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亲尊师传统教育断恶积善管理之道道义人生古乐鉴赏五伦关系蔡礼旭老师幸福锦囊集弟子规详解戒色方法戒色经验弟子规笔记 展开/收起
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详解

  蔡礼旭老师解读:
  『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这个仁慈之心还要落实在言谈之中。诸位朋友,上到目前为止,《弟子规》里面谈到言语的经文多不多?很多。所以说话要不要学?要。「言语」在孔门四科的教诲是仅次於排在「德行」之后,所以从小孩子讲话的分寸,我们也要多加调教。「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其实「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当我们有短有私,希不希望别人到处宣扬?不希望。所以我们不希望别人如此,我们也不应该这么做。
  之前经文也提到「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所以纵使见到别人不好的地方,我们也应该拿来反省自己。之前也有提到,有一位朋友说他实在没有办法都会看到别人的过失,结果他的师长教他一个方法很好用,诸位朋友,你用上了没有?看到太太不好,就想到都是我不好,因为我做得不够好,没让她感动得痛哭流涕;看到儿子不好,就是我教得不够认真;那看到社会很乱,就是我不好,没有捡垃圾给他看,没有扶著老人给他看。所以处处见人的恶都当作是自己的恶、自己的本分,他就会努力好好去做修身的工作。相信他只要能够转到这样的态度上,绝对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所以我们中心的老师,还特别写了一篇文章叫《捡垃圾》,这个捡垃圾的故事可多!所以不要小看捡垃圾这个动作。我们中心老师有一次到长城(去攀爬长城),走在路上,我们很自然就开始一路捡。突然有一个外国人对著我们把这个捡的动作拍起来。为什么他们要拍?难得!那个时候我也没穿这么帅。难得,在中国人的地方看到捡垃圾。
  所以有一次我跟一位李老师,还有后面另外两位老师,四个人走在一条走道上,我跟李老师就开始一路捡垃圾。捡的这个过程,迎面面来很多初中生,他们都是边吃边丢。结果后来看到我们在捡,他们就愣住了。当我们走过以后,其中有一位初中生就说:少见,难得。结果因为后面还有两位老师,这老师也很有教育敏感度,马上就跟他说:既然少见,既然难得,那你们都一起来捡,那不就不少见、不难得了吗?这个初中生说:有道理。结果他就弯下身来捡起了一个垃圾。所以我们要「行为世范」,唤醒大家的这一分善心,这一分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心。
  所以见人的恶不要放在心上,要念念想著如何当好榜样去影响他们;更不可以把人家的过失到处宣扬,这样很不好。所以别人错也是对的,自己对也是错的。听得脑子都糊涂了,再说一遍:别人错,我们也把它当对的,我们对要当错的。我们来猜猜谜语什么意思?其实这个有很深的含义。别人错为什么对?当然对,他就是没有读《弟子规》,所以才会做错事,「人不学,不知道」。所以别人演出了社会的需要给我们看,我们要赶快尽心尽力去帮助、去当榜样。为什么我们对也是错的?你常常在那边说:我对,你错。在制造什么?对立,制造高下。所以有没有发现很多那个常常都说:我对,你是错的;常常会说你错了。这样的人人缘怎么样?所以自己对也是错!因为都是以自己的对怎么样?理直气壮压人,不对;应该理直气和,以和为贵,这样才正确。当人能够心气和平,就能够去感染别人,他也会觉得跟著你一起相处、一起学习,感觉很好。所以「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说实在的,我们光找自己的缺点就已经够我们忙的,有没有?因为找出来的缺点还没有改过,突然又发现新的又产生了,所以「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周泳杉老师解读:
  【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輕訾。】
  這是念子,勿輕訾。
  【勿諂富。勿驕貧。勿厭故。勿喜新。人不閒。勿事攪。人不安。勿話擾。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說。】
  從這裡開始做,這是下手處。明白了這個果益之後,從哪裡下手?第一條,『己有能,勿自私』,就是「布施」。什麼是布施?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講就是服務,就是全心全力的服務。人生的目的在哪裡?人生的目的就是在為大眾服務,這就是他的下手處。什麼東西可以服務?我們很容易想到財富可以服務,我可以拿金錢來服務,我可以拿體力來服務,這是屬於內財。我可以拿我的智慧經驗來服務,我也可以拿我的言語關懷來服務,這服務的面向就很多,方方面面都能服務,但是什麼叫真的服務?他不要求回報,完全的不要求回報,這是真正的服務。再來只有一個念頭,這個是我應該做的,就怕怎麼樣?我做得不夠,就怕做得不夠。所以「己有能,勿自私」,這就是修道第一個下手處。
  【己有能。勿自私。】
  強調那個『私』字,你看重要!這是施眼。就像我們看私,最重要的眼睛就是這個字,「勿自私」,就是這個字。所以捐不捐?捐什麼?這個重點要把它搞清楚,在用心。我們覺得也很擔憂的是教育,現在都往腦在發展,沒往心在發展。什麼意思?就是我們現在的孩子腦力很發達,可是怎麼樣?不會用心,他沒有辦法用心去領悟。他的腦子很發達,邏輯推演能力很強,可是感受力很弱,這也是我們擔心的事情。所以這個教育要教布施,布施絕不是在攀比,大家要注意不是在攀比。末學跟大家舉個例子,就是學校有個小學一年級的學生,他回去跟爸爸要二十塊錢,這是中國大陸的例子,中國大陸有一種紙幣是面額就是二十塊的,爸爸就拿了一個面額二十塊的給他。孩子就說「爸爸,我要兩張十塊的。」爸爸說「那不是一樣嗎?」他說「不一樣,爸爸,不一樣。」「哪裡不一樣?」「我這兩張十塊的我要分兩次送到教務處,做什麼?拾金不昧。」就是我可以送兩次十塊的,我就有兩次拾金不昧的記錄,就能記兩次嘉獎。大家要曉得,這個事情好還是不好?你看這麼小就會騙人,這個錢不是他去撿的,而是他跟他爸爸要的。換句話說,他是拿錢去買什麼?買榮譽。可是他的父親居然跟他說,「你好聰明。」這大家就知道了,我們現在是在增加腦力沒有在增加什麼?我們的感受力、我們的領悟力,我們的用心沒有在增加這個。所以這是教育的引導重要,非常的重要。布施這裡不是在攀比,不是,而是在什麼?強調用心,真能用心,一文可消千劫之罪,這是真的。所以進修的第一步是布施,當然我們初學,從比較容易布施的開始下手,但是這一條一定要做,無論如何一定要做,才能怎麼樣?才能轉變我們的命運。第二條:
  【人所能。勿輕訾。】
  這個『訾』是毀謗的意思,人家有能力,你不要毀謗他,要怎麼樣?要讚歎他、要稱讚他。一方面降伏自己的傲慢跟嫉妒的習氣,一方面鼓勵別人做得更好,隨喜他的功德。這是第二步,「謙讚」,自己謙虛,讚歎別人。這個儒家跟佛法都講到,不可以自讚毀他,不能說自己,就是我們現在講的不能吹牛,不能夠說自己多厲害,這個不可以。但是我們又很擔心,為什麼?現在競選大家曉得,競選你不說自己好怎麼行?這個風氣,確實我們現在學儒,覺得很困難,很難下手,不容易下手。而別人,我們要讚歎別人,讚歎他什麼?讚歎他與八德相應的這些德行。與性德相應的德行,我們要讚歎他,不應吝於讚歎,為什麼?因為我們讚歎了人家,人家會做得更好。而他做跟我做一不一樣?一樣,這個態度非常的重要。所謂「見人之得,如己之得,見人之失,如己之失」,這個態度重要。古人都有這個態度,為什麼?心量很大。
  這是歷史記載的,有一次楚國的人掉了一把弓,很好的弓掉了,人家就問他你掉了這把弓,心疼不疼?會不會很心疼?他說不會,為什麼?因為楚人失弓,楚人得弓。我掉了這把弓箭沒關係,楚國人撿去了一樣,一家人對吧!我的弓跟楚國人的弓那不是一樣嗎?他撿去了。孔老夫子聽到了很讚歎,他老人家就講了,「不如講楚人失弓,天下人得弓」,你看這個心量又擴大了。所以「見人之得,如己之得」,你們家幸福美滿,跟我家幸福美滿一樣;你們家和睦相處,跟我們家和睦相處一樣。我希望你們家也和睦相處對吧!態度非常的重要,「人所能,勿輕訾」,不要輕視他,不要毀謗他,這個心態就能讓我們的用心轉變。你看拓開心量,都在轉我們那顆自私自利的心,把它轉過來,這個轉化是關鍵。為什麼?沒有這個轉化,就停留在「入則孝」那個基礎裡面,這個不是教育的最終目的,而真正的孝道也不可能圓滿。所以要經過這個轉化,這是第二步,這是第二種方法。第三種方法:
  【勿諂富。勿驕貧。勿厭故。勿喜新。】
  這個在培養什麼?平等,平等心。富跟貧這都是什麼?都是境界。故跟新這也是境界,對待這些境界平等一如,這是轉化用心的另外一種練習,我們要做這個練習,否則我們沒辦法平等。前面講的普愛跟平等,這個用心靠什麼轉?靠這個。如果我們對待境界,我們的心是散亂的、我們的心是浮動的,一點定功都沒有,我們就受影響,動心了,動心不可能普愛、不可能平等,一定是私愛、一定是偏愛,一定的。所以要學這個,這是第三個戊三。再來:
  【人不閒。勿事攪。人不安。勿話擾。】
  這是慈悲,這是對人要關懷,我們現在話就是關懷,要照顧,這裡講的都是什麼?原理原則,不是只有這條,這條是大原則。你看『人不閒,勿事攪』,為什麼?因為我關懷他,我知道他現在正在忙,我不能去打擾他。現在他可能在吃飯,吃飯時間到,我不能打手機給他,為什麼?怕他消化不良對吧!他現在是吃飯時間,我最好不要在那個時候登門拜訪,為什麼?人家在吃飯,怕打擾人家吃飯。人家在辦公的時候,上班時間盡量不要去打擾人家,譬如說公務人員在上班時間,我們又去打擾人家,那他上班的時間就被我們打擾。你看心裡真的有對方,關懷對方、照顧對方,這是平等、普愛的基礎,學習就從這裡學起。如果連這個敏感度我們都沒有,那確實我們很難做到「汎愛眾」,很難!
  再來,『人不安,勿話擾』,人家在那裡心情不好的時候,我們確實觀察到了之後,先不去打擾他,讓他可以靜一靜。這都是原理原則,有了這個原理原則,他就可以拓展開來,在任何的環境之下,我們都把別人放在心裡,慢慢的我們那顆心柔軟了,這是培養柔軟心才能「汎愛眾」。
  【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說。】
  這也是對自己,培養一顆清淨心而說的。換句話說,一個人如果別人有短我們去揭,別人有私我們去說,這個人心裡不乾淨、不清淨。我們前面說到的,專門盯著別人的過失在看,這個人觀察自己的能力就降低。君子應該是「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對自己責備要深一點,對別人要能夠諒解,我們要能體諒別人、要寬恕別人。『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說』,這是專門對培養自己的清淨心而說,而心愈清淨我們就愈平等,就能平等。換句話說,一個人為什麼不能平等?心不清淨見人的過失,這個我們知道。所以在明朝的時候,文徵明這個人他個性就不喜歡聽人的過失,所以人家在講過失的時候,他總是百般的方便把這個談話給轉掉。當然意思就是說不讓人家難受,把他那個話給他轉掉,使不得言,讓他沒有辦法再繼續講別人的壞話。
  再來,漢朝的馬伏波將軍,這個馬將軍他曾經對他的侄子就講,我願意我這一生最想看到的,「吾願汝曹」,我希望你們聞人有過,如聞父母之名。聽到人家有過失,聽到人家有一條過失,就像聽到父母的名字一樣。聽到父母的名字,什麼意思?我們前面講「稱尊長,勿呼名」,不能叫父母的名諱,所以他說「耳可得聞,口不得而言」。這可以聽,但是不能講,為什麼?你不能把人家嘴巴塞住,叫他不要講對吧!可是你聽了之後聽如不聽,你不能講,這是馬伏波將軍講的。
  再來,龜山的楊先生,楊龜山先生他就講,對過失他比馬伏波將軍更深一層,他說口固不得言,就是嘴巴固然不能講別人的過失,耳朵最好也不要聽,為什麼?就落印象了!你知道那個人有過失,以後下次看到那個人心裡總是覺得怪怪的,人很難不落印象。換句話說,人很難平等,知道他有那個過失的時候,就很難對他不另眼相看。這裡有個前輩他說古人就講捏造歌謠的,外界在捏造一些歌謠,非為不當作,不但不應該去做這些說人家過失的歌謠,而且也不應該去聽,為什麼?徒損心術,讓自己的清淨心被破壞,長浮華的風氣。這就告訴「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說」,已經擴大到什麼?一切的綺語不要聽。為什麼?都會影響我們的清淨心。這是擺在最後這一條,表示這一條重要,這一條是我們修道的,就轉化我們用心,開拓我們心量,非常重要的提醒,不見世間過非常重要的提醒。這句是「進修」。
  再來,下面「長施普澤」,我們就知道前面那一段利益的是誰?自利,這一段以後是利他。「汎愛眾」自己怎麼先做到?自利,自修前面這一段講的。後面這一段真正要愛眾,要讓社會大眾,要讓凡是人都得到我們的愛,要怎麼做?就這一段要講的。我們就要知道,要讓一切的人都得到我們的愛心怎麼做?什麼樣的做法是最徹底的、是最圓滿的?給他錢嗎?不是的。為什麼?因為我沒那麼多錢,即使有天下的財富你都不能每個人都救濟到,不可能,你救濟不到。而且講老實話,我們愈研究經典,我們就愈體察到,貧窮怎麼來的,貧窮是精神上的貧窮,不是物質上的貧窮。所以貧窮怎麼來的?是他知見不夠端正來的,他的看法、想法、做法有問題,所以他貧窮,這是貧窮的根源。所以我們拿任何的財物去救濟他、去幫助他,那不是真正的、徹底的愛他,那不叫汎愛眾,那只是暫時性的解除他的困難而已,暫時的。所謂救急不救窮,因為窮無法救,窮一定不是物質生活的窮,都是因為他不明理所造成的,不明理才會窮,這一定要修道的人才能夠比較有深刻的體會,這很重要。所以怎麼樣來愛眾?教育,辦教育才能夠真正的汎愛眾。

 


  钟茂森博士解读:
  “人有短,切莫揭”。
  当看到人有短处,你要懂得爱护他,人都有自尊,都有面子。不可以揭他的短,让他很难过。要包容他。包容他呢,反而他能够觉得你对他很慈悲,很有爱心,他才能够反省,才能够改过。你要是把他的短处揭出来,他对你怀恨在心,不但不能改过,还跟你结怨,那何苦呢!所以真正有仁爱之心的人,他懂得护着人家的面子,能够使人的自尊得到尊重。六祖慧能大师都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真正修道的人,他不看世间人的过失,怎么可能去揭人家的短呢?人家有短,虽然我们看到了,不要放在心上,还是对他那么和乐,那么宽容,这是一种大慈悲的表现。
  “人有私,切莫说”。
  这是指如果人有隐私,你就千万别说,他隐私被揭露出来,往往他会觉得很烦恼。而且有时候把人家的隐私揭出来了,就伤了和气,伤了厚道。所以古人所讲,凡是事关人家终身的大事不可以去说,不可以乱说,坏人家终身的,比如,说人家的男女关系,污人家的清白。凡一语而伤我厚道的,那也不能说,都不能随口,随风讪笑说出来,这都是造罪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