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亲尊师传统教育断恶积善管理之道道义人生古乐鉴赏五伦关系蔡礼旭老师幸福锦囊集戒色经验弟子规详解戒色方法弟子规笔记熏陶戒色法系列 展开/收起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这章是冉有和子贡两个人有问题,向夫子来请教。『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这个为,根据郑玄(郑康成)的注解说当助字讲,帮助的助。也就是冉有问「我们的老师」,这个问话是问子贡的,我们的夫子(就是老师),「我们夫子会不会帮助卫君(卫国的国君)?」当时孔子在卫国。

 

 

 

这里有一个历史背景,简单介绍一下。卫灵公的儿子叫做蒯聩,跟卫灵公的妃子南子有怨。南子我们前面介绍过,是一个淫荡的女人,但是卫灵公非常宠爱她,对她是言听计从,所以南子把持朝政,可以说是呼风唤雨,大臣们都不得不屈从。卫灵公的儿子,就是世子蒯聩,跟他的母亲(就是南子)有怨,后来因为涉嫌谋杀南子未遂,就离开了卫国,这是鲁定公十四年的事情。后来到了鲁哀公二年的春天,卫灵公就死了,他的夫人南子就说卫灵公有遗命,有指令要立公子郢来做国君。当时郢就辞掉了,说有辄在。辄是蒯聩的儿子(就是出逃的那个公子的儿子),就是卫灵公的孙,于是卫国人就立辄为国君。结果那一年六月,夏天的时候,晋国赵鞅领兵帮助蒯聩回卫国,要把国君的位子夺过来。实际上晋国他们也有自己的打算,赵鞅自己另有企图,其实是挟持着蒯聩入侵卫国。这个时候齐国,当时齐景公因为跟晋国有怨,所以他又出兵来帮助卫国来防范,不给蒯聩回国,结果蒯聩也只能够离开了。

 

 

 

这段典故就是蒯聩和他的儿子辄,父子争位的背景,实际上这两个人都是傀儡,他们都没有实权。这个当父亲的是被晋国所挟持,他的儿子被立了国君,也是被人硬弄上去的傀儡,所以两个人都是受人挟制。当时因为孔子在卫国,弟子们看到这种局势,就不知道孔子心里怎麽想。因为孔子在卫国也特别受到卫君的礼遇,孔子又留在卫国,在这种状况下,国家有政变,孔子居然留在卫国。所以冉有就有疑惑,他就想问一下夫子是不是有意思要帮助卫国国君,当时国君就是蒯聩的儿子辄,是卫国人所立。因为,按照一般弟子们的想法,这种属于父子相争,是严重违礼的行为,如果孔子留在卫国,似乎有帮助做儿子的抵抗他爸爸回国的一个嫌疑,这到底怎麽办?这些弟子们就有这种疑惑,这个疑惑确实难免。冉有不知道孔子怎麽想,但又不敢直接问,这个是太敏感的问题,所以他去私自问子贡。

 

 

 

冉有和子贡都是很有政治韬略,所以对政事特别关心。可是他们虽然是很懂得政治,但是跟夫子的存心相比较,他们还是差一截,没到孔子的境界。所以,不是那个境界,就琢磨不到圣人的意思,他们俩在揣测,揣测不出来,怎麽办?子贡比冉有会讲话,孔门四科,冉有是政事第一,行兵打仗、管理国家他很拿手;子贡言语第一,是外交人才,很有口才,问话很懂得投石问路。这一段我们也可以学子贡的言语,他问得很巧妙。『子贡曰:诺,吾将问之』。诺就是答应了冉有,「好吧,我去问问夫子,看看他到底是什麽意思,留在卫国,是不是想帮助卫君抵抗他父亲回来?」所以『入曰』,进到夫子的房间问夫子,他问很会问,他不是直接问,他就问了一个历史的故事,『伯夷、叔齐何人也?』伯夷和叔齐都是古之贤者,他们都是在商朝末年,商纣王的诸侯。这两个人是兄弟俩,是孤竹国国君的两个儿子。孤竹国君有三个儿子,当时国君就很想立叔齐(叔齐是小儿子,老三),请他到时候继位。结果父亲过世了以后,叔齐很贤良,虽然他父亲有意思立他做国君,可是因为自己的兄长在,他不忍心去得到这个君位,所以他就让给伯夷,伯夷是长子。他说,按照礼数上长子应该继位,我是小的,不能继位。这是以国相让,真正是君子。伯夷也是一位很难得的贤者,他说,这是父亲的旨意要立你为君,你就应当承担。所以他自己就逃跑掉,他为了成全他父亲的遗命,让叔齐去当国君,自己跑掉了。结果叔齐看到他大哥伯夷跑掉了,他自己也跑掉,他说我不能够行不义。

文章摘录自《四书研习报告——论语》钟茂森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