你不管在哪一部经上下功夫,都能够豁然贯通,一贯通,看到儒释道三家,完全是「理同出于一原,道并行而不悖」,这是雍正皇帝写的「上谕」里面讲的。理都是同出一个源头,源头就是自性,道是修学的方法,并行而不互相冲突,不悖。学儒释道三家,不管你主修哪一科,都要扎根。这个根,儒释道三个根,儒的根是《弟子规》,《弟子规》是将四书落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如果你没有《弟子规》,你学四书,学来学去都学皮毛,为什麽?你不会用,你只学了个语言文字,你在生活上用不上,「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你就得不到。因为,学了要习,习就是实习,你得用,所以《弟子规》是把四书落实。儒家抓住这两头够了,一个是《弟子规》,行门,四书是解门,解行并重。像《弟子规》里讲的,学文和力行并进,「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如果光力行,光学《弟子规》,不学四书,也不对,要学四书。为什麽?因为「但力行,不学文」,就「任己见,昧理真」;光学四书,不学《弟子规》也不对,这长浮华,所以解行要并重。道家两头,根在《感应篇》,精华在《道德经》,你要是真正想要专道家的经典,这两个也是要解行并重。佛家根在《十善业道经》,你要求解门,《华严经》、《无量寿经》足够了,这是我们这一生修学的大致内容。

文章摘录自《四书研习报告——论语》钟茂森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