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亲尊师传统教育断恶积善管理之道道义人生古乐鉴赏五伦关系蔡礼旭老师幸福锦囊集戒色经验弟子规详解戒色方法弟子规笔记熏陶戒色法系列 展开/收起
子不语怪。力。乱。神。

子不语怪。力。乱。神。】

 

 

 

在这章是讲孔子不说这四个方面,『怪,力,乱,神』。雪公引《论语集解》,这是何晏的《集解》说,「王肃曰」,王肃是三国时代的经学家,他讲,「怪,怪异也」,他是解释「怪力乱神」这四个字。什么叫怪?怪异的事,孔子不讲。「力,谓若奡盪舟,乌获举千钧之属也」,奡(音傲)是夏朝的一个人,传说他是个大力士,又擅长水战,常常直接用手来推船,所以叫奡盪舟;乌获也是个大力士,传说中的人物,可以举起千钧的东西。这一些是属于力,就是超乎常人的这些能力,孔子也不讲。「乱,谓臣弑君、子弑父也」,这是指乱了礼,臣杀害君、子杀害父母,这都是乱象,孔子也不说。「神,谓鬼神之事也。或无益于教化也,或所不忍言也」。怪、力、乱、神这四种,或许是无益于教化的,就是对教育方面没有什么好处,譬如说怪、力、神这三桩事,怪异的事情,讲超常能力的那些人、那些事,还有鬼神,这三桩事无益于教化。为什么无益于教化?因为非常人之所及,这不是常人能比得上的。孔子示现的是常人能学的,这才是能够有益于教化;常人达不到的事情,他学不到,学不到你说来干什么,不就等于吊胃口、讲废话?所以孔子不讲这些。不讲,不是说他否认这些事情的存在,只是他不讲是因为无益于教化,他才不讲,但是孔子也承认这类事情存在。或不忍言,是不忍心讲,这是讲乱,臣杀君、子杀父,这类事情太残忍了,所以孔子不忍心说。不忍心说,是隐恶扬善,不愿意把那些恶事宣扬出来,一个是污染大众的心性,第二个也是渲染恶事,也是让社会民心不正。所以要懂得隐恶扬善,好事我们多说,乱事、恶事我们不说。孔子删订《诗经》,他就用三字的标准,叫「思无邪」,那些邪的、恶的、污染心性的诗文,不收录进来,只收录正派的、有益于教化的,隐恶扬善,这个原则成为了中国古代艺术的一个指导方针,所以中国的艺术节目都是宣扬忠孝节义,讲好的,不再宣扬那些恶的,所以社会能够几千年来都稳定。而现在,我们看看这媒体里头,它们所宣扬的是善的多、还是恶的多?如果宣扬恶的多,等于是鼓励恶,别人看到报纸上登的这么恶,「我作恶没什么,跟他比起来不如,所以我多做点没关係」,你看多糟糕!如果能够恶的不说,只说善的,让大家看到这社会上这么多的善人,「我做恶事很羞愧,我就应该收敛」。隐恶扬善有这个功能,使社会安定。

 

 

 

当时孔子,这里讲的「不语」,就是不讲,这个读第四声,不语(去声)。虽然是不语怪、力、乱、神,但是孔子在着作里头他也写到一些怪、力、乱、神的事情,这是记载史实就要忠于现实。所以孔子是承认有这些现象,只是不去宣导。譬如说「乱」,孔子写《春秋》的时候、注《易经》的时候,都有讲到臣杀君、子杀父的事情。这里讲的不语,就是假如有人问他,他不给他解释,隐恶扬善,避免别人听了之后受污染、跟着就效法了。至于「怪」也有,夫子记载中讲,夫子曾经辨木石水土诸怪,所以他也讲到这些怪、力、乱、神的事情,他有写在着作里,只是他不去渲染。关于鬼神,孔子也讲,《孝经》里面(《孝经》是孔子写的),孔子说到祭祀,「祭则鬼享之」,「为之宗庙,以鬼享之」,鬼是讲祖宗的魂灵,我们祭祀他,给他建立宗庙,宗庙就是祠堂,那些祖宗的魂灵回来享用,所以孔子也承认鬼神存在。《大学》里面,曾子告诉我们说,「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这是教我们有戒慎、恐惧的心。因为虽然独处的时候,也有十只眼睛盯着我们、十个手指着我们,那是什么?天地鬼神。

 

 

 

所以怪、力、乱、神的事情,孔子承认有,只是他不去宣扬,无益于教化。不过现在来看,讲鬼神的事情也并不一定说无益于教化,人要知道真有天地鬼神、真有轮回、真有因果报应,他会起敬畏的心,戒慎、恐惧他就有了,就不敢作恶,这还是有益于教化。所以要拿捏它的尺度,把握教育的方向,不要搞偏就好,不要去光在那里尽力渲染怪、力、乱、神,而没有正确的引导大众了解真相、启发他的戒慎恐惧心理、启发他断恶修善的心,这就不好。

文章摘录自《四书研习报告——论语》钟茂森博士